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原东山县税务局局长、漳州市副市长

发布时间:2025-07-25 17:07  浏览量:1

原东山县税务局局长、漳州市副市长

燃尽丹心播星火,筑兴闽海献山河——杨瑞瑜

投身革命:豫北大地的播火者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杨瑞瑜。1919年12月,他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县一个普通农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投身革命,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1945年4月,26岁的杨瑞瑜以小学教师身份开启革命生涯。战火纷飞中,他不仅传授文化知识,更在课堂播撒进步思想与革命真理。1946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他毅然拿起武器,担任安阳县柏庄地区武工队队长,带领队员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收集情报,为解放区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

1947年,凭借出色能力,杨瑞瑜调任邺县白璧区政府秘书。他协助区长推进土地改革、组织生产、动员支前,在艰苦环境中常深入农村,与贫苦农民同吃同住,宣传党的政策,赢得群众的深厚信任与爱戴。

南下福建:财税战线的开拓者

1949年2月,杨瑞瑜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福建,任第五大队三中队县财粮科科员。他与其他南下干部一同跋山涉水、历经艰险,于同年8月抵达福建。

入闽后,杨瑞瑜被分配至东山县,先后担任财粮科科员、税务局局长。面对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局面,他带领税务干部白手起家,建立税收制度、开展税收宣传、组织税源调查。1951年调任漳浦县税务局局长期间,他创造性采取“边组建、边征收、边建设”的工作方法,确保税收任务完成,为新生政权提供了关键财政保障。

1952年后,杨瑞瑜升任龙溪地区漳州市税务局局长。他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常深入基层税务所检查指导工作。在他带领下,漳州市税收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为当地经济恢复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市政建设:为民服务的实干家

1955年,杨瑞瑜被抽调参与鹰厦铁路华安段修建,担任中队长兼总支书记。在艰苦施工环境中,他带领民工队伍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尽显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1956年,杨瑞瑜先后当选漳州市市委委员、副市长,分管财政与市政建设工作。主政期间,他主持修建多条城市道路、规划市场,极大便利了群众生活。他常深入街道社区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1962年8月,杨瑞瑜调任龙溪专署物资局副局长。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千方百计组织物资调运,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稳定社会秩序贡献卓著。

情系漳浦:奉献一生的建设者

1965年4月,杨瑞瑜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担任漳浦县水电局局长。他带领技术人员走遍全县山河,勘察设计水利工程,组织修建水库与灌溉渠道,大幅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

1972年,53岁的杨瑞瑜又先后担任漳浦县钢板弹簧厂、农械厂书记。在企业工作中,他注重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关心职工生活、改善生产条件,推动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1982年离休后,杨瑞瑜仍心系漳浦发展,常为当地建设建言献策。1991年,这位为革命事业奋斗半个世纪的老战士在漳浦安详离世,享年72岁。

杨瑞瑜同志的一生,是燃烧的革命之火,是无畏的奋斗之路,是赤诚的奉献之歌!从豫北安阳的烽火硝烟,到闽南大地的建设热土;从紧握钢枪的武装斗争,到擘画发展的经济建设,他始终如磐石般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化作生命最滚烫的注脚,把根深深扎在人民中间。他崇高的精神如星辰闪耀,他优良的作风如清泉流淌,必将化作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后人前行的征途,激励一代代奋斗者砥砺前行!

编者的话·致敬长江支队精神传承者

《河南省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张金川、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南下行军大事记,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与艰辛: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