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纪念王希祜先生
发布时间:2025-07-21 18:29 浏览量:1
5月,春意逐渐被流逝的时间抹去,穿梭在北大校园内的夏风拂过师生奔忙的身影。在这个春夏之交,北京大学原副总务长王希祜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希祜于1928年出生于山东,1947年1月进入北京大学动物学系,后长期从事北京大学后勤管理和基建工作,直到几近七旬离开心爱的岗位,却仍然深切眷恋、关怀着北大和一代代北大人。他的一生,伴随着时代的翻涌,经历了革命的进取、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与北大的校园建设和后勤发展密不可分。从年轻时进入北大,他便将自己的心力与学校发展紧密地系在一起,把所有的年华岁月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教育建设事业。
在身边人的印象里,王希祜总是工作勤恳、做事有章法,时刻洋溢着质朴的乐观干劲。凡是提起学校、工作有需要,他不分严寒酷暑还是假期休息,总是立刻前往解决。其饱满的热情和攻坚克难的信念,令许多同事、晚辈们感念深刻,过去与王希祜共同解决桩桩件件复杂棘手工作难题的场景再现眼前:他从来都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亲力亲为地解决问题。闷热的夏季,额角留下的汗水、湿透的衣襟,也从不影响他聚精会神地安排条理。这份无言的榜样力量,生生不息地在人们心中传承。
70多载春风霁月、风霜雨雪,王希祜始终与北大血脉相连,共同向前;他的生命里融入了时代奏响的回音,那句“为新中国奋斗终身”的誓言,在他甘于奉献、笃行求实的一生中,化作了坚实的实践篇章,化为了历久弥新的精神感召。
风雨多经志弥坚
指针回拨到1947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局部战火纷争仍然不止,自由解放的旋律响彻在每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心中。
王希祜与北大的缘分即开始于此,那一年,王希祜19岁,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动物学系做练习生,主要为教学、科研准备实验材料,采集、制作各种动物标本,并管理学生使用的显微镜等实验设备。练习生和师生接触很多,关系密切,也是在这个时候,师生们对政治的敏锐度和先进、民主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作为练习生的王希祜。他开始参与北大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运动和民主自由的读书会,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组织成立练习生联盟会,与学生们一起读进步书刊,宣扬革命思想。
大学时代的王希祜
要求解放,需将先进思想送出去。在没有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去,思想知识载于信件与书本之上,而传递和运输则依托于人力,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困难。环境苛刻,管控严格,但这并不是一条绝人之路。进入北大次年,王希祜帮助小学同学刘光鼎(地下党员,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运一批进步书刊到山东大学。经党组织同意,他将进步书刊装在一批为采购标本材料而准备的木箱里。从北平运到青岛的港口需要经过天津码头,但天津码头的军警检查严格。在王希祜千方百计的保护下,箱子顺利到达青岛。这场危险的行动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的革命任务,王希祜也逐渐在锻炼下成为了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北平正式解放那一天,人民解放军进城接管北平防务,王希祜和组织中的青年们集体在西直门欢迎入城的解放军部队。主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解放军的市民、学生和工人,王希祜与青年们同人民站在一起,手执旗帜,高呼口号,目不转睛地看着入城部队威武庄严地进入城区。人民解放军铿锵有力地迈步向前,与国民党军队互换岗位,在人民群众热烈的欢呼声与口号声中,北平城的天空自此换了一种色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希祜仍觉得记忆犹新,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古老的北平城。我们见到自己的队伍,群情振奋,热泪盈眶。大家振臂高呼欢迎口号……我在心中默默地想:‘北平变天了,是我们人民的天下了。’”
1949年7月1日,王希祜与北大党员、团员步行到先农坛,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大会;10月1日,王希祜随北大的队伍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开国大典,听见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坚定有力的声音萦绕耳畔,而在人群中的王希祜早已经眼含热泪,心情振奋。当天晚上在天安门举行庆祝大会,北大的学生与老师自发前往,现场一片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声响彻云霄,最后“捡穿掉的鞋都好几筐”。
从历史和革命中一路走来,方知路途艰险。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王希祜,身上有着北大人最坚定、无畏的力量。他和那个年代所有不断斗争着的青年学生一样,在革命和奋斗中燃烧自己的青春热情,将共产党人斗志昂扬、不怕困难的精神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鲜明的底色。
“有幸参加开国大典,见证新中国的诞生,我感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当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我暗下决心,要为新中国奋斗终身。”青年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和坚定承诺,暮年回首时,正是王希祜用一生奋斗作出的最无愧于心的回答。
开疆拓土的实干派
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燕园校区正式迎来北大师生。未名湖边、博雅塔下,潜心知识探索、投身社会建设的时代氛围热火朝天。适应新的校区校舍、不断增加的师生人数,合理用餐成为学校管理亟需解决的难题。
精神食粮满足头脑,物质食粮也不能落后。这个时候,王希祜被安排调到学生食堂膳委会,担任主任委员,不久后又成为膳食科首任科长。王希祜带领原有的炊事员和职工,几乎从零开始,克服种种困难,招聘了大量员工,推进新的大饭堂顺利竣工,解决了师生们的吃饭问题。王希祜深知,确保师生们能按时上课、吃饭、住宿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自始至终,他都以此作为后勤所担当的使命职责和努力方向。
20世纪50年代的燕园里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游泳场地,因此在王希祜调任总务处秘书之后,学校安排他带领总务处员工和师生们修建红湖泳池。当时的期限只有18天,时间紧任务重,王希祜与总务处人员为了保障工程的效率和质量,拿出了争分夺秒的劲头。白天,全校师生在总务处的动员下清挖湖底淤泥,师生们铲子推车齐上阵,喊着齐心协力的口号,每个人心里都洋溢着昂扬的干劲儿;晚上,王希祜就亲自下场,带领着临时组建的突击队将湖底铺上荆笆、卵石,压住松散的稀泥,进一步巩固池底。他们就这样从早干到晚上,又从晚上一直干到早上。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引起了难耐的腰酸背痛,但都被他默默忍下,干劲没有减少半分。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王希祜的言语中从未流露出一丝抱怨与不易的情绪,只有满满的怀念和深情。
随着学校培养方向的不断扩展,师生规模也在日益增加,20世纪60年代前后,学校计划建设昌平新校区,任命王希祜为基建处副处长,他再次受任于关键时刻,负责在昌平建设理科分校的工作。用时不到两年,新校区就顺利落成。
图书馆是大学的核心场所之一,师生在这里获取知识,培养学术能力,自主探究问题。信息资料飞速发展,北大图书馆需要在原有老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1973年,王希祜担任基建组副组长,负责图书馆建设工程。只用了两年时间,图书馆新馆正式建成并启用,成为了当时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1979年,王希祜正式担任基建处处长,同时于1980年兼任副总务长。头衔愈高,王希祜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和踏实。他心里始终明白,服务北大、为国内一流学府做基础建设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把每一步都走好走实。
1973年到1993年这整整20年时间里,在王希祜的主持下,斯诺之墓、葛利普教授之墓、塞万提斯铜像、化学楼、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理科楼群3号楼和5号楼、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建筑先后于燕园落成。除此之外,王希祜带领基建处共建成校舍43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学科研用房、教工住宅、学生宿舍、工厂等附属用房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大大方便了师生们的学习、生活。
教师住房建设时期,王希祜在办公室工作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住所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即将退休的王希祜“临危受命”,接受教育部的安排参与北京市教师住房的建设工作。当时65岁的他,头发已然有花白之态,他带着眼镜,在办公桌前专心致志地阅读着方案和文件,一会儿思索冥想,一会儿又在纸上书写勾画。夏季炎热,办公室里只有一台背后的风扇贡献着微弱的凉爽,即使是这样,高温也依然不能阻挠王希祜工作的热情。对待面前的工作事务,他始终聚精会神地操心着、忙碌着。最终,在包括王希祜在内的工作班子的配合与努力下,十年时间,北京市共建成育新花园、静淑苑、望京花园等几处集中的教师住宅小区,大大解决了教师住房紧缺这一燃眉之急。
从膳食科科长到基建处处长、副总务长,王希祜一直活跃在学校的后勤工作、校园建设领域。从寒到暑,从早到晚,王希祜始终秉持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不惧困难,不辞辛苦。王希祜的身影曾停留在现场的每个角落,在后勤保障和校园建设方面,他并不只是指挥者,更是实干家。他打理最基本的日常膳食,以烟火人间的一日三餐托举起燕园的每一位师生;他的双手抚摸过校园里的每寸砖瓦,脚步丈量过每处文化古迹,他用最默默无闻的奉献和付出为燕园铸就了无比浓厚的文化底色。
2025年初,王希祜向学生们讲述校园规划建设
漫步在燕园里,走过斯诺墓碑,或许会想起他们的求索故事如何感动我们,他们的生命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注视着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着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我们会再次回想起历史这个词,想起一代代人是如何将世界的纵向推到更深;平日里在教学楼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新知,在食堂、宿舍获得继续生活的能量——这些习以为常的一切,其实是师生舒展羽翼去探索未知、创造人生的温暖日常支柱,我们同样感怀于此,那些尽力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的人:是如王希祜一样的无数学校后勤人员。那些鲜少正式露面于我们眼前的身影,一样抚慰人心,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他们和他们所创造的一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即使在退休后,北大的发展,也永远是王希祜最关心、最在意的事情。只要师生邀请他参加活动,他便积极投入、认真准备,人们常常能在43楼会议室、图书馆北配殿、英杰交流中心看到王希祜满头白发、谦和但有力的身影。
建党百年之际,北大邀请革命老同志回顾与党同行的峥嵘岁月,写作回忆文章并集结成《信仰的力量》一书。作为作者代表之一,王希祜分享了自己参与抗议“沈崇事件”、“五二〇”大游行、运送进步书刊、参加开国大典群众游行等经历,一段讲话仿佛把在场的人都拉回了那个惊心动魄、充满力量的年代。回忆起那段历史,王希祜深情地说:“北京大学有着悠久深厚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是革命的‘大熔炉’。”
王希祜在《信仰的力量》出版座谈会上发言
为了将大家庭的温暖传递下去,后勤系统、离退休工作部经常组织老同志开展支部活动。王希祜总是积极参加,即使年近百岁,老先生讲话时仍然精神矍铄,他为大家讲述着校园变迁、院系调整与校区建设等重要历史事件,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功绩。望着自己胸前闪闪发光的党徽,他的目光一如往日般坚定而充满信念:“党和国家的关心是北大发展的重要支柱,大家要传承一代代北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接续奋斗,奋勇向前。”
今年初,北京寒风凛冽,但王希祜的家里坐满了人,房间里洋溢着一片融融的暖意。总务部离退休党支部刘宝栓等人围坐在王希祜身边,拉着先生的手细细询问起身体状态与日常生活点滴。再见北大人,王希祜不禁又回忆起往昔70余年在北大的工作、生活时光,眼中满是眷恋的情绪。
寒冷并没有阻隔开大家心中的暖意。王希祜同妻子陈翠微感念身边一切,作下一首小诗,字里行间是最朴素的温情。尽管老一辈人使用过繁体字的痕迹还并未完全从这首诗的手迹里褪去,王希祜却是时刻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着的。
总务部离退休党支部慰问王希祜与妻子陈翠微,右图为两人所作小诗
2020年,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在各个地区蔓延开来,不便出门,心系祖国的王希祜便时时刻刻守在电视前,关注着社会合力抗击疫情的新闻。不能做奔赴一线的逆行者,他就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家中,守好一方的安全,不为社会添一点乱子;按照王希祜的说法,他“虽然是一名在老年公寓里被保护的老人”,但当收到学校组织党员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的通知时,老先生却没有一丝犹豫,一句铿锵有力的“我捐”足以证明那份超越了时间的奉献之心。
每次讲话,王老先生沉稳、矍铄的神态本身便充满力量,而他所言的经历内容,更是奋斗年华的经验沉淀。退休后的王希祜还笔耕不辍,坚持用文字为学校作着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志》《北京高校校园建设》等项目的撰写工作,并将在北大进行校园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工作生活经历写成回忆文章,登载在《北京大学校报》和《北京大学校友通讯》等报刊上。2015年,王希祜出版了自己的人生回忆录——《忆人生画卷、绘水墨晚霞》,用平实、生动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体验。
“王总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的奉献精神、敬业态度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他为北大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北大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北大原副总务长赵桂莲对王希祜作出的评价,道出了北大许多师生员工的心声。
王希祜与时代紧密相连着,也与北大一同前行着。他既是曾经后勤工作与校园建设的“指挥家”和实干者,也是学校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响应者。他将生命化作天边最绚丽的云霞,留下了珍贵的精神丰碑,为后来人接续奋斗指引着方向。
王希祜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现场为大家讲授党课
一砖一瓦总关情。对一代代北大人来说,王希祜总是在默默无闻处同行,保障着师生的教学、研究和生活。他身上那份爱国求真、脚踏实地的精神底色,面向使命时全力以赴、勇于进取的担当,更融入了燕园深厚的精神滋养。
走过了97年的春秋冬夏,与北大共赏过70余年的日出日落。他从青涩稚嫩的练习生成长为有担当、能力强的干部,从思想自由进步的青年学生成长为奉献自我、照亮他人的党员,这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王希祜那一颗永远炽热的赤诚之心,是一颗热爱生活与工作、热爱北大,也深切热爱着党和国家的跳动的心。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纸笔与文字道不清哀思和感念,谨以此告别我们爱戴的王希祜先生!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上一篇:我曾经历的1976
- 下一篇:搞舆论公关,宗馥莉的水平堪比雷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