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解一下南宋名相周必大与文成跨越时空的缘分!

发布时间:2025-07-15 16:02  浏览量:1

瓯越风情:文成与南宋宰相周必大

文&图 丨 叶望庆

近日重返龙川,那段在文成挂职锻炼的时光便涌上心头。每一处走过的地方,都似在轻触独特的记忆,感慨油然而生。犹记挂职时一日,胡晓雄书记带我前往中樟中堡下乡,行至山麓,一座坟墓映入眼帘,他说:“这是一位宰相的墓。”彼时,我满心疑惑?文成在朝廷任职最高的不是刘伯温吗?且仅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哪来宰相?直到后来,有幸结识周必大研究会的周琰会长,才知晓这是周必大之墓。这一发现,让我对这片土地又添了几分敬畏与探寻的渴望。

龙川乡这片土地,不仅延续着宋太祖赵匡胤皇族一脉,造就了赵氏家族的辉煌,还与宋代名相周必大有着跨越时空的奇妙缘分。此次重回龙川乡,再次瞻仰了周必大墓。我们穿过中堡牌坊不久,在高速桥下停车后,来到鼓后山山麓进行拜谒。墓已修缮,前方立着“太平丞相”的石碑,旁边还有“南宋宰相周必大公墓葬由来”与“重修一世祖周必大公墓碑记”两块碑文。通过碑文内容,我得以了解周必大与温州及文成之间的奇妙联结。

南宋名相周必大,乃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历经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谥号“文忠”,在南宋的文坛与政坛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领域,他成就斐然,身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交情深厚。其工于文词,诗词歌赋“皆奥博词雄”,诗作多达600余首。著作颇丰,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后人将其遗作辑录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从政期间,周必大刚正不阿,无惧权贵,敢于直谏。宋孝宗时期,他积极举荐贤才,努力填补秦桧造成的人才缺口,为朝廷注入了新的活力;主张削减赋税,注重安民赈灾,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主张强兵富国,制订“诸军点试法”以整肃军纪;大力发展商贸,增加国家收入,有力促进了南宋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太平丞相”这一美誉,既是百姓对他卓越政绩的认可,也是对他一生致力于家国安稳的最好诠释。值得一提的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身为监察御史的周必大参与其中,在《龙飞录》中记录了寻找岳飞遗体的过程,并撰写《岳飞叙复元官制》,为岳飞平反提供了舆论与理论支持,使得岳飞的忠勇之名千古流传。

周必大对永嘉学派的扶持,尤其是对其集大成者叶适的发现与提拔,让他与永嘉(现温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叶适年轻时才华横溢,然其“功利与仁义并存”的主张与传统科举模式相悖,因而屡屡受挫。周必大偶然读到叶适的策论,被其中务实的理念所打动,不仅大力推荐其文章,还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反驳质疑。淳熙四年,周必大以门客身份保荐叶适通过两浙东路转运司(漕司)的“发解”考试,次年叶适高中进士第二名。叶适对这份知遇之恩感念不已,称:“若无公之慧眼,适不过南渡一寒士耳。”可以说,周必大的支持为永嘉学派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学者赞誉周必大是“为温州贡献最大的丞相”。乾道二年,温州遭遇台风海潮,损失极为惨重。《宋史》记载:“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温州籍官员王十朋、木待问等联名上书请求赈济,周必大建言调用后宫二十万胭脂水粉钱用于救灾。由于灾害导致温州人口锐减,官府组织了五次福建移民,第三次得到时任右丞相周必大的大力支持,他以“名官诰,补授官资”的方式鼓励闽民来温开垦荒地,大批移民来自福建赤岸(今霞浦),为温州的复兴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宋末年,周必大的孙子周九龄得知元军南下,一路掘墓烧杀,便派人南下寻找避难之所。因周必大与永嘉人士关系良好,最终寻得瑞邑峃川(今文成大峃屿根)。宋淳佑十年(1250年),周九龄携一家老小来到瑞邑峃川并定居下来,成为大峃周氏的开基始祖,开启了峃川望族的历史。并将周必大棺柩骸骨迁葬至文成中堡。

这次去文成,我们还跟随周琰会长走进屿根村文化礼堂,参观了周必大展示馆。展示馆通过六大板块,从“立朝刚正”到“永嘉之学”,完整串联起周必大的一生,清晰讲透了他的治政智慧以及与永嘉学派的深厚渊源。

周会长对屿根村的情况如数家珍。他介绍说,屿根村周氏自始迁祖周九龄定居后,便传承周必大“诗书传家”的家训,形成了深厚的耕读传统。从元至明清,不断兴办学堂:元至顺年间建成“益国公祠”,兼具祭祀与教化功能;明景泰年间修缮“周氏议事厅”,成为族人研习交流之地;清代,修建“文武阁”,创办“峃山书院”,至第二十五世孙赎回“群益学堂”并创办“峃山女子学校”,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这些教育场所不仅培育了周氏子弟,也让乡里百姓受益,如今文成多所学校(如县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等)的前身都与周氏创办的学堂有着深厚渊源,充分体现了其耕读传家、兼济乡邻的理念。

周会长说,屿根村有“周一公殿”、周必大纪念堂等文物遗迹。知晓我喜爱登山,他特地邀请有机会去登猫狸擂岭,岭上有几十株古红枫,秋天景色美不胜收,还流传着周一公除猫狸精的传说等,我欣然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