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七入考场仅成功一次,还敢跟皇帝唱反调
发布时间:2025-07-24 23:27 浏览量:1
韩愈的一生,就像一部在逆境中不断冲撞、在坚守中始终挺立的史诗,他的每一步都带着文人的风骨与孤勇,在历史的长卷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唐大历三年(768 年),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一个官宦之家,可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给了他沉重的考验,三岁时,父亲韩仲卿离世,随后他被兄长韩会收养。
本以为能在兄长的庇护下安稳成长,可没过几年,兄长又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韩愈不得不跟着寡嫂郑氏颠沛流离,从宣城一路辗转到韶州。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早早体会到了世间的冷暖,也让他明白,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那时的韩愈,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苦读。没有名师指点,他就自己摸索着研读儒家经典;没有充足的书籍,他就四处借阅,甚至把读过的文章一字一句抄录下来反复揣摩。
嫂子郑氏看他如此刻苦,既心疼又欣慰,常常省下口粮给他买笔墨纸砚,韩愈知道,这每一张纸、每一滴墨都来之不易,所以他读书时格外专注,常常读到深夜,直到油灯燃尽才肯歇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韩愈的学识日渐深厚,他开始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可科举之路对他来说,却布满了荆棘。
贞元二年(786 年),十八岁的韩愈满怀憧憬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第一次踏入考场。他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学定能脱颖而出,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名落孙山。
初次落榜的韩愈并没有气馁,他觉得或许是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回到住处后,他更加发奋读书,把儒家经典又重新梳理了一遍,还研究了历年的考题,揣摩考官的喜好。贞元三年(787 年),他再次走进考场,可结果依旧不理想,再次落榜。
这一次,他心里有了一丝失落,但很快又调整过来,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成功。
贞元四年(788 年),韩愈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命运似乎又和他开了个玩笑,他再次落榜。连续三次的失败让周围的人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劝他放弃科举,回家做点小生意。
有人则嘲笑他自不量力,还想通过科举当官。可韩愈不为所动,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愈始知圣人之道,卒然遇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他心中的信念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他继续前行。
连续三次在礼部考试中失利,韩愈并没有放弃。按照当时的制度,考生在礼部考试通过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才能正式做官。
贞元八年(792 年),韩愈终于在礼部考试中成功上榜,这是他第七次踏入考场,也是第一次尝到成功的滋味。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仕途就此一帆风顺,因为他还要面对吏部的考试。
贞元九年(793 年),韩愈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这次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和对时政的见解。韩愈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可结果却再次让他失望,落榜了。
他没有消沉,而是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时政,关注民生疾苦。贞元十年(794 年),他再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依旧落榜。
接连的失败并没有打垮韩愈,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在等待下一次考试的日子里,他并没有闲着,而是四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探讨学问,议论时政。他还开始撰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他的文章文风犀利、观点鲜明,很快在长安的文人圈子里传开,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贞元十一年(795 年),韩愈第三次参加吏部铨选考试,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被任命为四门博士,虽然只是一个低级官员,但这是他仕途的起点。
在任期间,他兢兢业业,不仅认真授课,还积极向朝廷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韩愈的仕途并非一路平坦,他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这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元和十四年(819 年),唐宪宗李纯为了祈求长生不老,决定迎接佛骨入宫供奉。
这件事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官员为了迎合皇帝,纷纷表示赞同,还上书称赞皇帝的这一决定。
可韩愈却认为,迎接佛骨是一件劳民伤财、败坏风气的事情。他不顾友人的劝阻,毅然写下了《论佛骨表》,上奏给唐宪宗。
在文中,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皇帝因信奉佛教而导致国家衰败、自身短命的例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他还请求唐宪宗把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唐宪宗看到《论佛骨表》后,勃然大怒。他觉得韩愈不仅冒犯了神灵,还在诅咒自己,当即下令要将韩愈处死。
宰相裴度等人得知后,连忙向唐宪宗求情,他们说韩愈虽然言辞激烈,但也是出于一片忠心,希望皇帝能饶他一命。在大臣们的苦苦劝谏下,唐宪宗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但他还是下令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地处偏远,当时还是一个蛮荒之地,交通不便,瘴气弥漫,很多人都觉得韩愈这一去恐怕很难再回来了。韩愈在离开长安时,写下了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的诗句,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但却没有一丝后悔。
到了潮州后,韩愈并没有消沉。他发现当地百姓生活困苦,文化落后,于是开始着手改变这一切。他兴修水利,解决了百姓的灌溉问题。
他兴办学校,邀请有学识的人来讲学,让当地的孩子们有机会读书;他还废除了一些落后的习俗,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在潮州的短短八个月里,韩愈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当地的山改名为 “韩山”,把当地的江改名为 “韩江”。
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更是影响深远。他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浮华空洞的骈文,主张文章要 “文以载道”,即文章要承载思想和道理,要言之有物。他的散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语言精炼,被誉为 “文起八代之衰”。
《师说》《马说》等名篇更是流传千古,其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等名句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他的古文运动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文风,还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家都深受他的影响,欧阳修曾说:“愈之文,穷天地之变,而不失其正。” 苏轼更是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正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他才被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韩愈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七入考场仅成功一次,却没有让他放弃对仕途的追求;敢于和皇帝唱反调,被贬斥到偏远之地,却没有让他丢掉文人的风骨。
他用自己的坚守和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逆境中不放弃,在顺境中不迷失。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闪耀着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 上一篇:坚决整治违规吃喝丨“抹不开面子”往往容易“丢面子”
- 下一篇:血沃幽燕笔下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