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僧”姚广孝帮朱棣拿下皇位,朱棣问他要什么赏赐?姚:一个人
发布时间:2025-07-24 17:45 浏览量:1
1418年,庆寿寺。
姚广孝病重垂危,朱棣握着他的手说:“大师,没有你就没有朕的今天,你还要什么,请讲。”
姚广孝艰难地拖着身体到朱棣耳边说了句话。
朱棣脸上的诚恳瞬间消散,布满了阴寒。原来,姚广孝请他放一个人,可这个人到底是谁,能引起朱棣如此反应呢?
姚广孝请朱棣放的人是一个和尚,名叫溥洽。溥洽,真名无从得知,他是元末明初的一代高僧,在佛门中有很大的影响力。
溥洽是江西上饶人,出生在元朝末年。当时,元廷将全国百姓分成多个等级,最低等级的汉人不仅被其他等级人的歧视,还饱受经济剥削。
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探求救民之道。溥洽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甚至还时不时接济周边的穷苦人。
在与穷苦人民接触的过程中,溥洽也在思考救民于水火之道,然后发现佛学可以救赎人的灵魂,于是专心钻研佛学。
几年后,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溥洽的家庭衰落了,他便离开家,出家当了和尚。
刚入空门,溥洽跟随慧日大师学习佛理。在学习期间,他非常刻苦,不仅每天钻研佛家典籍,还经常到民间走访学习,了解民间的苦难,探索佛家的济世救民之道。
慧日大师对溥洽的成长非常满意,学习了几年佛法以后便让他出师了。
出师以后的溥洽离开了原有的寺庙,来到孤山玛瑙寺定居。孤山玛瑙寺环境清幽,是潜心修行佛法的好去处。
溥洽在这里把自己多年的修行成果一番参悟,继续研读各类佛学经典,提升对佛法的领悟。
离开孤山玛瑙寺,溥洽来到了北禅寺。在这座寺庙,溥洽不仅参悟佛法,还开坛讲座。他的佛学知识储备深厚,讲座风格通俗易懂,耐心给听众解答疑惑,很快吸引了一众信徒。
很快,溥洽在北禅寺讲经深受当地人欢迎的消息传开了。就连苏州当地有名的僧人也一起前来听讲,与溥洽讨论佛学经典。
溥洽对佛学深刻的理解,对佛家教义的深刻认识让一众高僧都钦佩不已,纷纷称赞他是“吴中第一”,溥洽一时声名大噪。
朱元璋推翻元廷后建立了明朝,全国逐渐安定了下来。溥洽从北禅寺来到了杭州的天竺寺,主持了“金光明护国期忏”,为新建立的明朝与全国百姓祈福。
整个祈福法事持续了七天七夜,溥洽全程专注诵经祈福,他的虔诚爱民之心让在场人感动,交口称赞。
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耳中,他对溥洽十分欣赏,夸他懂儒家经典,更通佛教要义。朱元璋随即下旨,让他做僧录司右讲经,掌管天禧寺。
溥洽的地位由此大升,声名传遍四方。
溥洽因为专业的能力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让他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朱元璋在加入义军之前有出家为僧的经历,所以对佛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朱元璋登基不久就设立了主录僧这一职位。该职位由专业的僧人担任,主要为皇子们诵经祈福,呵护其健康成长。
溥洽就曾经以主录僧的身份为众位皇子讲经授课。期间,溥洽结识了朱允炆。朱允炆对佛法也有一定的学习,和溥洽有很多共同话题。就这样,二人关系逐渐密切。
不久之后传来噩耗,太子朱标因病去世。
朱元璋陷入到极大的悲痛中。朱标不仅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更是朱元璋指定并一直努力培养的接班人。最后,朱元璋指定朱允炆接班。
朱允炆继位后没有忘记和溥洽的交情。虽然每天忙于处理国家大事,但他仍然会抽空探望溥洽,关心对方的生活,与其一起探讨佛学。
可万万没想到,一场改变整个国家命运的巨变发生了。
朱允炆上位以后,齐泰、黄子橙、方孝儒三位大臣立刻向其进言:当下局势,藩王拥兵自重,日久定生不臣之心,希望陛下早日裁撤!
建文帝听后觉得有道理,就让三位大臣制定一个裁撤方案。
齐泰三人制定的方案非常激进,建文帝缺乏工作经验,没有认识到该方案的实施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就同意了三人的计划。
很快,齐泰三人就以各种罪名裁撤了几个藩王。虽然引起了一定的震动,但没有藩王起兵对抗。齐泰等人见此决定加大力度,但接下来踢却到了铁板。
湘王朱柏在湖南当地名声很好,他喜欢读书,结交文人,关爱当地百姓,深受当地人拥戴。
齐泰等人捕风捉影,给朱柏扣上了“伪造大明宝钞,意图谋反”的罪名。这罪名对朱柏可是天大的冤枉,他根本就没有儿子,造反图什么呢?最终,朱柏不甘受人污蔑,选择自杀。
得知“老好人”湘王惨死,其他本就不安分的藩王彻底炸锅了。尤其是燕王朱棣,他一直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幕僚姚广孝更是以湘王的死劝朱棣:“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还不如孤注一掷。”
朱棣同意了,一番精心部署后,他杀死了朝廷传旨的钦差,正式起兵了。
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南京。等攻破南京城,朱棣却得知了一个惊天消息:建文帝失踪了!
朱棣立刻派人搜寻,并把与建文帝关系密切的人都抓起来审问。溥洽和尚因为这件事受到了牵连,被朱棣关了起来。
朱棣派了很多手下四处搜寻建文帝朱允炆,但后者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建文旧臣听到朱允炆失踪,内心深处还抱有一丝希望,京城内人心不宁。
姚广孝看局面对朱棣极为不利,悄悄建议朱棣:“找一个和建文相仿的尸体,给其穿上龙袍,毁坏面容,以安定人心。”
朱棣听后觉得非常有理,立刻照办。朝中大臣见到疑似建文帝的尸体,内心稍平静了一些。
之后,朱棣以强硬的手段处置了齐泰、方孝孺等建文帝的“死忠”大臣,然后按皇帝之礼将建文帝的遗骸安葬,同时授意姚广孝等人联络原建文帝手下的大臣劝朱棣登基。
最终,朱棣顺利登基。登基以后,朱棣一直在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仿佛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此时,有手下反应:“建文帝生前和溥洽和尚交情深厚。溥洽可能帮助朱允炆剃度出家,躲避搜查。”
朱棣听后立刻派人去溥洽住处搜查,结果没有任何发现。朱棣又亲自审问溥洽,但后者没有透露任何消息。
朱棣也想过用刑罚让溥洽开口,但考虑到对方是得道高僧,深受百姓爱戴,最后作罢。
就这样,溥洽在朱棣的控制下生活了十几年。
一天,朱棣正在批阅奏折,宦官慌张来报:姚广孝重病,情况危急。
朱棣如遭雷击,他能起兵成功,姚广孝功不可没,二人不仅是君臣,还是师徒朋友。
朱棣心急如焚,来到姚广孝病床前,握着对方的手说:“大师,没有你就没有朕的今天,你还有什么心愿,请讲吧。朕一定满足。”
姚广孝拖着病体,凑到朱棣耳边说:“请皇上开恩,放了溥洽!”
朱棣闻言面色一寒,开始考虑。
原来,姚广孝和溥洽和尚交情匪浅。溥洽在北禅寺讲经期间,姚广孝便经常前去听讲,二人相谈甚欢。
姚广孝一直想为溥洽求情,但又知道溥洽关系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就一直没有开口,直到临终前才说了出来。
可能是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也没出现变故,可能是对姚广孝的深厚情谊感于肺腑,朱棣答应了。
就这样,溥洽和尚被朱棣放了出来,他此后继续钻研佛法,开坛讲经,安度了余生。
时至今日,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成迷,有人说他破城当日死于大火,也有人说他没有死,而是出家为僧了。朱棣把溥洽控制了十几年,似乎也不相信建文帝已死,但真相如何,我们已无从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