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重臣被抄家,家中搜出30万两白银,5天后乾隆:快点还回去!
发布时间:2025-08-01 20:19 浏览量:1
乾隆年间,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户部侍郎突遭查抄,家中竟搜出三十万两白银的巨额财产。这个数字震惊了整个朝野,连皇帝都龙颜大怒。
一个平日里清贫度日的清官,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财富?当所有人都认定他是贪官时,事情的真相却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五天后,一道圣旨的下达,让这起案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01
乾隆三十二年秋天的早晨,京城还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中。
方琮像往常一样,天刚亮就起床了。他在小院里活动了一下筋骨,洗漱完毕后走进书房,开始批阅昨天晚上没有处理完的户部文书。油灯的光还没有完全熄灭,窗外的天色慢慢亮了起来。
这个五十三岁的户部侍郎,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他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在文书上写着批语。每写几个字,就要停下来想一想,生怕出了差错。
院子里传来柳氏准备早饭的声音。她总是起得很早,要给丈夫准备好热腾腾的粥和咸菜。二十多年的夫妻生活,让她对丈夫的习惯了如指掌。
“老爷,饭做好了。”柳氏在门外轻声说道。
“马上就来。”方琮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就在这时,院子外面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声音越来越近,最后在方府门前停了下来。接着是重重的敲门声,震得整个院子都在颤抖。
方琮心里一紧。这么早,谁会这样急急忙忙地来敲门?
“户部侍郎方琮接旨!”门外传来威严的声音。
方琮的手一抖,毛笔掉在了桌子上,墨汁溅了一桌子。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柳氏听到声音,赶紧跑了过来。她的脸上写满了担心,紧紧抓住丈夫的袖子。
“老爷,这是...”
“别怕。”方琮拍了拍妻子的手,“我去开门。”
院门被推开了,胡威带着一队官兵走了进来。他们的靴子踩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重的响声。
胡威是刑部尚书,方琮认识他。两人平时在朝堂上也算熟悉,可今天胡威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严肃得像要滴出水来。
“方大人,皇上有旨。”胡威展开圣旨,清了清嗓子。
方琮赶紧跪下,柳氏也跟着跪在一旁。
“户部侍郎方琮,有人举报你贪腐受贿,现奉旨查抄你府上所有财物,你本人即刻关押候审。钦此。”
这道圣旨像一个晴天霹雳,把方琮彻底打懵了。他跪在地上,感觉天旋地转,耳朵里嗡嗡作响。
柳氏“啊”的一声叫了出来,差点晕倒在地。她的脸色比墙上的石灰还要白。
这时候,从后院跑出来一个年轻人,正是方琮的儿子方承志。他是太学生,在家读书准备科举考试。听到动静跑出来,看到这个场面,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父亲!”方承志跑到方琮身边,愤怒地看着胡威,“这其中肯定有误会!我父亲为官清廉,从来不贪不占,怎么可能贪腐?”
胡威看了方承志一眼,没有说话。
方琮慢慢站起身来,虽然心里震惊,脸上却保持着镇定。他向胡威拱了拱手:“胡大人,下官问心无愧,任凭查办。”
“好。”胡威点点头,“来人,搜查!”
官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开始翻箱倒柜地搜查。他们把柜子拉开,把箱子搬出来,把抽屉一个个拉开。很快,整个院子就变得乱七八糟。
柳氏看着心爱的东西被人翻得到处都是,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她默默地跟在官兵后面,把散落的东西收拾起来。这些东西虽然不值什么钱,但都是她多年来精心保管的家当。
方琮看着妻子隐忍的样子,心里像刀割一样疼。他多想上前去安慰妻子,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什么都做不了。
外面的邻居听到动静,都跑过来看热闹。他们站在胡同口,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
“方侍郎被抄家了!”
“真的假的?他不是好官吗?”
“谁知道呢,人心隔肚皮。”
“可是我觉得方大人不像是那种人啊。”
这些议论声飘进院子里,让方家三口的心情更加沉重。一个人的名声,有时候真的比命还要重要。
胡威看着手下人搜查,心里也不是滋味。他和方琮虽然不是很熟,但也知道方琮在朝中的名声。这样一个清官,真的会贪腐吗?
可是上面的命令很明确,有人实名举报,皇上亲自下旨,他不得不执行。
搜查一直持续到中午。官兵们把方府翻了个底朝天,连地窖都没有放过。可是除了一些日常用品和几十两银子,什么都没有找到。
胡威有些困惑。如果方琮真的贪腐,银子藏在哪里呢?
他走到方琮面前:“方大人,你把贪腐的银子藏在哪里了?”
方琮摇摇头:“胡大人,下官真的没有贪腐。你们搜到什么了吗?”
“还没有搜完。”胡威说,“我们会仔细搜查每一个角落。”
方承志在一旁急得直跺脚:“我父亲真的是清官!你们这样做是在冤枉好人!”
“是不是冤枉,搜完就知道了。”胡威说完,继续指挥手下搜查。
太阳已经偏西了,搜查还在继续。方家三口站在院子中央,看着自己的家被翻得一塌糊涂,心里的滋味五味杂陈。
02
夜幕降临,胡威的人点起了火把,继续搜查。他们已经搜了一整天,什么都没有找到。
柳氏坐在台阶上,看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家,眼泪早就流干了。她想起了刚嫁给方琮时的日子。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方琮刚刚中了进士,分配到户部做一个小官。他们在京城举目无亲,只能在西城租了一间小房子。
房间很小,只有十几平方米,放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就没有多少空间了。冬天的时候,房间里冷得像冰窖,夏天的时候,又热得像蒸笼。
可是柳氏从来没有抱怨过。她每天早起晚睡,把这个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方琮的衣服破了,她就补;方琮的鞋子坏了,她就修。没有钱买肉,她就买些便宜的菜,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
最难忘的是方承志三岁那年的冬天。孩子突然发高烧,烧得迷迷糊糊的,小脸红得像苹果。方琮抱着儿子到处找大夫,可是身上没有钱。
那时候的方琮,一个月的俸禄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他们已经几个月没有买过肉了,身上实在拿不出看病的钱。
柳氏看着发烧的儿子,心疼得要命。她想了想,走到梳妆台前,取出了结婚时母亲给她的金钗。这是她唯一值钱的东西,也是她最珍贵的纪念。
“老爷,把这个当了吧。”柳氏把金钗递给方琮,声音有些颤抖。
方琮接过金钗,心里酸得要命。他知道这根金钗对妻子意味着什么,可是为了儿子,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金钗当了三两银子,请来了大夫,买了药。方承志的病终于好了,可是柳氏却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首饰了。
从那以后,方琮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妻子儿子过上好日子,但是绝对不能取不义之财。
在户部工作的这些年里,方琮见过太多的贪官污吏。户部管着国家的财政,油水很多。有些同事暗示过他,可以在账目上做点手脚,多拿一些好处。也有商人想要贿赂他,被他严词拒绝了。
方琮的好朋友林鹤年,是翰林院的学士。他经常劝方琮:“老兄,你太死板了。大家都这样做,你也不要太较真。”
方琮总是摇头:“鹤年兄,我要是拿了不该拿的钱,晚上怎么睡得着觉?怎么面对妻子儿子?怎么面对那些苦苦挣扎的百姓?”
林鹤年看着朋友认真的样子,也不再劝了。他知道方琮的脾气,认准了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这些年来,方家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慢慢好了起来。方琮升了职,俸禄也涨了一些。他们从小房子搬到了现在的四合院,虽然不大,但总算有了个像样的家。
方承志也长大了,成了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他读书用功,经常和父亲讨论书本上的内容。方琮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心里充满了希望。
每年中秋节,一家三口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放上月饼和水果,一起赏月。方琮总是对妻子儿子说:“咱们家虽然不富有,但是心里踏实。这比什么都重要。”
柳氏每次听到这话,心里都暖暖的。她不求大富大贵,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很满足了。
方琮在户部的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他负责过几次重要的财政调拨,每次都账目清楚,一文不差。有一年河南发大水,朝廷拨了十万两银子赈灾,方琮负责监督发放。他亲自到了灾区,看到灾民们的惨状,心里很难受。
“这些钱一定要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方琮对手下的人说,“谁要是敢克扣一文,我绝不轻饶!”
在方琮的严格监督下,十万两赈灾银全部发到了灾民手里。灾民们知道有这样的好官为他们做主,都感激得不得了。
方琮还经常微服私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他发现很多问题,都会据实上报。有一年京城粮价暴涨,老百姓买不起米面,方琮立刻上书建议开仓放粮。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缓解了粮食危机。
街头巷尾的老百姓都知道有个方侍郎,是个大好人。他们叫他“方青天”,意思是他像包青天一样为民做主。
菜市口有个卖菜的张婆婆,经常跟别人说:“方大人是个好官,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能好过一些,都是托他的福。”
这些话传到方琮耳朵里,让他更加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他知道老百姓的日子不容易,作为朝廷官员,他有义务为老百姓做些实事。
可是现在,这样一个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好官,却被人举报贪腐,正在接受查抄。这个世界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胡威看着眼前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心里也有些疑惑。从方琮的表现来看,他真的不像是贪官。可是既然有人举报,而且皇上亲自下旨,总不能是空穴来风吧?
就在胡威准备收队的时候,一个官兵跑过来报告:“大人,我们在书房后面发现了一个暗格!”
胡威立刻精神一振:“快去看看!”
03
书房在院子的北边,是方琮平时办公的地方。房间不大,只放了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个书柜。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都是方琮多年来收藏的。
官兵指着书柜后面的墙:“大人,这里有个机关。”
胡威走过去仔细查看。墙上的砖有一块颜色稍微不同,用手一按,果然凹了下去。随着“咔嚓”一声,墙上出现了一个暗格。
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胡威伸手到暗格里摸了摸,摸到了几个包裹。他小心地把包裹取出来,放在桌子上。
第一个包裹很重,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叠的银票。胡威拿起来数了数,竟然有一百张,每张一千两。
第二个包裹更重,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子,码得整整齐齐。
第三个包裹也是银子,还有一些金子。
所有的人都看傻了。这么多银子,该有多少钱啊!
胡威让手下的人仔细清点。银票、银子、金子,加起来整整三十万两!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三十万两!这相当于一个知府十年的俸禄!
胡威的脸色变得异常严肃。事情比他想象的严重多了。一个户部侍郎,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方琮确实贪腐了,而且贪腐的数额巨大。
柳氏看到这些银子,腿一软,差点摔倒。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家里竟然藏着这么多钱。她和丈夫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来不知道有这些银子存在。
方承志更是目瞪口呆。他从小就知道家里不富裕,父亲经常为了几两银子发愁。现在突然出现了三十万两,这简直像做梦一样。
“不可能!这不可能!”方承志激动地喊道,“我父亲绝对不会贪污!这些银子不是我父亲的!”
胡威冷冷地看着他:“银子从你家搜出来的,不是你父亲的,还能是谁的?”
“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我父亲的!”方承志红着眼睛说,“我父亲是清官,他不可能有这么多钱!”
胡威没有理会方承志的辩解,转身对方琮说:“方大人,现在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方琮看着桌子上的银子,脸色变得非常复杂。他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方琮停顿了一下,“我没有什么要说的。”
这个回答让所有人都很意外。如果他真的清白,为什么不为自己辩护?如果他有罪,为什么不直接承认?
胡威觉得方琮的态度很奇怪,但是证据确凿,他也不需要方琮承认什么。
“来人,把银子封存,把方琮带走!”胡威下令。
几个官兵上前,要绑方琮的手。
“等等!”柳氏突然跑过来,抱住丈夫的胳膊,“老爷,你告诉我,这些银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方琮看着妻子含泪的眼睛,心里疼得要命。他伸手摸了摸妻子的脸:“娘子,有些事情不能说。但是你要相信我,我方琮绝对不是贪官。”
“那这些银子...”
“不要问了。”方琮摇摇头,“你只要相信我就够了。”
柳氏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虽然心里有一千个疑问,但还是点了点头:“老爷,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相信你。”
方承志也跑过来:“父亲,您告诉我真相吧!我去为您申冤!”
方琮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承志,有些担子是为父必须一个人承受的。你要照顾好你娘,听话。”
话音刚落,官兵就把方琮带走了。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柳氏和方承志两个人。
胡威临走前,回头看了一眼院子里的母子俩。他心里有个疑问:如果方琮真的贪腐了三十万两,为什么他们家的生活看起来还是这么简朴?这三十万两银子,方琮到底是怎么得来的?
04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户部侍郎方琮被查出贪腐三十万两,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朝堂上,大臣们窃窃私语:
“三十万两,这可不是小数目啊。”
“方琮平时看着挺清廉的,谁知道暗地里这么贪。”
“人心难测,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看来他这些年确实捞了不少好处。”
有些平时和方琮关系不错的官员,现在也开始和他撇清关系。他们担心被连累,纷纷表示对方琮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
户部尚书连忙上奏,说要彻查户部的所有账目,看看还有没有其他问题。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整个户部一时间人心惶惶。
民间的反应更加激烈。
菜市口的张婆婆听到消息,摇着头说:“我不信,方大人不是那种人。肯定是有人陷害他。”
可是也有人说:“人家都搜出三十万两银子了,还能是假的不成?”
“就是啊,谁会在自己家里放这么多银子?”
“唉,看人真是太难了。方大人平时装得那么清廉,原来都是假的。”
老百姓们议论纷纷,有人相信方琮是清官,有人认为他就是贪官。但是三十万两银子这个事实摆在那里,让很多人都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判断。
消息传到皇宫里,乾隆皇帝勃然大怒。
“三十万两!这个方琮胆子太大了!”乾隆拍着桌子,“户部侍郎就敢贪这么多钱,这是要造反吗?”
太监小心地说:“皇上息怒,方琮已经被抓了。”
“抓了就够了吗?”乾隆气得脸都红了,“一定要严查此案,看看他还有什么同伙。这种人不严惩,朝廷的威信何在?”
“是,皇上。”
乾隆越想越气。他一直以为方琮是个好官,没想到竟然贪了这么多钱。这让他觉得自己看错了人,心里很不舒服。
与此同时,林鹤年得到消息后,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匆匆地赶到方府。
可是方府的大门紧闭着,门口还站着两个官兵把守。
“林大人,您不能进去。”官兵拦住了他。
“我是方琮的朋友,我要见见他的家人。”林鹤年说。
“对不起,大人有令,任何人都不得进入。”
林鹤年只能在门外徘徊。他看着紧闭的大门,心里五味杂陈。
他和方琮认识二十多年了,对这个朋友的品格非常了解。方琮真的会贪腐吗?三十万两银子到底是怎么来的?
林鹤年想起了三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方琮曾经向他借过银子,说是要帮助一些困难的人。他当时还劝方琮不要太心软,量力而行。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借银子会不会和这三十万两有什么联系?
林鹤年决定要帮助朋友查明真相。他不相信方琮会贪腐,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
在临时关押所里,方琮被关在一间小牢房里。这里阴暗潮湿,只有一张破床和一个马桶。和他以前住过的任何地方都不能比。
晚上,柳氏在胡威的允许下,来看望丈夫。她带来了方琮爱吃的菜,还有换洗的衣服。
夫妻二人隔着铁栅栏相视,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老爷,那些银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柳氏小声问道。
方琮看了看周围,确定没有人偷听,才低声说:“娘子,有些事情我不能说。但是你要相信我,我方琮从来没有拿过不该拿的一文钱。”
“可是那三十万两...”
“我知道你心里有疑问,但是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方琮握住妻子的手,“你只要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没有做过对不起良心的事。”
柳氏看着丈夫真诚的眼神,心里的疑虑消散了一些。她了解自己的丈夫,如果他说没有贪腐,那就一定没有。
“老爷,我相信你。”柳氏含着泪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等你回家。”
第二天,方承志也来看望父亲。年轻人满脸愤怒,一进门就说:“父亲,我要去告状,为您申冤!”
“不要胡来。”方琮摇头,“这件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那您告诉我真相吧!我不相信您会贪腐。那些银子一定有别的来历。”
方琮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心里很矛盾。他很想告诉儿子真相,但是有些事情确实不能说出来。
“承志,有些事情为父不能告诉你。但是你要记住,做人要问心无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
方承志看着父亲坚定的表情,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他相信父亲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父亲,我会照顾好娘的。您在这里要保重身体。”
“好孩子。”方琮欣慰地点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里,胡威多次提审方琮,想要他交代贪腐的具体过程。可是方琮总是说:“下官问心无愧,任凭大人处置。”
这种态度让胡威很困惑。一般的贪官被抓住,要么死不认账,要么痛哭流涕地求饶。可是方琮既不否认,也不承认,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胡威问:“方琮,三十万两银子是从你家搜出来的,这是事实。你不承认贪腐,那你说这些银子是怎么来的?”
方琮沉默了一会儿,才说:“胡大人,下官知道您在履行职责。但是有些事情,下官确实不能说。”
“为什么不能说?”
“因为说了,可能会牵连到其他人。”
胡威听了这话,心里一动。方琮的意思是,这件事还有其他人参与?
“什么其他人?你说出来,朝廷可以从轻处理。”
方琮摇摇头:“胡大人,下官没有什么好说的。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吧。”
看着方琮固执的样子,胡威也没有办法。他只能把情况如实报告给皇上。
乾隆听了汇报,更加愤怒了:“这个方琮,到了这个时候还嘴硬!既然他不说,就严刑逼供!”
胡威有些为难:“皇上,方琮的态度很奇怪。他既不认罪,也不喊冤。臣觉得这其中可能有什么隐情。”
“什么隐情?三十万两银子还不够说明问题吗?”乾隆冷笑道,“继续审,一定要让他交代清楚!”
05
案发第五天,乾隆召见胡威。
大殿里,乾隆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
“此案查得如何了?”乾隆问道。
胡威跪在地上,小心地回答:“回皇上,银子确实是从方琮家中搜出的,总共三十万两。但是方琮始终不肯招供,态度很奇怪。”
“奇怪?怎么个奇怪法?”
“他既不认罪,也不喊冤。问他银子的来历,他就说不能说。臣觉得这其中可能有什么隐情。”
乾隆沉思了一会儿。他想起了方琮这些年的表现,确实是个好官。可是三十万两银子的事实摆在那里,又不能不信。
“传林鹤年进宫。”乾隆突然说道。
“是。”
不一会儿,林鹤年匆匆进了大殿。他跪下行礼:“臣林鹤年叩见皇上。”
“起来吧。”乾隆挥挥手,“朕问你,你和方琮相交多年,可知他为何有这么多银子?”
林鹤年心里一紧。他知道这是个关键时刻,必须小心应对。
“回皇上,臣与方琮相识二十载,深知他的品格。他绝对不是贪腐之人。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
“误会?”乾隆冷笑,“三十万两银子还是误会?那你说,这些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林鹤年咬了咬牙:“皇上,臣愿意用性命担保,方琮一定有什么苦衷。请皇上再给臣几天时间,让臣查明真相。”
乾隆凝视着林鹤年,看到了他眼中的真诚。这个翰林学士,竟然愿意用性命为朋友担保,说明他对方琮的品格非常有信心。
“好。”乾隆点点头,“朕给你三天时间。如果三天之内查不出真相,你和方琮一起治罪。”
“臣遵旨。”林鹤年心里既感激又紧张。三天时间,他能查出什么呢?
出了皇宫,林鹤年立刻开始行动。他想起了方琮经常去的那家银号,决定先从那里查起。
汇通银号在前门大街上,是京城里比较有名的银号。掌柜的叫陈怀义,五十多岁,做生意很有信誉。
林鹤年走进银号,亮出自己的身份:“陈掌柜,我奉旨查案,有些事情要问你。”
陈怀义一听说是奉旨查案,脸色立刻变了。他支支吾吾地说:“林大人,小民不知道什么案子啊。”
“关于方琮的案子。”林鹤年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方琮经常来你这里,你们之间有什么往来?”
陈怀义的脸色更白了,额头上开始出汗:“林大人,方大人确实来过小号几次,但是都是正常的银两兑换业务。”
“只是兑换银两?”林鹤年看着陈怀义紧张的样子,知道他在撒谎,“陈掌柜,现在方琮已经被关押了,你再不说实话,就是欺君之罪。”
听到“欺君之罪”四个字,陈怀义差点瘫在地上。
“林大人,小民说了,但是求您保小民一家老小的性命啊!”陈怀义哭丧着脸说。
“你先说,我会酌情处理。”
陈怀义看了看周围,确定没有外人,才小声说:“林大人,这些银两确实和方大人有关系,但是这里面有个天大的秘密...”
“什么秘密?”林鹤年心里一紧。
就在这关键时刻,银号外面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有人大声喊道:“有旨意!陈掌柜立即进宫面圣!”
陈怀义听到这话,脸色变得死灰。他颤抖着对林鹤年说:“林大人,这个秘密如果说出来,不仅方大人保不住,恐怕连皇上都要...”
话还没说完,传旨的太监已经走进了银号:“陈掌柜,皇上有请,马上进宫!”
陈怀义看着林鹤年,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奈。他被太监带走了,留下林鹤年一个人站在银号里,心急如焚。
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连皇上都会受到影响?方琮为什么始终不肯说出真相?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林鹤年觉得自己快要疯了。他只有三天时间,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天,可是关键证人被带进宫了,他还怎么查下去?
06
在皇宫里,陈怀义跪在乾隆面前,全身都在发抖。
“陈怀义,朕问你,方琮的那三十万两银子,到底是怎么回事?”乾隆威严地问道。
陈怀义不敢抬头,颤声说:“回皇上,这件事说来话长。”
“朕有的是时间,你慢慢说。”
陈怀义深吸了一口气,开始讲述真相:
“三年前的秋天,江南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水。河水暴涨,冲毁了无数房屋,几十万百姓无家可归。朝廷虽然拨了银子赈灾,但是数目远远不够。”
乾隆点点头,这件事他有印象。当时确实拨了十万两银子用于赈灾。
“方大人听说了灾情,心里非常着急。他私下找到小民,说要借银二十万两救急。”
“借银二十万两?”乾隆吃了一惊,“他一个户部侍郎,哪来这么大的手笔?”
“方大人说,他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担保,一定会还银子。小民被他的诚意感动,就借给了他二十万两银子。”
乾隆的脸色慢慢变得复杂。他开始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后来呢?”
“方大人拿到银子后,立刻派人运往江南。他不敢用自己的名义,而是以'民间善心人士捐赠'的名义发放给灾民。”
“这些银子救了多少人?”
“据说救了十几万人。如果没有这些银子,那些灾民可能都要饿死了。”
乾隆听到这里,心里震动很大。他想起了三年前江南的奏报,当时确实有些疑问:明明只拨了十万两赈灾银,为什么救助的灾民数量远远超过了预期?
原来,是方琮私下出银相助!
“那后来的十万两呢?”
“这两年来,方大人省吃俭用,又到处募集善款,一共凑了十万两,准备还给小民。加上原来的二十万两,就是三十万两。”
陈怀义说完,整个大殿里一片安静。
乾隆坐在龙椅上,久久没有说话。他现在完全明白了:方琮不是贪官,而是用自己的钱救了江南的灾民。那三十万两银子,不是贪腐所得,而是救灾的善款。
“为什么方琮不说出真相?”乾隆问道。
“方大人说,他私自借银救灾,虽然是善举,但是违反了朝廷的规定。如果说出真相,不仅他自己要获罪,还会让皇上承受'不体恤民情'的批评。他宁愿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
听到这里,乾隆的眼圈都红了。这样的忠臣,这样的好官,自己竟然要治他的罪!
“传方琮进宫!”乾隆立刻下令。
不一会儿,方琮被带到了大殿里。他的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很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但是他的腰板依然挺得很直。
“方琮,朕问你,三十万两银子的事情,你现在可以说了吗?”
方琮跪在地上,沉默了一会儿,才说:“皇上,臣私自借银救灾,确实违反了朝廷规定。臣认罪。”
“你认什么罪?”乾隆站起身来,“你救了江南十几万百姓的性命,有什么罪?”
方琮抬起头,惊讶地看着皇上:“皇上,您都知道了?”
“朕都知道了。”乾隆走下台阶,亲手扶起方琮,“方琮,你为什么不说出真相?”
“皇上,臣私自行动,违反了制度。而且如果说出真相,会让皇上蒙受不体恤民情的非议。臣不敢。”
乾隆听了这话,心里更加感动。这样的臣子,为了保护皇帝的名声,宁愿自己承受冤屈。
“愚忠!”乾隆既生气又感动,“你这是愚忠!”
就在这时,林鹤年急匆匆地跑进了大殿。他听说方琮被带进宫,以为出了什么变故,连忙赶来。
看到方琮和皇上站在一起,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皇上,方琮...”
“林鹤年,你来得正好。”乾隆说,“朕要告诉你,方琮不是贪官,他是忠臣,是好官!”
林鹤年听了,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就说嘛!方琮怎么可能贪腐!”
乾隆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林鹤年。林鹤年听完,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方琮,你这个傻子!为什么不早点说出真相?害得大家都替你担心!”
方琮苦笑道:“鹤年兄,有些事情不是想说就能说的。”
“好了。”乾隆摆摆手,“这件事就这样了。方琮,朕现在正式告诉你:你没有罪,你是好官,是忠臣!”
07
当天傍晚,乾隆下了一道圣旨:
“户部侍郎方琮,忠君爱民,品格高尚。私自借银救灾,虽违朝廷规制,但情有可原,实属义举。即刻释放,官复原职。另,国库拨银三十万两,归还汇通银号,以了方琮心愿。赏赐方琮银两一万两,以表其忠义之心。钦此。”
胡威接到圣旨,立刻带人赶到方府。
此时的方府还是乱糟糟的,柳氏和方承志正在收拾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家具。听到敲门声,母子俩都很紧张,不知道又出了什么事。
门一开,胡威笑着走了进来:“方夫人,好消息!方大人回来了!”
话音刚落,方琮就出现在门口。
柳氏看到丈夫,立刻扑了上去,抱住丈夫大哭:“老爷,您回来了!我就知道您是清白的!”
方承志也跑过来,一家三口抱在一起,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胡威等他们平静一些,才宣读圣旨:“方大人,皇上有旨:那三十万两银子,快点还回去!皇上要用国库的银子替您归还银号呢!”
听到这话,方琮再次跪下:“皇恩浩荡,臣万死难报!”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老百姓们听说方琮不是贪官,而是用自己的钱救灾民,都被感动得不得了。
菜市口的张婆婆逢人就说:“我就说嘛,方大人是好官,不可能贪污!”
那些曾经怀疑方琮的人,现在都感到很愧疚。他们纷纷到方府门口,向方琮道歉。
林鹤年在文人聚会上,作了一首诗:“忠义存心天地知,清贫自守不须疑。三十万银救苍生,一片丹心照古今。”
这首诗很快传遍了京城,人们都称赞方琮的品格。
不过,这件事也让方琮看清了人情冷暖。那些曾经对他冷眼相待的同僚,现在又热情如初,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柳氏对丈夫说:“老爷,这些年真是苦了您了。”
方琮摇摇头:“为了救那些灾民,这些都是值得的。只是让你和承志跟着受委屈了。”
方承志握住父亲的手:“父亲,您是我的骄傲。我为有您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月光洒在他们身上,显得格外温馨。
方琮想起了这几天的经历,心里感慨万千。做一个好官不容易,既要忠于朝廷,又要为民办事,还要承受各种误解和委屈。
但是他不后悔。如果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在他心里,百姓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夜深了,一家人回到屋里休息。方琮躺在床上,听着妻子平稳的呼吸声,心里充满了感激。
窗外月色如水,照着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有些选择注定孤独,有些代价必须承受,但良心和正义,永远不会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