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入伍:七十年前的光荣决定
发布时间:2025-08-01 20:22 浏览量:1
文丨管善建
我的父亲生于1934年冬月,1955年初冬与母亲喜结连理。当时父亲与母亲都是乡里的青年积极分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苦人民翻身得解放,经过党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共青团员。虽然1955年朝鲜战场战事已经停息,但仍有大批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驻守,而且需要换防。
我的家乡湖北麻城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涌现出无数铁血丹心的仁人志士、勇毅前行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当祖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的时候,家乡的年轻男儿踊跃报名参军,仅我们麻北的福田河镇同父亲一起参军的就有六十余人,全部于1956年正月初三肩负时代使命,直接奔赴朝鲜。
那时婚后参军虽然并不稀奇,但也为数不多,所以家属倍感光荣,况且比我父亲小三岁的三叔早父亲一年已加入部队,先期抵达朝鲜,所以我的祖父母被乡政府视为送子参军的先进典型,备受褒扬。母亲舍小家为国家,毅然送新婚的丈夫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也为政府和乡邻们称道。
父亲去到朝鲜后,驻防两年,勤学苦练,成长迅速,扛着重机枪越野训练、射击比赛获得优胜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根据军令,1958年随志愿军部队统一撤回国内,又在吉林服役一年,之后退役返乡,先后任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外出施工领队,做了二十多年的基层干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受到领导赏识和重用,也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亲和村里一批老干部主动让贤,将岗位交给年轻的一代,自己专注于劳动,专心种好自家的责任田。父亲种田也是好把式,劳动时间长而且劳动效果好,亩产效益高,在村里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那段时间,我们兄弟几人正处于陆续上大学、中学、小学的关键时期,父亲和母亲不辞辛劳,起早贪黑,精耕细作,含辛茹苦供儿子们读书深造,最终寒门接二连三出了几个大学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家乡的美谈。
如今,父亲年逾九旬,仍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追根溯源,是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了他的强健体魄和实干能力,提升了他的综合素质并扩展了他的眼界视野,使父亲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士兵,经过部队两年的锻炼,成长为可以阅读报纸书籍、带班学习训练的优秀班长。回乡当村干部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村里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下代的成长树立了好的榜样,营造了优良的家风和向上的氛围。
有着六十多年党龄的父亲,现在是村里年事最高、党龄最长的老党员。晚年的父亲子孝孙贤,家庭和睦,北、上、广都去过甚至长时间住过,港、澳也游过,孙辈们还常带他去风景名胜观光游览,尽享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回想七十年前参军的光荣决定,父亲更加感到自豪和满足。
七十年前的那个决定,响应国家号召,是光荣的、正确的。如今国泰民安,子孙昌盛,幸福的生活印证着那时的付出虽然艰苦、但非常值得。
再过两年,将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的光荣时刻,相信父亲会健康、快乐、幸福地见证这一神圣时刻!
写于2025年“八一”建军节前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