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的入党故事【黄克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

发布时间:2025-07-28 23:18  浏览量:1

开国将帅的入党故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开国将帅的入党故事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跨越年龄、地域的信仰光芒。他们出身各异,背景多元,其中不乏在海外寻求真理并毅然加入党组织的先驱者。正是这份共同的理想信念,将来自五湖四海、经历迥异的杰出人物汇聚在党的旗帜下,共同铸就了党的辉煌与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史诗。他们的入党经历,是理解党凝聚伟力的生动教材,是砥砺新时代奋斗者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源泉。

黄克诚

1922年 · 20岁

夏 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1923年 · 21岁

3月 参加三师学生运动领导人组织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24年 · 22岁

下半年 成立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组织演讲会,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和《共产党宣言》《通俗资本论》《唯物史观浅释》等译著,开始接受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思想。

1925年 · 23岁

1月 找到了由共产党人贺恕领导的国民党衡阳党部,加入国民党。

10月 由第三师范学校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刘生和蒋元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黄克诚入学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时,这所学校已建校18年。这一期共招生近130名,他被编入第23班。入学之初,他情绪很高。一个穷人家的农村青年,能到这样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读书,还免收学费、膳食费、讲义费,真是求之不得啊!有钱人家的学生说伙食差,而黄克诚则很满意,因为要比在家吃得好。

学校当时设有公民学、国文、英语、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儿童学、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几十门课程。这些课程对黄克诚来说是全新的,他在读私塾和高小时成绩突出的优势在这里荡然无存。第一学期成绩不理想。他逐渐产生了自卑感,变得孤僻、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那里思前想后,情绪低落。特别是一场重感冒之后,由于无钱就医,又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时常咳嗽,有钱人家子弟歧视他,说他是“痨病鬼”。黄克诚回忆那段情况时说:“展望将来,不知向何处去。读了师范又如何?对国家、社会、家庭能起什么作用?当时社会上就业很困难,我这个贫苦农民子弟有什么办法去谋个职业?脑子像一团乱麻,总也理不出个头绪。”他当时写了一首打油诗:人生总共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了几何能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那时的苦闷与彷徨。

衡阳城比永兴县城大得多,也很繁华,可以听到、看到很多信息。黄克诚经常到学校的书报室读书看报,他视野远了,思路宽了,开始考虑许多“大”问题,如社会的弊端、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出路等,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感到十分忧虑。

第二学期,也就是1923年春天,三师爆发了一次轰动湖南全省的学潮。起因是,1922年4月7日,省长赵恒惕让自己的亲信刘志远接任第三师范校长,而受学生爱戴的校长颜方珪被解雇。刘志远顽固守旧,惯用封建专制手段压制学生,学生们早就恨他,但又抓不住他的把柄。这时,校方克扣学生伙食费的事败露了。按规定,每个学生每天伙食费为2角钱,而校方只拿出8分钱用在伙食上,余者均被刘志远及经办人员克扣。学生们以要求改善伙食为突破口,开始大闹学潮,对校长刘志远及同伙克扣学生伙食费中饱私囊的行径,发起了猛烈抨击。黄克诚本来对伙食好坏从不在意,当知道真相后十分气愤,也随即投入了学潮。学生们举行罢课,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发表宣言,通告第三师范学潮的真相,揭露刘志远等人的种种劣迹。学校当局大为恼火,训诫学生“行动越轨”,并将领导学潮的袁痴、唐朝英、罗严3名学生开除,这就激起同学们的更大义愤。同学们推选代表到省城长沙向教育司请愿,省教育司司长李剑农出面处理此事不果,赵恒惕看到事态越闹越大,不好收拾,便派出50多名兵丁对学生进行镇压,又开除了50名学生。但学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反而更加剧烈,全省中等以上学校于同年6月1日举行总罢课,声援三师学生的革命行动。事情震动了全湖南,撼动了赵恒惕的强权统治。后来经以刘愈、夏曦、夏明翰、刘基永为首的省学联和湘南学联出面,在省议会中的有识之士和教育界贤达何炳麟等调解下,省教育司撤销了开除53名学生的成令,将刘志远免职。

1923年6月,毛泽东赴广州参加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路经衡阳,会见了领导学潮的夏明震等人,并在三师的一间教室里发表了演讲,对学潮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黄克诚在这场斗争中受到深刻教育。他回忆说:“三师学潮是我接触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斗争,它给我的教育很深,感触甚多。虽然当时我还不能理解这场斗争的意义,但那些为首的学生们不畏强暴、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使我由衷地钦佩。”后来,他才知道,这次学潮的背后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影响,为首参加学潮的积极分子多是中共党员和团员、具有革命思想的进步学生。这次学潮,给黄克诚以很大震撼,使他开始认识到,学校不是一块净土,社会充满不公与腐败,但群众一旦有组织地起来斗争,是可以改变的。他对社会改革产生了兴趣。

从1924年春开始,黄克诚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认真地阅读了《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刊物以及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孙中山的一些著作,开始明白了一些道理: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中国才会有出路;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而要革命,就必须有革命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当时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着手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国民党在全国各地大发展。黄克诚阅读了国民党一大宣言,决定去找国民党。1925年春节前,黄克诚找到了由共产党人贺恕等领导的国民党衡阳党部,加入了国民党。

加入国民党后,黄克诚参加了一些有组织的革命活动,思想似乎有了寄托,精神也为之一振,成了学校的一名活跃分子。从 1924年下半年起,他先是自发成立进步学生团体,在校内组织了一个讲演会,后又联合其他学校的永兴籍进步学生,组织了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其宗旨是联络互助,读书讨论,共同学习新思潮。大家凑钱买了一批书刊,由黄克诚任图书管理员,负责购书和保管。后来参加湘南暴动的共产党员黄平、刘申、刘木、李卜成、黄庭芳等,都是当年学友互助社的成员。

黄克诚为大家购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通俗资本论》《剩余价值论》《价值、价格和利润》《工银、劳动与资本》《唯物史观浅释》等书,通过认真阅读这些书籍,黄克诚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开始接受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并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不彻底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从1922年到1925年在衡阳省立第三师范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我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受古书的影响,眼界不宽,思想狭窄,只想独善其身,做淡泊正直的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来到第三师范之后,我才开始接触到时代的脉搏,开阔了视野,就如同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突然进到广阔的天地,别开生面。经过三年的摸索、探求,先是在国内的各种救国方案之中,我选择了孙中山国民革命的道路,进而又在国际的各种思潮之中,选定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的、郑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动摇的。”

黄克诚下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便想方设法去寻找入党的途径。当时衡阳三师虽已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但由于处于秘密阶段,黄克诚要找到并非容易的事。他想来想去,想到了永兴县旅衡学友互助社的成员黄庭芳。黄克诚对黄庭芳说:你是大同中学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接触面广,认识的人也多,你能不能帮我想办法找到共产党的组织,争取早日入党。黄庭芳听后表示赞成,并说自己也很想加入共产党。黄克诚接着说:我还请你帮我做件事,把我的情况介绍给第三师范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刘寅生、蒋元斋,如果刘、蒋二人是共产党员就请他们做我的入党介绍人。

1925年金秋时节,黄庭芳兴冲冲地告诉黄克诚:我已找到了共产党的关系了,并把我俩的情况向党组织做了介绍,我还代你提出了入党申请。同年10月的一天,黄庭芳通知黄克诚说,中共衡阳区委的同志约我们二人一起去谈话。他俩按约定的时间、地点,与中共衡阳区委的龚际飞见了面。龚际飞郑重地说:党组织接受了你们入党的申请,我们请第三师范党组织对黄克诚同志进行了考查,认为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由刘寅生和蒋元斋作为介绍人介绍你入党,今后你与党组织的关系,由黄庭芳与你直接联系。

黄克诚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格外兴奋,顿觉豁然开朗,精神上有了真正的寄托和希望,思想上更加充实,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黄克诚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奠定了他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基础。他在《自述》中说:“我再不是盲目地参加各种活动,而是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为着一个伟大理想去斗争,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人生。从此,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再也没有消极过。实现共产主义,成了我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此志不移。”

——摘自《黄克诚传》

图书介绍

《黄克诚传》编写组 著

2024年8月第1版第3次印刷

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由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编写组成员历时8年,有计划地到黄克诚家乡和战争年代他率领部队工作战斗过的区域和工作过的单位进行调研,采访了50多位同其工作过的老同志,并多次到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总后勤部、军事科学院和有关军区、省、地市档案馆收集资料,全面、客观、真实、生动地记述了黄克诚的斗争经历和历史功绩,反映了其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