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卫霍,武帝朝还有哪些名将?汉武帝时期最全21将名录!

发布时间:2025-07-24 17:57  浏览量:1

韩白卫霍,古之四大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光芒无疑掩盖了其他众多名将。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武帝朝还有哪些名将?

历文、景、武帝三朝,以骑射闻名,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多次(七十余战)抗击匈奴,因作战勇猛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大规模战役中常遇强敌或迷路,始终未能封侯,史称“李广难封”。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中,随卫青出征因迷路错失战机,自刎而死。

李广是卓越的战术指挥官和骑射专家,个人勇武深受士卒爱戴,但缺乏战略眼光和运气,在武帝朝大规模骑兵军团作战中未能适应,其悲剧命运成为后世文学的经典主题。

2、公孙敖

卫青好友兼早期重要部将。卫青初入长安时,因姐姐卫子夫夺了阿娇的宠,差点被馆陶长公主陷害,多亏公孙敖相救,后随卫青多次出击匈奴。元光六年随卫青击匈奴有功,封合骑侯;后两次战败失侯,元狩四年复随卫青出定襄,无功。武帝后期又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在余吾水之战胶着之时,第二个撤退(先撤的是韩说)。天汉年间因巫蛊案牵连腰斩。

公孙敖军事才能平庸,胜少败多,依赖卫青提携,是卫氏集团重要成员,《史记》称其“四为将军,出击匈奴,一侯”。

3、李敢

李广少子,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以校尉随霍去病击匈奴左贤王,夺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李广之死,认定乃卫青故意刁难(归咎于卫青调其走东路),击伤卫青,后随武帝狩猎时被霍去病射杀。

李敢作战勇猛酷似其父,性格刚烈冲动。他是霍去病麾下得力干将,也是李氏家族中难得封侯者,却因小错被射杀,令世人唏嘘。

4、李陵

李广长孙,曾率八百精骑,深入匈奴境两千余里,不损一兵一卒。天汉二年,武帝欲使其为李广利押运辎重,他主动请缨率五千步卒深入浚稽山,以分担贰师将军压力,却遭遇匈奴单于主力八万骑兵包围。率军血战十余日,杀伤数倍于己之敌,终因矢尽粮绝、援军无望(路博德未及时接应)而降。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曾拒绝劝降苏武,也曾暗助汉军撤退,却被武帝处死全家。其孤军深入、以步抗骑的战例震撼当时,降敌之举引发巨大争议,司马迁为其辩护遭宫刑。

5、韩说

韩王信曾孙,武帝宠臣韩嫣之弟。以校尉从卫青击匈奴有功,封龙嵒侯。后为光禄勋,随霍去病征战。元鼎六年,任横海将军,击东越有功,升为按道侯。巫蛊之乱时,刘据遣宾客扮成使者矫诏抓捕江充,韩说知道有诈不肯受诏,被宾客格杀。而协助江充办理此案的御史章赣逃出,去往甘泉行宫见武帝。

韩说作战沉稳,是卫霍麾下资深将领,虽战功不及两帅,却始终参与核心战事,《汉书》载其“数有功,为游击将军”。

6、公孙贺

卫青姐夫,七次为将军出击匈奴,元光年间出云中无所得;元朔五年随卫青出朔方击右贤王,无功;元狩四年出代郡,捕斩首虏数百。后长期拜相,因巫蛊案与其子公孙敬声一同下狱处死。

公孙贺军事才能平平,战绩不显,更多凭借与卫氏的关系和外戚身份获得高位。司马迁评其“戎马半生,终陷权祸”。

7、李广利

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也是武帝后期主要将领,号“贰师将军”。其两次远征大宛,虽损失惨重,却终迫使大宛屈服,获汗血宝马。天汉二年率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胜但损失十之六七。天汉四年、征和三年两次大规模出击匈奴皆失利。后投降匈奴被杀。

李广利属后起之秀,指挥能力平庸,靠外戚身份掌权,班固斥其“欲侯昆弟,侥幸立功,终致倾覆”,是武帝后期军事颓势的代表。

8、赵破奴

早年亡命匈奴,归汉后随霍去病作战有功,升骠骑将军之鹰击司马。元狩二年,随霍去病击匈奴右地,斩速吸王,俘稽且王,因功封从骠侯,后因“助祭金”成色不足,去爵。元鼎六年,以匈河将军深入匈奴腹地至匈河水,不见敌而还。元封三年,率属国骑兵及边郡兵两万击楼兰王,俘之,封浞野侯。太始二年,以浚稽将军率两万骑深入匈奴左地受降,遭八万骑围攻,兵败被俘,居十年后与子赵安国逃归,后因巫蛊案被杀。

赵破奴骁勇善战,是霍去病麾下重要将领,尤擅奔袭,《史记》称其 “剽悍敢深入”。

9、赵充国

武帝时为骑士,后以假司马身份随李广利出征匈奴,曾率百余人死战突围,身负二十余创,升中郎将。主要功绩在昭宣时期(如平定羌乱、屯田策),是昭宣中兴名将。

赵充国与卫霍同辈而晚成,未直接属其麾下,用兵持重,是西汉屯田戍边策略的开创者,宣帝称其“沈勇有大略”。

10、路博德

霍去病的重要部将,元狩四年参与了关键的漠北之战,因功升任右北平太守(李广调任)、强弩都尉、符离侯。元鼎五年,作为伏波将军(名号后世影响深远)与楼船将军杨仆平定南越吕嘉之乱,置岭南九郡。

路博德作战兼具攻坚与安抚能力,是霍去病部将中少数参与南疆开拓的将领,《汉书》赞其“威扬两越”。

11、赵信

本匈奴小王,降汉后封翕侯,作为将领多次随卫青出征(如漠南之战)。元朔六年任前将军,随卫青出击,遭遇单于主力战败,投降匈奴。降匈后受单于重用,教匈奴筑城、储粮、制定战略对抗汉军(如诱敌深入、远徙避汉),对汉构成重大威胁。

12、商丘成

武帝晚年将领。征和二年以御史大夫身份参与平定巫蛊之变。征和三年接替李广利任贰师将军,率兵三万出西河进击匈奴,初战斩俘数百,回师途中遭李陵与匈奴骑追击,苦战得脱(李陵放水)。后因巫蛊事牵连自杀。

商丘成在武帝晚期的内乱和匈奴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定的军事能力。

13、马通

原名马通,后避武帝讳改名马迁。主要事迹在平定内部叛乱:征和二年任侍郎,在长安参与平定马何罗(其兄)行刺武帝的叛乱,因功封重合侯。三年随李广利击匈奴,有功。后因谋立燕王旦被杀。

马通以勇力著称,在宫廷护卫和平定叛乱中立功封侯,对外作战表现平平,依附外戚集团,是武帝后期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史载其“坐谋反诛”。

14、程不识

景帝至武帝初年名将,与李广齐名。长期担任边郡太守(如雁门、云中)。治军极严,队列严整,营地设防周密,虽未立大功,但匈奴亦不敢轻犯其部,士卒少有损伤。

程不识是与李广是截然不同的名将,强调纪律与防御,以稳著称,号“不败将军”。

15、李沮

长期跟随卫青作战。元朔五年随卫青出朔方击右贤王,任左内史,因功封关内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任强弩将军,破敌有功。

李沮资历深于卫霍,主要担任后勤调度,《史记》载其“数为将,未有大功”,属稳健型将领。

16、李息

武帝早期将领。元朔二年与卫青一同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元狩元年以材官将军参与平定西羌叛乱。后率军于边塞筑城防御匈奴。

李息是武帝朝将领中少有的善谋略者(击羌定河西就出自他的建议),曾为卫青制定侧翼牵制战术,《汉书》称其“宿将知兵”。

17、张骞

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武帝朝前期主要将领。元朔六年二月和四月,两次以博望侯身份任校尉随卫青出征匈奴。元狩二年,又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进击匈奴。

当然张骞在军中的主要职能是担任向导,提供关键的地理情报支持,保障后勤,使大军免于匮乏,“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

18、苏建

苏武之父,卫青重要且信任的部将。元朔二年参与收复河南地。元朔六年以右将军身份随卫青出定襄击匈奴,与时为前将军的赵信率三千余骑遭遇单于主力数万,力战一日,赵信降敌,苏建独身逃归。按律当斩,赎为庶人。后复为代郡太守,死于任上。

苏武之气节看来是家传。

19、郭昌

武帝中后期开疆拓土的主要将领。元封二年以拔胡将军身份与荀彘共同率兵平定卫氏朝鲜,后因与荀彘争功获罪免职。元封六年以太中大夫身份屯兵朔方以东,防备匈奴。后率兵平定西南夷叛乱。

20、徐自为

武帝后期负责边防建设的将领。太初三年,在五原塞外数百里主持修筑一系列城障亭隧,史称“光禄塞”或“徐自为筑城鄣列亭”,极大地拓展了汉朝北部边防纵深和预警能力。其边防工程成就远超其军事指挥名气,是武帝后期巩固北疆、防御匈奴战略的关键执行者。

21、杨仆

元鼎五年率楼船水师平定了南越吕嘉叛乱。元封二年与荀彘等水陆并进攻灭卫氏朝鲜。杨仆是武帝时期著名水军将领,在南方和东北的征服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