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伍子胥为报家仇,助吴称霸,吴王夫差却让他自刎沉江?
发布时间:2025-07-24 01:31 浏览量:1
伍子胥本是楚国之人,却因家族蒙冤,被迫踏上逃亡之路。
为报血海深仇,他辗转来到吴国,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辅佐吴王阖闾成就霸业,使吴国先后攻破楚国和越国,成为春秋一霸。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他,最终却被吴王夫差赐死,自刎沉江。
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与权力纠葛?
伍子胥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建的太傅,地位尊崇。
伍子胥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与抱负。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公元前 522 年被彻底打破。
当时,楚国少傅费无极,为了讨好楚平王,做出了一系列令人不齿的行径。
他前往秦国为太子建迎亲,见秦国女子美貌绝伦,竟劝说楚平王自己娶了这位儿媳。
事后,费无极害怕太子建日后报复,便在楚平王面前不断诋毁太子建,诬陷其意图谋反。
楚平王信以为真,将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囚禁起来。
费无极深知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皆有大才,为绝后患,建议楚平王以伍奢为人质,召伍尚和伍子胥回郢都,企图将他们一网打尽。
伍尚为人仁孝,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为救父亲,还是毅然前往郢都,最终与父亲伍奢一同被害。
而伍子胥,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谋略,识破了楚平王的阴谋,拒绝前往郢都。
他深知,若自己也去,不仅无法救父亲和兄长,还会白白送命,更无法为家人报仇雪恨。
于是,伍子胥决定逃亡,寻找机会为父兄报仇。
在逃亡途中,伍子胥历经艰险,曾被困于昭关,一夜白头。
但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气,成功骗过守关将士,逃出了楚国。
之后,伍子胥辗转来到了吴国,开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初到吴国的伍子胥,并未立刻得到重用。
当时的吴国,吴王僚在位,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心怀大志,暗中积蓄力量,企图夺取王位。
伍子胥敏锐地察觉到了公子光的野心,他认为公子光有雄才大略,若能辅佐其登上王位,或许能实现自己复仇的愿望。
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勇士专诸,并协助公子光策划了著名的 “专诸刺王僚” 事件。
公元前 515 年,公子光在宴会上,让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中,借献鱼之机,成功刺杀了吴王僚。
公子光顺利登上王位,即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对伍子胥极为赏识,任命他为行人(主管外交的要职),让他参与国家大政的谋划。
伍子胥也不负所望,开始全力辅佐阖闾治理国家。
在伍子胥的建议下,阖闾积极发展生产,增强吴国的经济实力。
他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吴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生活逐渐富足。
同时,伍子胥还大力整顿军队,选拔优秀的将领,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吴军的战斗力。
此外,伍子胥还主持修建了姑苏城,将其打造成为一座坚固且繁荣的都城。
在伍子胥的精心治理下,吴国逐渐走向强盛。
而伍子胥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复仇使命。
他与军事家孙武一起,制定了详细的伐楚计划。
他们深知楚国地域辽阔,实力强大,不能贸然进攻。
于是,伍子胥提出了 “疲楚” 战略,组织三支军队轮番袭扰楚国边境。
楚军每次都要倾巢而出进行防御,却总是扑空,导致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经过数年的 “疲楚”,时机终于成熟。
公元前 506 年,伍子胥、孙武率领吴军,联合唐、蔡两国,向楚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吴军与楚军在汉水两岸对峙,伍子胥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吴军士气高昂,一举击败了楚军主力。
随后,吴军乘胜追击,五战五捷,直逼楚国郢都。
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军攻入郢都后,伍子胥为了发泄心中的仇恨,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
这一行为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也充分展现了伍子胥对家仇的刻骨铭心和复仇的坚定决心。
经此一战,吴国威震天下,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伍子胥也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赫赫战功,在吴国的地位日益稳固,深受阖闾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公元前 496 年,吴王阖闾在攻打越国的檇李之战中,被越王勾践击败,身负重伤,不久后去世。
阖闾临终前,将王位传给了太子夫差,并嘱咐他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夫差即位后,牢记父亲的遗训,日夜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伍子胥继续辅佐夫差,在他的帮助下,夫差在公元前 494 年的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越王勾践仅率五千残兵逃至会稽山,被吴军围困。
此时,越国陷入了绝境,为了保存越国,勾践采纳了大夫文种的建议,派文种带着大量的财宝和美女贿赂吴国太宰伯嚭,请求吴国接受越国的投降。
伯嚭收受了贿赂,在夫差面前极力劝说接受越国的投降。
伍子胥深知勾践的为人,他认为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若不趁机消灭越国,必将后患无穷。
于是,伍子胥坚决反对接受越国的投降,他劝谏夫差说:“勾践为人能忍辱负重,如今若不彻底消灭越国,将来必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 然而,夫差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又听信了伯嚭的谗言,最终还是接受了越国的投降,允许勾践带着少量随从到吴国为奴。
此后,伍子胥与夫差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
夫差一心想要北上争霸,攻打齐国。
伍子胥则认为,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只有先解决越国的问题,吴国才能安心向外发展。
他多次劝谏夫差,提醒他不要忽视越国的威胁。
但夫差对伍子胥的劝谏置若罔闻,执意北伐齐国。
公元前 485 年,夫差筹备讨伐齐国,勾践为了麻痹夫差,不仅亲自率领朝臣朝拜吴王,还献上了丰厚的礼物。
夫差十分高兴,对勾践更加信任。
伍子胥却忧心忡忡,他再次劝谏夫差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们即使能够战胜齐国,就好比得到一块只是石头的田地,并没有什么用处。
只有将越国这样的乱妄之人消灭干净,吴国才会兴旺。
” 然而,夫差对伍子胥的话早已厌烦,根本不听。
不仅如此,夫差还对伍子胥产生了猜忌,认为他故意阻挠自己北伐齐国,是居心叵测。
伍子胥见夫差不听劝谏,心中十分失望。
他预感到吴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为了给儿子留一条生路,他在出使齐国时,将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
这件事被伯嚭得知后,伯嚭趁机在夫差面前进谗言,诬陷伍子胥与齐国勾结,意图谋反。
夫差本就对伍子胥心生不满,听到伯嚭的谗言后,更加深信不疑。
公元前 484 年,夫差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宝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接过宝剑,仰天长叹道:“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还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没有接受。如今你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我。”
他又对身边的人说:“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着越国人来灭掉吴国。” 说完,伍子胥自刎而死。
夫差得知伍子胥的遗言后,大怒,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鸱夷(盛酒的革囊)投入钱塘江中。
然而,伍子胥的预言最终成真。
伍子胥死后不久,勾践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 473 年,率领越军攻打吴国,吴国大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伍子胥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为报家仇,忍辱负重,历经艰辛,最终帮助吴国成就霸业。
然而,他却因与吴王夫差的政治分歧,以及小人的谗言,落得个自刎沉江的悲惨结局。
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歌,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
伍子胥的经历,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无论是在政治斗争还是在人生道路上,坚守正义、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