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最差,骨头最硬!李家钰川军死守东阳关,歼敌一千自损两千!

发布时间:2025-07-26 00:29  浏览量:1

1937年12月,李家钰率领川军第四十七军开赴巍巍太行山区。在冰天雪地之中,川军肩扛着川造步枪,身穿单薄军衣,光着脚穿草鞋,走上抗日战场。

李家钰,字其相。1892年4月29日生于四川蒲江县大兴乡,家境小康,13岁进入浦江县高等小学;1909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1911年毕业,恰逢辛亥革命,参加了学生军。1912年考入四川陆军学堂第一期。次年因反对川督胡景伊,遭到校方开除。后进入南京陆军预备学校,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回到四川,继续插入四川陆军学堂第三期,1915年毕业,被分到川军第四师刘存厚部任见习排长。

1916年,蔡锷成立护国军,率第一军主力从云南攻入四川,刘存厚率部响应,与北洋军曹锟、张敬尧部对阵,李家钰作战勇敢,晋升为营长。后又升团长、旅长,1924年升任川军第一师师长。

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之战”,李家钰随邓锡侯参与刘湘等部倒杨之争,李家钰先后攻下荣昌、内江、仁寿等县,很快发展为六个混成旅,防区扩大到遂宁、安岳、乐至、潼南、资阳、新津等县。他在控制区内委任官吏,就地筹款,预征田粮,估提盐款,职掌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被人称为“遂宁王”。

1927年,川军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被刘文辉等人扣留,被迫通电辞职。李家钰接任四川省边防军总司令,成为四川军官学堂“军官系”的扛把子。

1932—1933年的“二刘之战”中,李家钰投靠刘湘,突破刘文辉的千里岷江江防,生擒刘文辉手下师长陈光藻和旅长石肇武,并将“石老虎”枭首示众。

1933年10月,刘湘任命李家钰为四川“剿匪”第三路总司令,率军从遂宁、资中出发,开赴营山、蓬安,与红四方面军作战。较量几次,李家钰损兵折将,不敢与红军对垒,他的四川边防军被最高军事当局缩编为两个旅,李家钰被任命为陆军第一○四师师长。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紧逼名山、雅安,李家钰在百丈与红军交手,后红军西撤,李家钰遂防守西昌,最高军事当局让李部恢复成第四十七军,所辖第一○四、第一七八两个师,驻西昌。

1937年9月,第四十七军从西昌出发,沿成(都)宝(鸡)公路,北上宝鸡、西安等地。该军从西安开赴新乡,到洛阳时,奉命转赴晋东南,改隶第二战区,隶属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指挥,划长治、长子、潞城、平顺、黎城、襄垣、屯留、壶关八县为该部防守地区。

李家钰本人驻守长治,以一七八师李宗昉部守备黎城东阳关。

东阳关在山西省黎城县东二十八里,是太行山的一处重要关口,东通河北省涉县、武安、邯郸,西通山西省黎城、潞城、长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代在此设有巡检司戍守。只要突破东阳关,就可以视晋南为囊中之物。

第四十七军每个步兵团仅有四门二五迫击炮,每个步兵营只有三十节式重机枪四挺,每个步兵连只有捷克式轻机枪三挺,川造、汉阳造步枪七八十支,装备虽然简陋,比其他川军还是好很多。

12月初,全军到达晋南后,军长李家钰命令第一七八师守备潞城、黎城一带,第一七八师师长李宗昉遵照军长的指示,以一个加强团(一个团附一个营)担任东阳关防守;以一个团驻潞城北之微子镇,派出一个连进驻黎城。防守东阳关的加强团则以东阳关镇北通涉县大道上,右起香炉山经天主坳,左迄老东阳脑一线为主阵地带,并于上述三点,各以一个营兵力占领阵地,构筑阵地,加强戒备,其余一个营的兵力作为预备队,随团部驻东阳关。

集团军总部参谋长胡临聪回李家钰在长治前线忆:“时冰雪天地,战士却是灰色夹衣,赤脚草鞋,打绑腿,每人扛的是老套筒(川造土枪),背包上插砍刀一把,挎斗笠一个,所到村庄不打人骂人,不糟蹋老百姓,吃粮烧柴照价付钱,家中没人,将钱包好放在桌子上。老百姓对川军拥护又可怜,纷纷拿衣物、柴米支援。”

1938年2月,日军向山西、河北地区大举进犯。在山西方面,日军沿同蒲铁路向南进犯,直趋临汾,进占风陵渡,威胁我潼关。在河北方向,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平汉路趋新乡,近窥郑州;一路以敌一○八师团下元熊弥部及伪军王英部,由平汉线上之邯郸经黎城进攻东阳关。

李家钰侦悉日军动向,2月13日赴临汾,面见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前敌总指挥卫立煌,要求拨给炮兵支援,未得结果。他命令第一七八师师长李宗昉加强东阳关阵地,俟敌来犯,予以痛击。

东阳关通信器材缺乏,仅师部与团部之间有电话联络,其余则靠徒步传达。而且,这一带山峦起伏,深沟陡坡,到战斗激烈时,各阵地间无法及时联络应援。李宗昉遵照军部命令调整部署,决定各阵地均配备一个营的预备队。

左翼老东阳脑由一○六师三团第二营周策勋担任阵地防守,第三营赵前裕为预备队;团长孙介卿负此地区指挥之责。

李宗昉又派出一个营为前哨部队,进出响堂铺与涉县之间,以侦敌军之动态,阻击、抗击,迟滞敌之前进。第一○六师一团则推进至黎城至东阳关之间,作为师的预备队,并加固师之侧后。

李宗昉(1892—1954),又名仲曦,今四川彭州市人。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学习,投入保路运动。嗣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学习。毕业后投入川军邓锡侯部,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历经护国、护法战争及四川军阀混战。1928年任四川边防军混成旅旅长,1935年任第一○四师师长,1937年任第四十七军第一七八师师长,随李家钰率部出川抗战,转战晋东南。

东阳关战斗是第四十七军与日军的首次作战。1937年12月,河北省已沦陷,李家钰率领川军第四十七军开赴山西太行山抗日前线。1938年1月,李家钰参加军事委员会在开封召开的军事会议后,与旧交刘伯承等一同回到长治军部,刘伯承在军部还留宿一晚,从中可见二人的同乡之情非同一般。而后李家钰亲自到附近老顶山一带视察,布置前沿阵地。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隶属邯郸市,属第一战区,由孙殿英(即盗掘清东陵的军阀)部驻守,日寇进攻,炮火猛烈,孙部几百士兵哗变,阵脚大乱。

2月14日,日军发起进攻,涉县告急。孙殿英电告李家钰,请求由东阳关派兵增援。李家钰急派罗时英团一营出关驰援,当晚,孙殿英见李家钰部到达,急向左右退却,致李部孤立,被日军左右包抄,该营与日军激战一夜,伤亡一百余人,撤回东阳关。

李家钰即命一七八师师长李宗昉加强东阳关防务,如敌来犯,即予歼灭。李宗昉命一○六师二团第二营营长谢子奇部防守香炉山,第三营营长汪伯楷为预备队;一○六三团第一营营长杨孟候(蒲江县敦厚乡人)部防守天主坳,一○六师二团第一营营长罗功亮部为预备队,一○六师三团第二营营长周策勋(蒲江县城政府街人)部防守老东阳脑,第三营营长赵前裕(蒲江县城南街人)为预备队。一○六师二团团长罗时英指挥右翼香炉山阵地,中校团附王杰才指挥天主坳阵地,一○六师三团团长孙介卿(蒲江县城东孙坝人)指挥左翼老东阳脑阵地。

一○六师一团团长杨显明(蒲江县松华乡人)推进到黎城与东阳关之间,作为师的预备队,强固师之侧后,全师进入作战态势。破坏道路,深沟高垒,严阵以待。

涉县失陷后,2月16日,日寇进攻东阳关外二十里之响堂铺,首先以榴弹炮袭击一小时之久,然后掩护其步兵进攻。我军一个营抗击敌军,敌人炮火轰击下,房舍倾倒、窑洞塌陷,民众伤亡很大。入暮,我军撤走后,日军一百多人窜入响堂铺宿营。狂妄自大的日军,万万没想到,夜深人静,我军派突击队夜袭响堂铺,电光石火,猝不及防,日寇被打死二十余人,突击队胜利撤回。

2月17日晨,日军大炮排列阵十余处,在雾中即开始炮击;敌机四架,先后两次轰炸我军阵地,工事掩体多被摧毁,尘土飞扬,弥漫天空,枪炮声震耳欲聋。师长李宗昉、参谋长张持华率师部特务连驰赴东阳关前线。上午,敌攻打香炉山,我军据险激战,击退日伪进攻。下午,敌攻打天主坳、香炉山、老东阳脑,日军百余人,窜至一字岭,我军猛烈射击,将其消灭;又一股日军百余名窜至阵地前,亦被我守军完全消灭。第九连一名战士,负伤不下火线,手握手榴弹,跳出战壕,连续向敌投弹,打得日军东躲西藏,他也英勇牺牲。

日军三百余人窜至香炉山岩壁下,我守军使用每束四五个的集束手榴弹,连续投掷,将敌寇炸死在岩下。

日军猛攻老东阳脑阵地。周策勋营长率部与敌反复肉搏,将敌击退,周营长头部、腹部中弹,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

经过一整天血战,日寇攻不下东阳关,当晚,出动一千余人偷袭东阳关右翼的一个小山口——柳树口,那里守军仅一排人,日军攻下柳树口,直扑黎城,截断东阳关守军后路。这时,李家钰率军由长治行至离潞城县只二十里的南垂镇,驻潞城的第一○四师第三一二旅六二四团熊岗陵部驰援东阳关,行至潞城东十五里之微子镇时,第一七八师援军在黎城东北四五里处与从柳树口窜入的日军遭遇,我军奋勇迎击,终因伤亡过大,退守黎城。

李家钰得知日军已由柳树口窜至黎城,将截断东阳关守军后路,电令东阳关守军予以重创后,迅即转移到长子县集结,以策应第一○四师保卫长治,李宗昉奉命后,命阵地前线各营各派出一个班向当面之敌夜袭,以进为退。

2月18日凌晨四时,我军撤离东阳关。在撤离东阳关时,第一○六师一团第四连上尉连长黄高翼(蒲江县松华乡马南村人,遂宁军事政治学校毕业)率部留守阵地,掩护主力转移,任凭日本飞机轰炸、钢炮轰击,坚守不退,日寇冲上阵地,与敌肉搏,日寇用机枪扫射,胸部中弹数十发,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二十九岁。

东阳关血战,毙伤日寇一千余人,李部官兵壮烈牺牲二千余人。其中包括营长周策勋、谭培二人,连长黄高翼等十二人,排长黄仕昌等二十余人,上尉附员龚海清,中士班长陈述清,一等兵廖吉平、杜云先,上等兵杨云、黄汉良,二等兵韩国义、安子良,下士周占云等人。

17日,日军攻破东阳关后,沿长邯公路直逼盆地腹心。第一七八师余部突出日军重围撤退,与第一○四师会合,共同保卫晋东南的中心——长治古城。日军和川军在黎城、百鼎角激战。守卫百鼎角的第一○四师六二○团奋起抵抗,连长李世英率部向日寇冲击,毙敌十余人,缴获轻机枪二挺、步枪十余支、掷弹筒一个。但最后还是抵挡不住日军。我军中午撤出黎城,据守潞城北潞河镇,隔浊漳河与敌对峙。川军利用山沟地形,击毙进犯之敌二百余人。晚上,日军攻势凌厉,南进至微子镇。同时日军飞机轰炸潞城、长治等地;19日,日军占领潞城;19日,日军晚进犯长治;20日晚,日军占领长治。

长治城失陷之后,第四十七军深陷敌后,与上级失去联系。李家钰率部到运城荣河,方才取得联系。此时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已调回四川接替刘湘任川康绥靖主任,因此,军长李家钰将长治一役情形,分电川康绥靖主任邓锡侯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

长治一役,职部官兵誓不俱生,坚守长治四门,苦战累日,敌以飞机大炮联合轰击北门一隅,中弹千余,廿日午被敌击破,我军一面身冒弹丸,奋勇抗阻,卒以火力过猛,敌得冲入。我守城司令李克源旅长等督促士兵肉搏巷战,杀敌极多;副司令李克渊负伤,营长杨岳泯、连长夏抚涛、杨显模等血战不屈负伤自戕,此外负伤官长十余人,士兵伤亡甚多。

1938年11月,中央通讯社记者在长治、东阳关一带采访,写回的报道称:

李家钰部前在东阳关、长治一带抗战,其可歌可泣之事甚多。该军器械不如敌军,然官兵牺牲之精神,莫不令人敬仰。在长治城中,全团殉国死节;子弹打完后,继以枪头拳脚与敌巷战肉搏,毙敌达两千左右。官兵宁愿饿死,不愿掠夺,深为民众所景仰。现潞城至黎城途中,民众自愿为该军修建庙宇及纪念碑甚多,大小庙宇,皆立该军阵亡将士神位,堪为我军之表率。

在东阳关壮烈牺牲的连长黄高翼,遗体初葬于香炉山,后迁葬在山西平陆县张店。

第四十七军军长李家钰在墓碑上题词:“为国捐躯。”

后任第一七八师师长杨显明题词:“以热血头颅,灌溉民族自由之花。”

其兄黄仕杰作挽联:“入孝出悌,讲武练兵,做事做人深有道;修身齐家,精忠报国,一生一死最光荣。”

黄高翼家人于1941年正月在松华乡马南村为他修建了衣冠墓。由仁寿县人、国学名师尹庄伯先生题写碑文。

李家钰部将士在山西东阳关英勇杀敌,受到山西人民赞扬和爱戴,受到中国共产党赞扬。1938年7月27日,中国共产党南方局(驻重庆,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人领导)机关报《新华日报》报道如下:

在东阳关作战负伤的官兵李平白、周玉清等,经黎城县府收容治愈回部,携回黎城县长何公振函,称:“东阳关之役,贵军官兵英勇抗敌,经一周之血战,日寇伤亡千余人,我忠勇官兵作战壮烈牺牲者亦在二千人以上。黎城民众对此可歌可泣之事迹,极为崇佩敬仰,久而难忘。除阵亡官兵由地方民众分别清查埋葬举行追悼及负伤官兵已由地方政府收容治疗外,并在东阳关建立‘川军抗日死难纪念碑’一座。在皇帝陵建川军庙一所,每年二月十七日,演戏一日,以志不忘。”

1938年7月29日,《新蜀报》也以《黎城民众,纪念国殇,建川军庙一所》为题,作了同样的报道。

在山西东阳关抗日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蒲江英烈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