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5-07-19 23:21 浏览量:1
康熙二十三年冬天,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百姓们自发涌上街头,寒风中有人捧着一碗清水,有人捧着一束枯草,眼含热泪送别一位刚刚离世的官员。当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位官至两江总督的朝廷重臣,家中只有一件破旧棉袍、几斗米和一床打满补丁的被子。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帝扼腕叹息,亲自为他题写 “天下第一廉吏” 的匾额。这位让百姓哭送、让帝王动容的官员,便是于成龙。
于成龙出生在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的一个耕读之家。他自幼饱读诗书,却因明末战乱和家庭变故,直到 44 岁才通过科举获得出仕资格。当朝廷任命他为广西罗城县知县时,亲友们都劝他三思 —— 罗城地处偏远,瘴气弥漫,刚刚经历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县衙甚至只是几间破草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岂能因艰险而退缩?”45 岁的于成龙毅然带着简单的行囊和两名仆人踏上征途。
抵达罗城后,眼前的景象比想象中更糟:城内荒草丛生,百姓躲在山洞里不敢出来,县衙的草房里只有一张破案桌和一副旧被褥。他没有抱怨,反而脱下官服,和百姓一起开垦荒地,亲手种下第一株稻禾。为了让流亡的百姓回家,他走遍周边村寨,用诚意打动躲在山中的村民:“我于成龙不带家眷,不携私财,只为与你们一同重建家园。” 百姓们渐渐相信了这位异乡来的父母官,纷纷回到家乡。他又带头捐出俸禄,修建学堂,让孩子们有书可读;设立 “养济院”,收留孤寡老人;制定公平的赋税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在罗城的七年里,于成龙始终与百姓同吃同住,粗茶淡饭,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 “于青天”。当他离任时,罗城已从一片荒芜变成 “田野垦辟,民安其居” 的乐土,百姓哭着追了数十里,舍不得这位清廉的知县离开。
康熙六年(1667 年),于成龙因政绩卓著被调任四川合州知州。在合州,他仅用两年时间就让人口从百余人增至千户,再次展现出非凡的治理才能。随后,他又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负责镇守岐亭。岐亭一带盗匪横行,百姓深受其害。于成龙到任后,没有急于派兵镇压,而是换上便装,深入民间察访。他发现许多盗匪都是因贫困所迫,便亲自走访匪寨,晓以利害:“只要你们放下刀枪,我保证给你们一条生路。”
有一次,他单枪匹马闯入匪窝,面对明晃晃的刀枪毫无惧色:“我于成龙不要钱,不怕死,只为你们能改过自新。” 匪首被他的胆识和诚意打动,率部投降。对于屡教不改的悍匪,于成龙则展现出铁腕手段。他建立保甲制度,发动百姓联防联控,短短数月就肃清了当地的匪患。百姓们为了感谢他,送来钱财绸缎,都被他一一谢绝:“我所求的,不过是你们能安居乐业。”
在黄州的八年里,于成龙始终保持着清廉本色。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山西来看望他,临走时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赠送,只能把仅有的一只腌鸭割下一半让儿子带走。这件事传开后,“于半鸭” 的典故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他清廉自守的生动写照。
康熙十七年(1678 年),于成龙赴任福建按察使时,按察司大牢里塞满了 “通海” 嫌犯。清廷推行 “海禁” 政策,福建作为海疆前沿,不少渔民因模糊证词被冠以 “通敌” 罪名,只待秋后问斩。
调阅卷宗后,他发现诸多定罪依据荒谬 ——“邻居指认”“船上有外文标记” 竟成铁证,部分卷宗甚至写错嫌犯籍贯。下属劝他:“海禁是朝廷严令,这些案子由上级督办,不宜深究。”
于成龙却换上粗布衣,沿福州湾走访渔村。半个月内,他收集到数十份渔民无辜的证词,还发现部分官员为 “政绩” 滥抓滥判。有人送金银劝他收手,将领也警告他 “勿要干涉海防”,他却回应:“若为自保让无辜者赴死,百年后无颜见祖宗。”
三个月后,朝廷批复重审。当释放令传到牢房,两千余名无辜者得以归家。渔民们在海边立碑 “于公活我”,感念这位为他们伸张正义的好官。
康熙十八年(1679 年),于成龙调任直隶巡抚。刚到任不久,直隶地区就遭遇了罕见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枯死,百姓们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充饥,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各地的灾情报告如雪片般送到巡抚衙门,请求朝廷拨款放粮。
然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开仓放粮必须要有朝廷的旨意,擅自开仓属于重罪。于成龙看着百姓们一张张憔悴的脸,心急如焚。他召集下属商议:“如今百姓命在旦夕,若等朝廷旨意下来,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我身为巡抚,岂能坐视不理?” 下属们都劝他:“大人,擅自开仓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于成龙坚定地说:“只要能救活百姓,我这条命又算得了什么!”
他当即下令打开官仓,将粮食分发给受灾的百姓。为了确保粮食能真正发到灾民手中,他亲自到各个发放点监督,看到有官吏克扣粮食,立刻严惩不贷。在他的努力下,数十万百姓得以渡过难关。
事后,于成龙主动向朝廷请罪,说明开仓放粮的缘由。康熙帝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大加赞赏:“于成龙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民,真是难得的好官!” 并下令嘉奖他。
康熙二十年(1681 年),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成为当时全国最富庶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面对江南的繁华与诱惑,他始终坚守本心,每日三餐依旧是青菜豆腐,被百姓称为 “于青菜”。有一次,一位官员送来一份厚礼,想请他关照。于成龙指着自己身上的旧棉袍说:“我穿这件衣服已经三年了,依然暖和。你送来的东西,我无福消受,还是请带回吧。” 他不仅自己清廉,还严格要求下属,规定官员不得接受百姓一分一毫的馈赠,如有违反,严惩不贷。在他的影响下,两江官场的风气为之一变,清廉之风盛行。
在治理两江期间,于成龙还十分重视民生。他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推广高产作物,让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他还创办了 “育婴堂”“安济堂”,收养孤儿和残疾人,深受百姓爱戴。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病逝,享年 68 岁。得到官府的允许后,江宁城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幼纷纷来到总督署,一面吊唁、祭拜老总督,一面参观、瞻仰这位天下著名清官的灵堂和生活起居的后堂。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朝廷的一品大员,去世的时候,家中几乎空无一物,全部的家当只有一件旧官服和几筒糙米。见此情景,前来吊唁的人无不恸哭失声。
于成龙在任时,曾经平反大量冤狱。那些被于成龙解救过的老百姓,早就在自己家里设了于成龙的长生牌位,每天焚香供奉。现在,老总督去世了,他们就抱着牌位来到总督署祭拜,放声大哭一场,怀念青天于大人。据史书记载,江宁城的老百姓,采取了“巷哭”“罢市”等哀悼方式,自发地大规模地悼念于成龙。而每天到总督署祭拜的人数,多达几万。在哭祭于成龙的人群中,还有小商小贩、色目胡人、蒙藏喇嘛等各色人等。那些深受于成龙恩惠的广大百姓们,全都是发自内心的哀悼、纪念。当他的灵柩离开南京时,数万百姓自发沿街相送,哭声震彻街巷。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香火,跪在路边为他送行,场面感人至深。
于成龙的一生,从 45 岁出仕到 68 岁离世,在官场上奔波了 23 年。他历任知县、知州、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他始终坚守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信念,清廉自守,刚正不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赞誉。康熙帝对于成龙的评价极高,称他 “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他还亲自为于成龙撰写碑文,赞扬他 “性甘淡泊,治崇简严,所至民怀其德”。于成龙的事迹也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楷模。
于成龙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 “廉吏” 的含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珠宝,而是百姓的爱戴和历史的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