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历的1976

发布时间:2025-07-21 18:29  浏览量:1

原创 温和的冷风 河北

一个阳光向上的退休老头,喜欢文字与唱诵。愿以真诚传递善良,与朋友们一起开心快乐,试想把夕阳岁月,活成诗的模样……

我所经历的1976

苍 天 垂 泪 悼 总 理

——崔勇士

(下)

我们按着返营的命令要离开小山村了。村里的干部、民兵连长、妇联主任和一些乡亲们依然来送我们。只是在小村口,再没有那依依惜别的动情场面。送行的人们站立在肃杀的山风里,凝重的脸上,无法掩饰比这短暂离别更让人哀痛的沉重。

低垂的天空飘起了雪花,行军的队伍里没有欢笑、没有歌声、也没有从来不会缺少的宣传和鼓动。此时刻,我与战友们都在用心说话,用心交流和沟通。行进在阴郁低沉的天际里,用一种无声,寄托着沉重的哀思。

连首长简单沟通后指导员告诉我:“小崔,回去后抓紧把会议室整理出来,布置一下,准备为总理举行悼念活动——”

那时的我还是个普通士兵,年龄尚小,故而谙世并不深。可那些天军营里一片沉闷,没有了军营里原本的沸腾。但从首长到战士,所有人的脸上都显得肃穆凝重。

本以为返回军营,一定会有庄重的祭悼活动。因为痛失总理,举国人民都沉浸在万分悲哀之中!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不仅没有任何聚会,没有任何悼念形式,甚至听不到那令人肝肠寸断的哀乐声。首长们好像知道的更多一些,而我和我的战友们却不知道个中原因。只是心里的悲痛无法抑制,于是私下交流着,哭泣着落泪,释放着心底那份纯真的感情。

忽而接到通知,让我们戴上白花,集合在军营大礼堂,为周总理举行一场算不上怎么隆重的悼念仪式。同时还听说悼念活动只集中搞这一次,并且不要搞得太过隆重。“这是怎么回事啊?”“什么叫太过隆重啊?”人们心里有很多话,但只有老兵们悄悄的议论了一两句。

悼念总理,表达人们对总理的追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条件与限制?我不懂,战友们也不懂,唯有心中泉涌般的思念与悲痛。一霎时,大家已深感压抑的情感像决了堤的洪水,整个礼堂一片哭声。敬爱的周总理!人民想念你,国家不能没有你呀!

悼念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军营里似乎又平静了下来。按照上级要求,应该逐步恢复日常的学习与训练秩序。然而人们的思绪却一直难以平复,总觉得头顶上的天在沉沉的阴着,心中的哀痛无法释怀。

当人们知道1月11号,总理的遗体将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那时候,人们的情感似乎要崩塌!人们感到最爱戴的周总理真的要走了,就这样要离开我们了!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那么急切?人们不理解,人们几乎也承受不了这一切!

1月11日凌晨,首都的人民群众自发的集结在了整个长安街的两旁,千百万人冒着刺骨的寒风为总理送行。十里长街飘白絮,万人嚎啕放悲声!一霎时,出现了震撼世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景。

那是我十八岁人生经历的第一次天大的事。那时候我和我的战友,和身边的人们一样,心里很长时间沉重的痛着。置身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之中,复杂的现实开始碾压着我的单纯。特别是在临近那年的4月5号,那个极容易触动人们悲情的“节日”,忽而首都各界,轰然掀起了缅怀周总理的惊天动地的悼念活动。

看似忽而发起,实则是一种爆发。从4月1日开始,首都各界群众自发集会,以悼念周总理的名义向天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敬送花圈。花圈上都书写着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后来事态急剧升温,直到4月4号5号,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势如巨浪。

首都各界、包括首钢在内的各企业、清华北大的各大专院校,都有团队、代表前往纪念碑前送花圈。记得当时首钢送的是十几米(可能还大,记不清了)高大的钢铁花圈,挽联如瀑,格外令人震撼。以纪念碑为中心,多处都有演讲的、朗诵悼念总理诗歌的,甚至高喊讨伐“四人帮”檄文的。霎时间,悼念活动被染色,变成了一场被历史所记录的“政治事件”。

(这是当时最有影响力一首诗)

光阴似箭,岁月如殇,转眼几十年过去。而当时情景却清晰如昨。悼念活动无论怎样被政治染色与碾压,人们依然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悼念着自己爱戴的总理。我和我的战友们,严格遵守着纪律,没有再去那激情燃烧的广场。可是内心深处却和大家一样,于无声处,深深地缅怀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人民的好总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