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商祭河神,三献祭品皆自毁,河伯怒:你的心我看透了
发布时间:2025-07-16 16:00 浏览量:1
第一章 浊浪里的祭品
清道光年间,苏北里下河地区有个古镇叫樊川。镇外的老通扬运河穿镇而过,每年汛期,镇上百姓都要往河神庙里送三牲祭品,祈求河伯息怒。
这年入夏以来,连降暴雨,运河水位一日高过一日。镇东头的"聚丰粮行"老板周万发却乐得合不拢嘴。他仗着自家粮仓地势高,早早囤积了上千石粮食,只等水势再大些便抬高市价。
"东家,真要按您说的,把陈年米掺进新米里卖?"账房先生刘先生推了推老花镜,看着粮仓里堆成小山的霉米,眉头拧成个疙瘩。
周万发捻着油亮的山羊胡,三角眼眯成条缝:"不然呢?洪水淹了半个镇子,哪家不要买粮?管他陈米新米,能填肚子就行。"他瞥了眼墙角的麻袋,"那几石掺了'巴豆粉'的糙米,记得给城西张寡妇家送去——她男人前阵子还敢跟我抢生意,这回让他拉虚脱了才好。"
刘先生叹了口气,不敢再劝。谁都知道这周万发是个笑面虎,十年前从安徽逃难来樊川,靠着倒卖赈灾粮发家,这些年用阴损手段挤垮了七家同行,如今已是镇上说一不二的粮霸。
七月十五鬼门开,按镇上规矩,粮商得领头去河神庙祭祀。周万发穿着簇新的绸缎马褂,让四个伙计抬着祭品箱子,浩浩荡荡往镇西的河神庙去。
河神庙建在运河岸边的高台上,朱漆大门被雨水泡得发乌。庙前的石阶上长满青苔,几个乞丐蜷缩在廊下,见周万发过来,都怯生生地往角落缩。
"滚开!别污了河伯的地!"周万发一脚踹开个挡路的老乞丐,那乞丐怀里的破碗摔在地上,碎成几片。
庙祝是个跛脚老头,见周万发来了,忙不迭地迎上来:"周老板大驾光临,河伯定会保佑您粮行生意兴隆。"
周万发从怀里摸出枚碎银子丢过去,不耐烦地说:"少废话,赶紧摆祭品。"
伙计们打开箱子,里面是整只的烧猪、活鲤鱼和三斗白米,都是镇上最好的货色。周万发得意地瞥了眼庙外,不少百姓正远远看着——他就是要让所有人瞧瞧,谁才是樊川镇的顶梁柱。
庙祝将祭品摆上供桌,点燃三炷香递给周万发。他接过香,刚要跪下,忽听"哗啦"一声,供桌上的活鲤鱼竟从盘子里蹦了出来,在地上扑腾了几下,硬生生用头撞向石阶,脑浆迸裂而死。
"晦气!"周万发一脚踢开死鱼,"换一条!"
伙计赶紧从箱子里又拎出条鲤鱼,刚放到供桌上,那鱼竟像被无形的手掐住,肚子猛地胀起,"砰"地炸开,腥臭的血水溅了周万发一裤腿。
围观的百姓发出一阵惊呼,有人小声议论:"河伯不领周老板的情呢。"
周万发脸色铁青,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拍在供桌上:"再换!我就不信邪了!"
这次他亲自盯着伙计把第三条鲤鱼摆好,又亲手将烧猪摆正。可就在他跪下磕头的瞬间,那只油光锃亮的烧猪突然渗出黑油,皮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腐烂,转眼化作一滩腥臭的脓水。
三斗白米也"簌簌"作响,米粒自动裂开,露出里面的霉斑和虫子。
"怎么回事?!"周万发霍然站起,指着庙祝怒道,"你这庙是不是不干净?"
庙祝吓得脸色发白,连连摆手:"周老板息怒,小的每日打扫,从没有过这事......"
话音未落,庙外突然刮起一阵狂风,运河里的浊浪拍打着岸边,发出"轰隆"巨响。供桌后的河伯神像——那尊用整段楠木雕刻的红脸神像,双眼竟渗出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淌。
"周万发!"一个沉闷的声音从神像后传出,仿佛从水底升起,带着彻骨的寒意,"你的祭品,本神不敢受!"
周万发吓得腿一软,差点瘫在地上:"谁?谁在说话?"
"吾乃运河河伯。"神像的嘴唇缓缓开合,泪水越流越急,"你以为用这些光鲜的祭品,就能掩盖你囤积居奇、草菅人命的罪孽吗?"
围观的百姓吓得纷纷跪下,有胆小的已经闭起了眼睛。
周万发强作镇定:"河伯明鉴,我周万发向来乐善好施,哪来的罪孽?"
"乐善好施?"河伯冷笑一声,神像前的香炉突然炸开,香灰腾空而起,在空中聚成一幅画面——那是十年前的冬天,运河结冰,赈灾粮船被困在城外。画面里的周万发正指挥着手下,用掺了沙土的糙米调换船上的粮食,几个饥民上前理论,被他的人打得头破血流。
"十年前你克扣赈灾粮,害死十三条人命,这笔账还没算!"河伯的声音越来越响,震得庙顶的瓦片簌簌发抖,"今年开春,你为了抢占李木匠的宅基地,半夜放火烧房,害他一家三口葬身火海,难道忘了?"
香灰聚成的画面里,果然出现了火光冲天的宅院,周万发正站在远处冷笑。
周万发面如死灰,浑身抖得像筛糠:"不......不是我......"
"上个月初三,你往张寡妇家送掺了巴豆的糙米,害她七岁的儿子拉得脱水,差点丢了性命。"河伯的声音陡然拔高,"你粮仓后院的枯井里,还埋着当年揭发你换粮的账房先生的尸骨,这些,本神都记着呢!"
庙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知县王大人带着衙役赶来了。原来有百姓见河神显灵,赶紧跑去报了官。
王大人是个清官,刚到樊川上任半年,早就听说周万发的恶行,只是苦无证据。此刻见神像显灵,忙对着神像拱手:"河伯神明,下官敢问枯井何在?"
神像的眼睛转向庙外:"出庙西行百步,老槐树下便是。"
王大人立刻命衙役:"快去搜查!"
周万发见状,突然疯了似的冲向庙门,却被衙役一把按住。他挣扎着嘶吼:"是他陷害我!河伯冤枉我!"
第二章 枯井里的真相
衙役们在老槐树下挖了不到三尺,果然露出口枯井。几个胆大的衙役系着绳子下到井里,很快传来惊呼——井底真有一具白骨,脖子上还挂着串算盘珠子,正是当年失踪的老账房。
消息传回县衙,百姓们炸开了锅。那些被周万发坑害过的人家,纷纷带着证据涌到县衙门口,哭着喊着要为亲人伸冤。
王大人升堂审案,周万发起初还想抵赖,可当衙役从他粮仓里搜出掺假的粮食、当年换赈灾粮的账本,还有李木匠家火灾时残留的布料碎片,他终于瘫软在地。
"我招......我全都招......"周万发涕泪横流,"十年前的赈灾粮是我换的,老账房发现了,我就......我就把他推下了枯井......李木匠不肯卖地,我确实放了火......张寡妇家的米,也是我动的手脚......"
百姓们听得咬牙切齿,有人捡起石头就要砸他,被衙役拦住了。
王大人一拍惊堂木:"周万发,你可知罪?"
"知罪......"周万发绝望地闭上眼,"求大人给我个痛快......"
就在这时,一个衙役匆匆跑进来:"大人,周万发的粮行后院塌了!"
众人赶到粮行,只见后院的粮仓莫名塌陷,露出个大洞,里面竟藏着十几个麻袋,全是发霉的粮食——原来他早就料到会出事,偷偷转移了最好的粮食。更让人震惊的是,麻袋底下压着几具孩童的尸骨,正是前几年镇上失踪的几个孩子。
"畜生!"王大人气得浑身发抖,"你连孩子都不放过!"
周万发看到尸骨,突然狂笑起来:"他们爹娘欠我的钱,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原来那些孩子的父母都曾向周万发借过高利贷,无力偿还,他便趁夜将孩子掳走杀害,埋在粮仓底下。
百姓们再也忍不住,冲上去要撕打周万发,被王大人强行拦住:"国法自有公断!"
他命人将周万发打入死牢,又派人安抚受害者家属。处理完这些,王大人独自来到河神庙,对着河伯神像深深一揖:"多谢河伯神明示警,下官定当还樊川百姓一个公道。"
神像前的香炉里,三炷香正笔直地燃烧着,青烟袅袅上升,在空中化作一个模糊的笑脸,随即消散无踪。
第三章 水落石出
三日后,王大人将周万发的罪行写成卷宗,上报知府。按照大清律例,周万发犯下的谋财害命、纵火杀人、拐卖孩童等罪行,桩桩都是死罪。
行刑前一天,樊川镇突然下起暴雨,运河水位猛涨,眼看就要淹进镇子。百姓们都慌了神,纷纷跑到河神庙祈祷。
王大人也来到河边,望着汹涌的浊浪,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是河伯在警示,如果不彻底清算周万发的罪行,恐怕会有更大的灾祸。
当晚,王大人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站在运河中央,河伯从水里升起,对他说:"周万发的粮仓底下,还有他勾结盐枭的账本,那才是他最大的罪证。"
第二天一早,王大人立刻命人挖开粮仓地基,果然在地下三尺处找到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周万发与盐枭往来的书信和账本。原来他不仅在樊川作恶,还常年帮盐枭运输私盐,从中牟取暴利,甚至害死过追查私盐的官差。
有了这份证据,王大人再次提审周万发。见铁证如山,他终于交代了所有罪行,包括如何买通官府、如何伪造证据陷害忠良。
行刑当天,樊川镇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地来到刑场,要亲眼看着这个祸害伏法。当刽子手手起刀落,周万发人头落地的瞬间,运河的水位竟奇迹般地开始下降,天空也放晴了。
百姓们欢呼着涌向河神庙,焚香跪拜。庙祝跛脚老头看着供桌上重新摆上的祭品,突然发现供桌下的石板上刻着一行字:"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王大人站在人群中,望着河伯神像,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所谓神明显灵,不过是百姓心中的公道在作祟——周万发作恶多端,早已天怒人怨,就算没有河伯显灵,他也迟早会露出马脚。
后来,王大人在樊川镇为官十年,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他重修了河神庙,却规定庙里不得收受富商的厚礼,只接受百姓的诚心供奉。
有人说,每逢月圆之夜,还能看到河面上有个红脸的身影,那是河伯在巡视,保护着樊川镇的安宁。而周万发的故事,则成了樊川镇代代相传的警示——做人可以不富裕,但不能没良心;可以求富贵,但不能害性命。
许多年后,有个年轻的粮商来樊川做生意,想效仿周万发囤积居奇,却在祭祀河神时,看到供桌上的白米突然变成了沙子。他吓得连夜离开了樊川,再也不敢回来。
百姓们都说,那是河伯在提醒世人:公道自在人心,神明或许不会时时显灵,但作恶者终究逃不过天网恢恢。
- 上一篇:云南近现代名人——谢显琳
- 下一篇:儿孙福是天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