唐崇亮道长(唐道成)的传奇人生——高仙道长述
发布时间:2025-07-14 00:54 浏览量:1
唐崇亮道长
唐崇亮,法名崇亮,自名道成,道号中和子,自称霞光道人。出身贫寒,幼年饱经忧患。家中兄妹9人,他是长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秋,迫于生计当了清兵。曾参与修建颐和园,并亲历中日甲午战争,赴朝抗日。后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于1895年逃离清军。历尽波折后,1898年来到湖北武当山金顶三天门八仙庵出家,拜王信堂(河南云阳人,通养生,晓术数,号慈庵)道长为师,得师赐法名崇亮,为龙门派第二十六代传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离开武当山,开始云游四海。次年,云游至河南省泌阳县境内的白云山麓,见此地山青水秀,环境清幽,便落脚于此,潜心修道,直至仙逝。
如寿星公一样的唐崇亮道长
现今,在泌阳县提起唐老道,人们仍能津津乐道地谈起很多从老辈那里听来的逸闻趣事。关于他的段段故事和种种传奇,一直被口口相传;对于他的尊敬、爱戴与怀念,也一直深深植根于当地百姓的心中。
仁义之举
在白云山修道期间,因山中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百姓们常年饱受疾病折磨而无法得到有效救治。于是利用他在云游参学时搜集到的偏方、单方、验方以及在武当山和峨眉山学得的配制药膏的方法,潜心调制出了被当地百姓赞誉为“药膏入肚、百病全无”的奇药——百草膏,以及专治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的灵药——虎骨追风酒。这些神奇的药物为周边百姓驱走了病魔,带来了安康。1958年,接受人民政府聘请,到国营泌阳药材场当顾问。利用泌阳药材场种植的中草药,批量生产百草膏和虎骨追风酒,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抗日战争期间,不顾山路崎岖和被袭的危险,多次冒死为新四军、游击队送医送药,救治了多名伤员,为当地的抗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活中,粗茶淡饭,旧袍破衣,从不多花和乱花一分钱。但对需要帮助的乡邻百姓,却出手大方,听闻哪家有困难,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们祛除身体上的疾病和解决生活中的困苦,还曾先后拿出数千元为当地建桥修路。他的所有义举都处处、时时展现着乐善好施、济世救人的高尚品格。
与年轻人在一起
老道长的童趣
与孩子们聊天
唐崇亮道长在下象棋
与年轻人扳手腕
众人欢笑中的唐崇亮道长
1980年夏,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务书记、省长的刘杰同志到泌阳检查工作时,特地接见了唐崇亮道长。同年,当选为泌阳县政协委员。1981年,他应邀参加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佛教、道教座谈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随后,国内几十家报纸先后登载了新华社播发的题为《百岁老人奔四化》的消息;《河南画报》、《河南日报》、《郑州晚报》以及河南省电视台亦先后刊登和报道了唐崇亮道长的事迹。
长寿之法
当年唐崇亮道长是出了名的老寿星,年逾百岁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拳脚功夫也是相当了得。“人人皆有长生法,个个都有不老丹”,人们在向他请教长寿之法时,他总是乐呵呵地给出这样的回答。其实,道长的长寿是有因可循的:勤、节、静、乐,这便是奥妙所在。
“勤”,就是要勤奋不辍,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行功,在劳动中磨炼筋骨。他是1958年下山的,在这之前,一个人在白云山里生活了49年。在山上,他从来都是自己种粮种菜,自己打理平日的生活,既不许他人插手,也不让徒弟帮忙。如果谁不听他的话而私自帮他做事,他就会故意发脾气、闹情绪,让徒弟们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节”,就是在生活中要起居有节,节欲、节食、不沾烟酒。在饮食上,每日两餐——上午9点左右和下午4点左右各进一餐,其余时间轻易不进食。他只吃五谷杂粮和素食,尤其喜欢吃面条和锅盔,从不沾丝毫荤腥。
“静”,就是消除私心杂念,不因己忧,不为己愁,始终保持平心静气。唐崇亮道长常说:“十个道士九个傲,傲到独个住个庙,又不打来又不闹,安安稳稳修个道。”他每天都是早上5点左右起床,习练武当内家拳和月牙铲;晚上7点后就休息静养,一般情况下任何人敲门都不会开。
“乐”,就是始终保持乐观精神,不让愁苦、怒气冲心。唐崇亮道长平日里总是乐呵呵的,笑容可掬,幽默风趣,时不时会跟人开开玩笑,比如他就经常拿自己的姓氏开玩笑。他每次去门市部买糖的时候都会说“我要买我”、“我来了没有”、“我到了没有”、“我没有了”、“给孩子们分点我吃吧”等等。自嘲式的嬉笑里,是舒心开怀心境的自然流露。
辛勤劳作、生活俭朴、饮食有节、作息规律、豁达智慧、乐善好施等等,这些正是他能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传艺经过
在唐崇亮道长的徒弟中,出家的除了高仙道长之外,还有张高云、窦高天、郭高一、张高元、史高明、吕高剑、妙侠。俗家弟子有侯太选、赵喜忠、柳高状、程高元等人。
1982年,时年114岁的唐崇亮道长在张高云、释海昌、释海茹、侯太选和赵喜忠的陪同下,到高仙道长出家的地方——河南省桐柏县双龙观看望高仙道长。一路上跋山涉水、费尽周折。在双龙观,他用了整整5天的时间,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高仙道长:中和派丹法、龙门丹法、百草膏和虎骨追风酒的配方及膏、丸制作方法等。30多年过去了,唐崇亮道长在双龙观传艺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
自元代李道纯祖师以来,中和派丹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功理、功法。练功者利用自身的精、炁、神三宝,通过呼吸的作用,使自己回归至中和自然的本性。中和派丹法以老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义理为根据,既有一套完整的动功(包括行功、站功、住功),又有一套系统的静功(包括静坐功、睡卧功),可谓动静相兼、体用相得。中和派丹法要领在于四点:虚其心(即祛除杂念,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实其腹(即使丹田气盈满充足),弱其志(即不刻意追究),强其骨(即使身体保持健康)。
唐崇亮道长常言“看破莫说破,说破必有过”、“事来则应,事去则静”……他的很多话似哲非哲、似古非古、似近非近、似远非远,听后总能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他苦心教导的这些处世之道和他无私传授的所有技艺功夫,让高仙道长获益并感恩终生。
后人缅怀
1983年1月22日,唐崇亮道长羽化,享年115岁。党和人民政府授予了他最高的荣誉称号——爱国道人,并在泌阳药材场东北角的柏树丛中,为他修建了一座高一丈五尺、八卦形的寿塔,并于同年4月立碑,上写“爱国道人唐道成之墓”,以志永念。
2011年10月3日,寿塔周围已被挖得面目全非。期间虽经过简单修缮,但随后又被严重破坏。
2013年7月18日,高仙道长同丁小团博士一起到安徽颍上县王岗镇,看望唐道长的亲属并考察他老人家的出生地。在永平院长的帮助下,找到了唐道长的堂侄唐家章、唐家成以及侄孙唐新安、唐新春。他们当年都和唐道长相处过,其中唐新安和唐道长在一起的日子最长,大概有五六年。在随唐道长学道的日子里,高仙道长跟唐新安也一起相处过。在见面的一刹那,就彼此认出了对方,并激动得落下泪来。
尽管已经过去了30年,但几位唐家人每当提起与唐道长相处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讲述的每一句话里都饱含着对唐道长的无尽思念。(文:中国道教协会 图:魏德忠先生)
- 上一篇:(142)调节情绪——制怒
- 下一篇:漳浦寻古:往事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