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汴梁|“没见过你这号人”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7-21 17:43 浏览量:1
安北平 余萍萍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信阳市罗山县、黄冈市黄梅县、安庆市宿松县等地几起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进行了公开通报,“性质极为严重,影响极为恶劣,教训极为惨痛。”透过现象细究之下,这些顶风违纪案例如出一辙——违规吃喝、收受下属或服务对象礼品礼金等,看似平常的“人情往来”,实则是权力变现的利益输送链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权力持有者沉溺于阿谀奉承的迷障,沦陷于糖衣炮弹的诱惑,便逐渐会在贪欲中迷失了方向,从小贪小腐滑向违法甚至犯罪的深渊,最终侵蚀了党的健康肌体,玷污了党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严重损害了社会风气。
纵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一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守,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在尉氏县十八里乡袁庄村驻队期间,焦裕禄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情厚谊。这年到了西瓜成熟的时节,村里人感念焦裕禄带领大家战胜了多重困难,派小袁拉着一架子车西瓜前往县里表达群众对焦裕禄的心意。见到满头大汗的小袁,焦裕禄既心疼又感动,但得知来意后,他就坚决拒收了西瓜。小袁试图通过孩子迂回,马上切开西瓜递到焦裕禄的孩子们手中,无奈之下,焦裕禄坚持为切开的西瓜付钱,并让小袁将其余西瓜拉回去。面对如此“不近人情”的举动,小袁直愣愣着地、气呼呼地说:“我长这么大就没见过你这号人!”这一句质朴而发自内心深处的抱怨,恰恰成为丈量共产党人精神高度的标尺。
“没见过你这号人”,表面看来是对违背人情世故常态的不解,实则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与价值碰撞。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伴随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礼俗之道源远流长,“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一般来说,人情世故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承载着情感联结与道德约束的双重功能。大到社会层面,它倡导“以和为贵”,通过包容与妥协化解矛盾,维系社会和谐;小到个人发展,懂人情、知世故是融入群体、积累人脉的重要方式。
然而,当这种文化传统被别有用心者扭曲并加以利用后,随之异化为权钱交易的遮羞布。有一些招摇撞骗者还顶着“人情往来”的幌子,将礼品礼金作为攀附权力的筹码,致使正常的人际关系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甚至沦为了利益交换的工具。
“没见过你这号人”,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精神的真挚褒奖。焦裕禄拒受群众大老远送来的西瓜,拒的不仅是物质馈赠,更是对特权思想的坚决抵制。在焦裕禄心中,群众的信任重于泰山,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作风绝不容半点玷污。这种看似“不合时宜”的坚持,最终彰显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宗旨。回溯我们党的历史,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贺龙开会喝茶也要掏茶叶钱”,从“不用公家一块儿木料做家具的谷文昌”到“不喝群众一盅酒的李连成”,一代代共产党人用清正廉洁的行动坚守初心,一心为公,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没见过你这号人”,是对以“焦裕禄”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硬作风的充分肯定。纪律严明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纪党规真如铁,不容任何党员干部越界和无端触碰。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同焦裕禄的做法和精神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在“人情”的进攻下一步步失守,后者在诱惑面前筑起了思想和纪律的坚固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是关乎个人操守,更是直接影响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党的十八以来,从“打虎拍蝇”的雷霆之势,到“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正是要向世人宣告:纪律红线不可逾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如今,我们迈向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风险挑战与机遇并存,党的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没见过你这号人”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新时代的叩问。广大党员干部唯有长期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方能保持清醒头脑,在人情纷扰中守住纪律底线。(作者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