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的入党故事【彭雪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

发布时间:2025-07-28 23:52  浏览量:1

抗日名将的入党故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开国将帅及抗日名将的入党故事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跨越年龄、地域的信仰光芒。他们出身各异,背景多元,其中不乏在海外寻求真理并毅然加入党组织的先驱者。正是这份共同的理想信念,将来自五湖四海、经历迥异的杰出人物汇聚在党的旗帜下,共同铸就了党的辉煌与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史诗。他们的入党经历,是理解党凝聚伟力的生动教材,是砥砺新时代奋斗者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源泉。

彭雪枫

1922年 · 15岁

年底 投靠族叔彭禹廷,入冯玉祥陆军第十一师军官子弟育德学校读书。

1925年 · 18岁

5月 任育德中学学生会会长,组织领导该校学生参加“五卅”爱国运动。

6月 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书记唐从周介绍,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 · 19岁

3月 直奉联军进攻国民军,育德中学无人主持,遂以学生会名义组织该校学生随国民军迁至绥远。

9月2日 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天地有四时,人生多转折。按照彭雪枫自己的说法,他一生有两个重要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就是他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规定:年过20岁的团员全部介绍入党(仍可兼团员);年过23岁的团员,全部脱离团组织;不到20岁,但较精干的团员,也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年的9月2日,彭雪枫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后来,彭雪枫曾经这样说过:“9月,这月份对于我有特别意义,是我生平过程中的转折点。阴历的八月初二(往往是在阳历的9月)是我生日(不必为外人道),1926年的9月2日是我由当时的青年团转入党的日子,1930年的9月,我们从长沙入江西开始建立苏维埃,而1941年9月呢,终身大事得以决定了!这叫做‘巧合’吧。”

9月2日,彭雪枫由团转党,这是个值得他永远记忆的日子。此时,他尚在绥远。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后,他“更有计划地受着马列主义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这时他虽然还是个学生,但凡是党组织所分配给他的革命工作都被视为自己的第一生命,都全心全意不遗余力地去完成,开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彭雪枫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时的照片

在绥远,彭雪枫刚转为共产党员,便领导了育德中学流亡绥远的学生返京斗争。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度日如年,艰苦备尝,每个人都像塞外“细弱的杨柳”,棵棵“都是梢冲东南”,他们心驰神往,天天嚷着:“回京吧!回京吧!”向往着关内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这正如归途中“默默的坐着,眼光向着太空”的彭雪枫所痴情发问的那样:“我的可怜的同胞!可怜的老百姓们!自己是鱼,任人捕!自己是肉,任人割!然则,然则又该如何呢?我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苦同胞们呀!”这段话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苦难同胞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与忿懑的心情。

返回北京,一下火车,尽管满街摆的“中秋节用的果品之类”把北京“粉饰得……更加出色了”,但在他看来,“这任何的事物,都离他们各自的灭亡日期,一天相近一天了”!很显然,他是在诅咒“讨赤”战争,诅咒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余孽反动统治的灭亡。

回京后的彭雪枫,豪情满怀,待机而作。在度过短暂的“在京株守”的“渺渺茫茫”的生活之后,彭雪枫便和王志远、赵蓬如、郭武林等人,于9月下旬通过原育德中学教务主任、时任汇文中学教务主任周祝三的关系,以欠交学费(实际免交)的优待条件,进入北京汇文中学继续求学。不久,彭雪枫即任汇文中学中共支部书记。时年19岁。

汇文中学,位于北京崇文门内船板胡同,属教会学校,原由美国以美教会牧师刘海兰所创办。这个学校学费昂贵,每个学生每学期要交学杂费100多元。同时,校内学生阶级界限非常分明,不平等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有钱有势的学生住在西楼,室内陈设好,睡的是钢丝床;穷学生住的是北楼,室内陈设简陋,睡的是木板床。西楼的学生吃得也好,每月伙食费7元,北楼的学生伙食费每月4.8元。”而且,学校当局还强迫学生读圣经,做礼拜。所以,汇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都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化教育,强烈要求改变学校的现状。在当年的“三一八”惨案中,该校学生谢戡、唐耀昆就曾为此而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所以该校具有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

在汇文中学学习,为彭雪枫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职业掩护条件。当时,中共北方区委领导的革命运动,已经逐渐恢复,广大青年也从奉、直军阀联合“讨赤”战争中更加觉醒,知道“赤化就是‘不扰民,真爱民’,反赤就是烧、杀、奸、掠、军用票。所以,他们日思赤之再来,并深信唯赤可以使他们自救”。为了适应革命青年运动日渐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北京东城区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该区青年活动工作的领导。此时,转为共产党员不久的彭雪枫已是该区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负责东城区学生运动的领导工作。

为了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彭雪枫联络育德中学解散后分散在北京各校的部分思想进步的同学,以他和王志远、赵蓬如、郭武林为核心,成立了中共的外围组织“育德同学会”和“汇文学艺读书会”。“同学会”和“读书会”的革命活动,大多数由彭雪枫亲自组织领导。他们经常在汇文中学地下室或其他比较僻静安全的地方召集会议,讨论时事,交流学习心得,阅读党刊和其他进步书籍。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向导》周刊,就是他们经常学习的重要报刊之一。而对外的或公开的活动,彭雪枫则让王志远以该校学生会的名义,带领同学们共同行动,借以掩护党组织在该校秘密工作的开展。

1926年10月底,为了配合北伐军向武汉等地的胜利进军,反对奉军和直鲁联军的联合行动,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领导下,北京各大中学校学生突破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严密控制,毅然组织发动了“唤起民众”、“响应革命”的罢课风潮。汇文中学的广大学生群情激愤,起而响应,但却遭到校长高凤山和学生会会长(一个牧师的儿子)的反对和阻挠。这时,彭雪枫决定,由擅长体育并在同学中有较大影响的王志远和赵蓬如、郭武林出面,公开组织全校同学罢课,提出罢免学生会会长的强烈要求,决心“不拿过来学生会会长职责,不然罢课不止”。一天,“同学们慷慨激昂地涌到学校办公楼前,高呼革命口号”,王志远等人代表全体同学向校长“提出条件,进行说理斗争。在同学们斗争的压力下,高凤山被迫同意了同学们提出的要求,改组了学生会,罢免了原学生会会长,斗争取得了胜利”。

此后,彭雪枫等人利用学生会这一合法的学生组织,组织和领导了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活动,从而使汇文中学的学生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北京东城区的学运中心之一。1926年冬,在彭雪枫的组织领导下,汇文中学的进步学生经常到校外散发革命传单,张贴红色标语。在这些活动中,彭雪枫机智顽强,足智多谋,计划周密,行动果敢。他为了躲避反动警察的干涉与稽查,曾“一面让两个同学各骑一辆自行车,当骑到崇文门离警察不远的地方,故意互相撞车,故意大吵大闹,待警察过来查看时,另外的同学就把‘打倒张作霖’,‘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北洋军阀政府’的标语贴到崇文门的城门上”。同时,同学们还经常在数九寒天里,顶风冒雪,深夜外出,来回都是爬大树,翻围墙,不走学校大门,避开门卫,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传单、标语散发和张贴在崇文门内外的闹市区和交通要道等处。

汇文中学和其他学校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引起了北京反动警方的密切注意。彭雪枫等人的活动受到严密的监视,而且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在危急的情况下,彭雪枫、郭武林、赵蓬如、李恒春等人于1927年初由汇文中学秘密转入北京“今是中学”。

今是中学,是冯玉祥将军取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名句中“今是”二字为名,于“五卅”运动后在北京创办的。冯玉祥曾经明确地说:在北京创办“今是中学,是为了收容那些因参加此次运动而被学校(尤其基督教会学校)开除的大中学学生”。该校校址在北京东四北大街棉花胡同。校长简又文,副校长宝广林(满族),教务主任饶世芳。今是中学创办后,许多积极从事反帝爱国活动的学生聚集一堂,革命氛围热烈,革命活动更加开展。转入今是中学后,彭雪枫即担任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继而又担任中共支部书记。他除继续领导“读书会”的活动外,还经常组织进步同学深入学校附近的铁工厂和黄包车工人、清道夫中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劳动群众的生活疾苦,宣传马列主义,鼓动革命。同时,他还率先到东直门外大粪场,同掏粪工人交朋友,发动工人为自身的利益进行斗争,受到了广大工人的赞扬与爱戴。

1927年春,中共北京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李大钊亦于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旧俄兵营内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入狱。在狱中和法庭上,李大钊坚贞不屈,于4月28日在绞刑架下从容就义。与此同时,代表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在4月12日发动了骇人听闻的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和南方其他城市和地区大肆镇压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加之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放弃对军队的指挥权,对国民党只讲联合,不讲斗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革命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新旧军阀的残酷压迫剥削下,生活极为悲惨,迫切要求变革。民族资产阶级遭受外国资本家和国内大资产阶级排挤和打击,逐渐对国民党新军阀感到不满。各派军阀既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疯狂地对付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又互寻靠山,各据一方,拥兵自重,战火连绵。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并没有把中国人民和共产党吓倒,也没有把共产党斩尽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中共中央和中共许多地方组织保存了下来,共产党人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成了革命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通过北伐战争,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掌握了部分军队。大革命中的工农运动在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地声势浩大,影响深远,部分群众和农民武装仍在坚持斗争。这些情况表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是不稳固的,革命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有利条件。

在上述形势下,中共中央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组成了以瞿秋白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八七”会议和此前的“八一”南昌起义,揭开了土地革命的新篇章。经过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进入了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新时期。

在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南方其他起义的推动与影响下,中共北方区委于1927年10月组织领导北京“南郊暴动”,彭雪枫被指派参加,但因条件不成熟,暴动计划被反动军警侦破而流产。

李大钊被捕后,北京城一片白色恐怖。面对旧军阀反动统治者的大逮捕、大屠杀,彭雪枫在北京已无安身之处。他衔恨忍痛,揩干眼泪,“逃亡到天津”,并且时刻牢记着革命先驱李大钊遇害时在敌人绞刑架下,最后一次对全党同志关于不能因为敌人“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亲切教导和殷切希望,继续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地战斗在“秘密党的工作”战线上。

彭雪枫在总结他由团转党,到任今是中学党支部书记在北京的工作情况时,曾这样写道:“在北京,曾做过青工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参加南郊暴动。同时,也看过不少的轻视的侮辱的颜色!”并且被反动“统治者关过三次”,“其中一次是一天一夜的优待室”。这段时间,是彭雪枫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后的首次革命洗礼。

——摘自《彭雪枫传》第3版

图书介绍

《彭雪枫传》编写组 编

2025年7月第3版第3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彭雪枫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军事科学院成立编写组。编写组成员由学者、专家组成,他们历时三载,遍访彭雪枫将军生前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及老战友和知情人,收集了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等资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真实、客观地展现了彭雪枫作为我党我军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军事家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