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邓小平检阅演习部队,指着一名师长说:此人定要重点培养

发布时间:2025-07-18 23:52  浏览量:1

文:博览

图源网络

在我国古代史上,越南曾是我国的附庸国,需要定期进贡大量金银财宝。可惜,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后,这些附属国也相继弃之而去。

不过,本着友好睦邻的外交态度,新中国成立后依旧向越南抛出“和平共处”的橄榄枝,但对方享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情后,却走上了“恩将仇报”的道路。

廖锡龙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上,中国对于越南的无底线挑衅给予致反击。但是,战争胜利的背后,意味着千万战士们的牺牲。

不过,也有人凭借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的优秀表现,在军中树立了威信,其职位不断攀升。他就是“虎龙将军”中的“龙”——廖锡龙。

图源网络

二战结束后,各个国家都在打扫战场,重整经济建设与发展道路。但美苏“两位大哥”却陷入了争夺世界霸主的局面。见小摩擦分不出胜负,又开始拉扯其他国家站队,给予对方威胁。

当时,对于战时与苏联交好的我国而言,想要保持中立态度。但苏联强迫我国接受驻扎军事基地的安排,得到了毛主席的严词拒绝。

图源网络

“中国人民经历过100多年的压迫屈辱历史,恢复自由后,绝对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理由继续侵犯国家主权。”

可是,时任苏联总统的赫鲁晓夫却丝毫不尊重中国,一气之下,撤走了众多苏联科学家们,致使中国的国防研究陷入停滞阶段。

另外,赫鲁晓夫也开始“扒拉”周边小国,意图对我国造成威胁。此时的越南成了苏联“攻略”的对象,它眼看着这条大腿要比中国更粗更壮,便转变风向追随,将枪口对准了我国。

图源网络

不过,越南的嚣张气焰并未持续太久。

在1979年2月,中国解放军陆续有九个军,26个步兵师参加战斗,仅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攻入越南首都河内,取得了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然而,就在我军班师回朝后,越军又开始故意针对我国。先是肆意篡改“对越反击战”的历史,而后不断骚扰我国边民,发射炮弹和子弹上万发,致使3000余亩耕地受损,造成上百人的死伤情况。

图源网络

更让国人无法接受的是,越军悄悄地进入我国境内的阴山,修建军事驻地,储备军事物资,形成“易守难攻”之势。

如此损害国家主权的事件令解放军上下怒不可遏,准备对入侵我国的越南再次进行驱赶。而此次收复阴山的任务交到了31师师长廖锡龙的身上。

“三天内收复阴山,将这群吃饭砸锅的崽子们统统赶回去!”

廖锡龙

听到廖锡龙立下的生死状后,有人觉得他是在说大话。

但外人不知道的是,他在接收命令后,对阴山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甚至是实地勘察。在做出详细的计划后,才信誓旦旦地立誓。

可是,越军的狡猾程度令廖锡龙猝不及防。他们没有选择与解放军正面战斗,而是躲进山洞的军事工事内,只能耗尽我军的战斗力,再发起进攻。

图源网络

不过,越军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却忽略一点,那就是我国上下五千年中的战争经验总结出的《孙子兵法》,能够活灵活现地运用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上。

廖锡龙说:“兵不厌诈,先来一招‘声东击西’,反耗越军的战斗力,然后乘虚而入,一网打尽。”

当时,阴山附近属于热带,气温潮湿,非常影响作战张视线。他早就预料到这点,交代随行的战士们掏出事先准备的鞭炮,包裹成炸弹的样子,悄无声息地放在越军的山洞。

图源网络

到了晚上,廖锡龙调走一个连队的战士们牵来附近村子内的狗。伴随着漫山遍野的狗叫声,再加上一个连队时开时关的手电灯,以及轰隆作响的发动机,造成我军正在发起进攻的假象。

“狼来了”听得多了,那些自恃清高的村民们也不会将小孩的喊叫放在心上。越军也是在我军制造的虚假进攻中,渐渐放松了警惕。

图源网络

“子弹上膛,我们要开始正儿八经地战斗了!”

廖锡龙一声令下,解放军战士们迅速地攻上阴山,而山洞中的越军以为外面的响动声依旧是中国人在虚张声势,来不及做准备,就被我军控制住。

阴山战役获得全面成功,大挫了越军的锐气。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打得最潇洒也最酣畅淋漓的战斗。

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像阴山战役这种山地攻坚战,进攻方通常会比守阵方的伤亡情况更惨烈。因此,在战斗开始前,组织科长向廖锡龙征求意见:“已经备下两百口棺材,要不再多准备些吧!”

“不用,如果这场战役导致战士们的死亡人数超过两百,我会主动请辞。”

廖锡龙的肯定回答,也是对这场战役的胜利结果胸有成竹,而他也因此一战成名,荣登当年全国“十大焦点人物”之一。

图源网络

然而,就在鲜花和掌声纷至沓来的时候,廖锡龙却直言:“如果不是邓小平的点化,恐怕我已经退役,也不会有此荣光。”

他如此说的原因,要追溯到1981年的那场检阅仪式。

壮志酬酬而不得志

1940年,廖锡龙在贵州的贫瘠大山中出生。在战火纷飞中的时期,他与家人颠沛流离,目睹日寇铁蹄下的暴行,也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的不易。

图源网络

廖锡龙暗暗立誓:参军报国,保卫人民。

可是,作为家中长子,廖家父母哪里舍得让他踏上险象环生的当兵路,几次三番地反驳:“你不参军,也自会有人报国,老实在家娶妻生子,兴旺家族。”

廖锡龙清楚父母的不舍和担忧,但他依旧以“安大家”为己任。希望能为新中国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也希望军中的艰苦生活能锻炼自己的意志,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廖锡龙

廖锡龙19岁时,解放军部队到高中进行征兵。他义无反顾地填写了资料,检查通过后,他才将同意入伍的通知告诉父母。

然而,令廖锡龙预料不到的是,父母并非像从前那般强烈反对,而是默默收拾好行装,将他送到了车站。临走时嘱托:“遇事不要逞强,一定照顾好自己。”

他含着热泪点头,转身离去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戴着大红花的新兵队伍,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图源网络

在贵州49师的新兵营中,廖锡龙第一次感受到军队的严苛。但肌肉酸痛的同时也有着强大的满足感,他甚至还不断加练,争取做到最强。

凭借屡次考核的优秀表现,廖锡龙升任班长,而后排长和副连长。

职位的提升,也意味着肩上重担的增加,但他靠着满腔热血,不断地提升军事素质及指挥能力。

图源网络

一次,廖锡龙率领的小队在一次拉练中任务失败,年轻的他血气方刚,无法面对团队作战不足的近况,甚至辗转反侧,无奈到训练场上宣泄情绪。

上级早早地察觉到他的异常,特地前来开导:“实践是试错的过程,如果百战百胜,在实战中应对复杂的作战环境后,就会因为缺乏面对失败的勇气而陷入误区。”

在上级的谆谆教导中,廖锡龙恢复了自信。而他在总结经验后的反败为胜,令组织叹为观止,直言:“是个带兵的好苗子。”

图源网络

对于廖锡龙而言,这是来之不易的赞扬,也是他在军队的发展方向。但无数次的演练,都比不上一次实战,他必须立下军功,才能获得更高的发展。

不过,廖锡龙的期待得到回应,在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他得到了一次大展拳脚的机会。

当时,31师接到向云南莱州市封土地区发动攻击的任务。而廖锡龙所在的91团则作为尖刀穿插连,纵深进入越军的九二九高地与八七二高地中,切断敌人退路,阻断敌方后方增援。

图源网络

他清楚任务艰巨,为保证万无一失,在主力部队发动进攻前九个小时时,对麻栗坡地区进行反复勘察,绘制地图,以及进行多种作战方案的推演。

1979年2月17日,廖锡龙带领2营战士们撕开越军方向的口子,在主攻命令下达后,在敌内部进行穿插,布置火力点,成功拿下高地。

令人想不到的是,二营在此过程中歼灭67名敌人,但自身损耗1人伤亡,堪称穿插任务的奇迹。

图源网络

胜利凯旋后,廖锡龙晋升为39师91团的团长,还获得前往军事学校学习的机会,也有了与邓小平的初次相见。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文件。他作为参加过战役的革命前辈,深刻懂得军备力量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是对中国抗战历史中坎坷的最好解释,也是中国继发展经济后,国防实力增长是重中之重的说明。

图源网络

为了能让解放军战士忆苦思甜,邓小平决定在华北地区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而最开始的动员大会,也是他选拔优秀指挥者的关键。

当时,作为组织内重点培养对象的廖锡龙也光荣地参加了此次军事演习。他期待能与更多优秀的战友们切磋,但没想到军委主席会给自己抛来橄榄枝。

“那名站得笔直的同志是哪个师团的?叫什么?”

邓小平在巡视过程中突然开口,手指示意的方向正是廖锡龙。随行的部队领导们连忙说出廖锡龙的参军资料以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突出表现,再问邓小平有何安排。

“他的眼神中透露着一股异样的坚定,绝对能在军队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才能,你们着重观察。如果合适的话,万不可埋没人才。”

有了邓小平的“金手指”,廖锡龙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好几次对越战役中的作战方案都被写进军事学校的战例讲解中,而阴山战役无疑是给他的稳扎稳打地晋升路打了一针加速剂。

廖锡龙

在早有虎将之称的何其宗升任为11军的师长后,廖锡龙也紧随其后,升任为11军的副军长,与何并称“龙虎双将”。1985年,两人再次升职,而他也被调任成都军区,担任副司令员。

廖锡龙

1988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廖锡龙被授予少将,后又升任中将,担任成都军区总司令员。他非常清楚战争的残酷性,因此每次战前购买棺材成了他的军中传统。

即便有一人伤亡,廖锡龙都会止不住伤心,亲自对烈士家属送去慰问。

指挥者的刚柔并济也是他能在军中深受战士们爱戴的原因。

廖锡龙

在退居二线后,廖锡龙出任解放军后勤部部长,凭借前线作战经验,及时补充战士们的急需物资,依旧在岗位上为解放军事业贡献力量。但年华终有逝去的一日,他在72岁卸下重担,宣布退休。

如今,廖锡龙已经82岁高龄,他偶尔会出现在军事学校的讲台上。曾经的辉煌绝口不提,但满腔的爱国情怀却影响着每位年轻的战士。

廖锡龙

不过,大多数时候,他呆在贵州老家安享晚年,但心中的军魂永远赤诚热烈,不止一次地告诫后代,要永远忠于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