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批判娃哈哈,暗讽胖东来:先造神后弑神,只会害了优秀企业

发布时间:2025-05-17 10:07  浏览量:4

[浮云]“良心企业”、“国民企业”、“神一般的企业家”,不知道多少人已经被炒作所洗脑,在媒体过度的宣传之下,一些企业开始被“神化”了。

无脑的粉丝不允许出现任何一点批评的声音,但是这些企业真的就有那么好吗?宋清辉算是说了一句实话,不论是娃哈哈还是胖东来,都应该直面批评。

宋清辉为何对这两个企业如此“针锋相对”?他说的又有几分道理?

娃哈哈,作为中国乳品饮料行业的龙头企业,自从宗庆后老先生创立后,它就一直都是民族品牌中正能量的代表,是值得我们信赖的大品牌,就像宗老先生一样。

宗老先生还在世的时候,一生助人无数,深受当地百姓和员工的爱戴,在他去世的时候,还有不少群众自发为他哀悼,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刚离世,娃哈哈后脚就出问题了。

瓶身上那几个“今麦郎代工”的字眼,像针一样扎进了消费者的心里,我们冲着“国货情怀”来的,结果你给我整这个?品质还能信吗?

尽管娃哈哈客服第一时间出来解释,说产品质量没问题符合规范,可网友们哪那么好糊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眼瞅着要压不住了,集团才在5月15号发了个声明,说4月份就跟那家代工厂不合作了。

虽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但消费者却是实打实的被“欺骗了”,娃哈哈还能走贴牌代工的路子,宗庆后老先生之女宗馥莉的能力也遭到质疑,抖音旗舰店的粉丝数就是最好的证明,曝出问题之后掉分过十万,娃哈哈这信任的裂痕,一时半会儿是补不上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娃哈哈内部也不太平,宗馥莉接棒后,大刀阔斧搞改革,什么调整组织架构、辞退老员工、把劳动合同转签到宏胜集团,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仅是伤了老员工的心,同时也把宗老多年创造的秩序打破了,外界更是直接给安了个名号叫“宏胜化”。

跟宗老在世时那种“家文化”可是大相径庭,员工们心里能没想法吗?消费者们能不嘀咕吗?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娃哈哈吗?

于东来的“神环”

再看看胖东来,不得不说他真是零售界的一股清流,靠着逆天的服务和独特的企业文化,硬是被短视频捧成了网红打卡地,甚至成了一个城市的旅游名片,于东来也被不少人视为“神人”。

可这“神”当久了,麻烦也就跟着来了,从年初那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裤头姐”事件,到最近冒出来的“胖都来”风波,各种蹭热度、泼脏水的烂事儿就没断过,搞得于东来都有些心灰意冷,一度说要退出网络。

“胖都来”超市的出现,把“碰瓷”玩出了新高度,名字像就算了,发音像、连拼音都那么像,你说你不是故意的,谁信啊?人家“胖都来”还挺委屈,解释说“胖”是富饶的意思,“都”是他们董事长的姓,没想蹭热度,这话一出网友们更不乐意了。

胖东来那边也没含糊,直接一纸律师函递了过去,要求对方立刻停止侵权,最后怎么样?在舆论的唾沫星子下,“胖都来”灰溜溜地撤下了开业时请网红明星站台的视频和横幅,热度也就那么回事儿了。

娃哈哈和胖东来焦头烂,“著名经济学家”的宋清辉可是一点没闲着,娃哈哈代工的事儿刚爆出来,他就发文了,痛批自媒体“造神”又“弑神”,说娃哈哈变得“面目全非”,这话听着耳熟不?他之前评价胖东来和于东来,也是这个调调。

5月初的时候,宋清辉就评论过胖东来,说什么企业再好也不能神化,小心“捧杀”,末了还不忘带上“经济学家宋清辉”的话题标签,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谁。

往前翻一翻他的文章,4月份的时候,他洋洋洒洒写了篇千字长文,直接点名于东来在搞流量噱头,说胖东来没啥核心竞争力,“于东来是人不是神,自媒体造神运动该停了”。

就连“胖都来”那事儿,他也插了一脚,说什么只要“胖都来”的名字通过了市场监管部门审批就是合法的,名字像点儿不算不正当竞争。

这番言论可把不少网友给惹毛了,觉得他太偏袒,甚至有人扒出他以前跟胖东来有过节,被索赔过,他还曾火力全开,说胖东来听不得半点质疑,动不动就告状,简直是“河南企业的耻辱”。

仔细瞅瞅宋清辉这一系列操作,你很难不觉得他是在刻意给自己贴“经济学家”的标签,有人分析他老盯着娃哈哈、胖东来,还有董宇辉这些热点人物不放,说白了就是想博眼球、蹭流量,他虽然自诩是经济学家,但有网友扒出他不过是个大专毕业的。

仔细看看娃哈哈和胖东来的风波是有很大不同的,胖东来是因为自己做的太火,口碑足够好,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来“碰瓷”,老板于东来是个实诚人,也是个很刚毅的大哥,人家自己的企业做成什么样子,人家自己心里有数。

诚信待人,诚信待客,眼睛里当然揉不得沙子,你一个宋清辉凭什么指指点点,而且于东来年富力强,胖东来暂时还没到交接班那一步,发展的劲头应该还能持续一阵子,但娃哈哈这边?“代工门”像是一块试金石,被舆论的火焰一炼化就出现问题了。

宗馥莉的改革是一场冒险,能不能让老品牌焕发新生,还是会动摇其赖以生存的根基,现在谁也说不好,两家企业,一个似乎还沉浸在“神话”的光环中,努力抵御着外界的纷扰。另一个则在艰难地试图撕掉旧标签,寻找新的平衡点。

企业在发展路上遇到点质疑和危机太正常了,公众人物说话各有各的立场,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在这个社交媒体当道的时代,所有这些东西都会被无限放大,真相是什么?动机是什么?掺杂了多少情绪?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

热闹劲儿总会过去,风头也总会平息,到头来真正能让一个品牌站稳脚跟的,恐怕还是实打实的产品质量、靠得住的服务,以及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企业价值观。

至于那些想在浪潮里借着别人的光芒让自己也亮一把的人,说不定最后反而会被这流量的巨浪给拍在沙滩上。谁是谁非,谁又能走得更远?时间会给出答案,老百姓心里,也早就有杆秤了。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