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记忆·天南海北大坝人|拨款专员和他的妻子——刘吉平回忆父母

发布时间:2025-08-01 04:23  浏览量:1

仲夏早晨的星巴克咖啡店,玻璃门内外是两个世界,这里似乎是咖啡香砌成的小小港湾。水二代刘吉平如约而至,健壮的身体简朴大方的夏装,寒暄过后,我们听他讲父母的故事。很早就听说,刘吉平的父亲是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拨款专员,这个特别的身份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这次谈话就从他讲父亲开始。

作者和刘吉平(右)

刘吉平说:“父亲名字刘兆洪,生于1922年,祖籍是河北唐山。父亲的祖辈们到北京发展,并在那里站住了脚。父亲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从小就受到了家庭严格的管教,他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44年,父亲毕业后来到了伯父经办的江西钨矿,在那儿做管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需要大量有志之士,父亲毅然回到了北京,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1950年被银行系统录用,1954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父亲成为建设银行的元老之一。”

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这是在历代治河先贤未能治理好水患的情况下,开创性的决定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上,建设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治黄工作开始了新的篇章。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巨大工程,当时的预算是**亿。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可以说要举全国之力来完成这项工程,拨款专员的位置多么重要。

刘吉平说:“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直属国务院管辖,为了保证建设大坝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需派出资金监督人员。父亲刘兆洪既有金融管理的工作经验,又是法学专业,正适合作为资金拨付审核和监管的人选。于是在三门峡工程开工前夕,就被派到了工地。在大坝的建设中,他把握着庞大的款项,可以说掌管着大坝建设的资金分配权,这工作关系到大坝建设的经济命脉。”

青年刘兆洪

拨款专员是负责资金拨付审核、分配及监管的专职人员。一名合格的拨款专员,需结合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实务经验。首先要懂财务与法规知识:掌握会计、审计、税务等专业知识。具备成本分析能力,能评估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浪费或挪用。还要负责项目管理与协调:精准对接需求部门,明确资金用途、时间节点及优先级,工程类拨款要结合生产计划动态调整采购或支付节奏。

刘吉平说:“父亲来到了三门峡,肩负着了大坝资金使用监管重任。父亲和工程局财务处是业务关系,当时工程建设速度是比较快的,1957年4月开工,1958年11月截流,1959年浇筑100万方混凝土,工期一直往前赶,因工作量大,他经常把财务报表拿回家来,夜里加班加点检查核对,这些报表共同构成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体系,为内外部决策提供需要。父亲每天都忙忙碌碌,他要摸清楚各项工程使用材料的数量和价格,如水泥、沙石、模板等,还要了解各种机械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以及人工的使用资金分配情况、移民迁移等各种预算费用,及其使用是否合理,每项支出都需他来审查,只有他认可后签字,财政部才能拨款。”

“父亲另外还要根据各项拨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款项的分配。例如当时在坝头上班的职工,每天都有0.3元的工地补助,父亲发现实际情况是,在坝头和在新城(市内)上班的职工都领了补助,这不合国家规定。发现了这个问题,父亲及时向上级汇报,很快取消了在新城(市内)上班人员的工地补助。当时是得罪了一些人,甚至引起轩然大波。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困难,每天3毛钱,一个月就是9元钱,可以是一个单身职工一月的伙食费,或者是全家一个月的买菜钱。有人对父亲指指点点大为不满,父亲保持沉默,不反驳也不争吵,他坚守的是原则,是对国家利益负责,个人受了委屈,能为国家止损,相信他不会后悔,也是尽到了一个项目拨款专员的责任。”

老一辈大坝建设者都有一个共性,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去工作,每天沉浸在为国家做贡献的火热建设氛围中,回到家里很少谈及工作上的事,工作上的困难想着办法去克服,不发牢骚、不气馁。

刘兆洪在北京

刘吉平回忆说:“我母亲范桂新,1921年出生,比父亲大一岁。我的奶奶是父母的媒人。母亲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上学,那是北京很有名的一所学校。奶奶当时是我母亲的老师,她们的师生关系非常好,奶奶喜欢母亲的温柔善良、知书达礼和与人为善,于是把母亲介绍给了她的儿子,于是不久父亲母亲年走进婚姻殿堂。

母亲她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她就在北京长辛店工人学校当老师,教授语文。为了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也为家人团圆,1958年,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北京居住多年的四合院,毅然来到了荒凉的三门峡。刚来时我们住在和平路中段的三门峡市财政大院,因父亲是建行财政系统的。母亲在大安学校教语文,后来调到新城的局小工作。她教学认真负责,为人和善,爱她的专业爱学生,受到学生们的爱戴,是国家一级教师。”

“我的父母都是老知识分子,很有修养,从未见他们吵架,他们互敬互爱,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对孩子要求很严格,父亲直爽沉稳而威严,威严的眼中是深深的父爱;母亲则是贤惠而大度。

母亲的温柔善良和与人为善,我们几个孩子最有体会。我的二叔二婶在铁道部项目上,因工作地点是野外条件艰苦,他们有2个男孩子都是在我家长大。孩子满月后就送到我家,母亲来照顾。我家在财政局四合院时,家中常年共有6个孩子,我们家4个加上二叔家2个,每天要蒸二锅馒头。母亲放学回来就赶紧做饭,一做一大锅,你能想象6个孩子在一起吃饭的情景吗?二叔家的2个男孩子上小学才离开我家,小学毕业又回到三门峡上初中,再次住到我家,二叔家的女孩也来住过。6个孩子在父母的爱护和关照下成长起来,母亲付出的当然是最多的。我家几个孩子从小就干家务,减轻父母负担。我的哥哥刘吉甫不仅学会炒一手好菜,动手能力也很强。”

“我们家族是一个大家族,祖辈在北京都有房产。爷爷的弟妹都是大学教授,叔叔姑姑和我家共有四套四合院。父母家的四合院是北京西单66号,他们离开北京时政策不允许有私房,政府把房子收走了。八十年代落实政策,政府曾征求父亲的意见,返还四合院的钱。父亲经过多年的风雨和运动,心有余悸,表示“放弃”,这样我们家失去了在北京的房产。我还是有些恋恋不舍,每到北京,忍不住去西单66号老宅看看。院里几棵老树依然那么旺盛,挂着国家保护的字样,感到那么亲切。青灰瓦片老院墙,在时光流转中结成独特的情感符号,唤醒着家族代际的记忆。”

童年刘吉平(左)和同学合影(1971年)

刘吉平说:“我们家的4个孩子,都在水电部门工作。大哥刘吉安,生前在水电部水工机械厂工作,曾在劳资处任处长、厂办公室任主任;二哥刘吉甫在铁路分局工作,积极肯干,善于动脑子,团结师友,在那批青工中很突出,因公牺牲英年早逝;姐姐刘吉山在黄河医院从事护理工作,现已退休。我1974年局中毕业,下乡到灵宝函谷关公社,被推荐上河南大学,由于各种原因让给了别人,我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1976年,招工到水电十一局,到濮阳工地开汽车,之后调到大坝综合处,又调到了水工机械厂汽车队,2011年退休。”

由于拨款专员的职业道德与保密意识,他要严守财务数据和拨款信息,避免泄露。家人和孩子们不可能对拨款专员的父亲刘兆洪的工作和一生了解太多。

刘吉平(右)和同事合影

拨款专员既是项目资金安全的“守门人”,也是链接政策要求与项目落地的关键执行者,其职能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拨款专员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资金监管、流程控制和跨部门协调三个方面。

刘吉平最后说:“三门峡大坝那巍峨雄伟的钢筋混凝土坝,从原建、增建到改建,**亿资金中的相当数量都是父亲审批的,也可以说多少亿资金从父亲手里流过,只能说我的父亲不简单。”

是的,拨款专员刘兆洪是承担重任的巨人!

让我们记住拨款专员刘兆洪和他的爱人范桂新,平凡又伟大的三门峡大坝建设者夫妇!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三门峡建设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