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娜 14 上

发布时间:2025-08-05 01:19  浏览量:1

我到延安,来得正是时候。内战事实上已经结束,为了研究 新情况的变化,好几个会议正在召开,几乎所有的红军指挥员和大部分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都奉召来到延安。

一天,在剧场里, 艾格妮丝指着好几个人,把他们的名字告诉我,他们都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一天晚上,我和他们中的几位认识了。

“用不着这么早睡吧?”戏演完的时候,向来喜欢聊天的马海德医生说,“我家里还剩有几瓶红葡萄酒,花生也可以弄得到。”

应马医生之请,来了许多客人,李德的窑洞简直容纳不下了。

“安娜,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自己正在土匪窝里啊?”朱德对着我嚷道。“现在你正是在土匪中间,国民党出了大价钱,要他 们的脑袋呢!”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这时候,一名年轻的红军战士给我讲了 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场的人好像都知道。

“那是在围剿红军期间,蒋介石在各个村子里贴出告示。告示 说,凡交来朱德首级者,赏以二万五千元。我们的总司令看见了, 但并没有把这张告示撕掉,他自然很清楚,农民是不会把他出卖 给敌人的。

一天,朱总司令又从一张这类告示的前面走过,他让人取来了一支笔,在告示上面用大字写上:‘凡交来蒋介石脑袋 者,赏以一元。’这真是比什么宣传都要有效。我们质朴的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这样充满机智的、针锋相对的批语。”

坐在我旁边笑着的男人,蒋介石也许下重金悬赏他的脑袋, 数目不比朱德的少。窑洞微弱的光线朦朦胧胧地照着的这个男人, 看上去就像是遥远的历史年代里的人物。他像太平军的领导人, 又像是中国古典小说里的英雄。宽宽的肩膀,剃得光光的脑袋, 又黑又浓的胡须,他活像《水浒传》里的著名头领,又像罗宾汉 似的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

艾格妮丝告诉我,这个男人就是贺龙。他并不喜欢提起自己 的过去。贺龙在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前,实际上是一个“匪首”。贺龙的父亲曾是哥老会的领导人。哥老会是遍及全中国的农 民秘密组织。贺龙继承其父的地位,年轻时就成为故乡湖南省有 名的人物。在他掌握的广大地区里,贺龙袭击、抢掠以买卖鸦片 致富的行商。可是,农民们对贺龙的队伍,并不像对军阀的军队 那样憎恨。他的队伍决不对本地区的居民劫掠,也决不把当地的 鸦片占为己有。

1925年,贺龙参加国民革命军,被任命为师长。1927年,他率领部属投向共产党的军队,不久便到达毛泽东率领的少数农民军的根据地。

在长征中,贺龙的部队比红军主力部队所受的损失还要大。 数以千计的战士,有的在雪山冻死,有的则饿死,或被国民党飞 机炸死。可是,他的战士们宁可在长征途中死去,也不逃亡。在 行军途中,有数千名青年农民仰慕贺龙这位农民领袖,志愿加入 他的队伍。贺龙本人在长征中很能吃苦,这是因为他从少年时代 起已惯于饥饿贫困。

“贺龙同志像老虎一样强壮,”朱德这样称赞他,“我在长征途 中,一次也没有看见过他显出疲劳的样子。好几次,他还背着负伤的战友呢!”

贺龙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农民领袖,游击战的名将。从他的外 貌看上去,也令人产生这样的印象。他的全身从头到脚,都充满 跃动的活力。贺龙是不能静坐不动的。他的动作和他那声如巨雷 的南方乡音一样令人瞩目。

贺龙受到农民的爱戴,并不难理解。不管他到哪一个农村, 都是受欢迎的人物。贺龙是很容易识别的——口里叼着他喜欢用 的烟斗,浓黑的胡须,他那充满调皮的眼睛含着笑,仿佛在寻找 讽刺的好材料。富于幽默感的贺龙在西北,不久便同他在故乡湖 南一样,大受农民的欢迎。

就连贺龙的受害者,也不说他的坏话。

有一次,一名被贺龙 逮捕随即又获释放的瑞士传教士波士哈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对这 位“土匪将军”充满好意的发言,使新闻记者们大吃一惊。

那个 传教士会见记者时是这样说的:“如果农民们对共产党人的真正面貌了解的话,我想是没有人会逃离自己的家园的。”

贺龙活跃健谈,他讲起故事来,手舞足蹈,诙谐有趣,真不 愧是这方面的能手。可是,对马海德医生的客人中间的另一位著 名人物,外界就知之甚少了。此人就是彭德怀。他和朱德一样, 看上去更像一个农民而不像军人。只不过他比朱德年轻一些,约 摸三十四五岁的样子。然而,他也是个老红军战士。他的军人生 涯可以从16岁算起,27岁当上国民党军队的旅长。1928年,他 率部起义,带着一个团和军官学校的学生投向毛泽东的农民军。

彭德怀也是湖南人,可是要听懂他说的话却很费劲。湖南方 言本来就不好懂,再加上他说起话来快得像开机关枪,就更难听 懂了。他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却从小没过过好日子。6岁丧母,后 娘虐待他,不得不跑到祖母家里去,可是,祖母待他更不好。

因此,他从家里逃出来,那年他才9岁。为了活命,他给人家放牛, 到矿里挖煤,给鞋匠当学徒,最后当了兵。在部队里他步步高升。

编者注:史沫特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也是认为彭德怀出身富裕家庭。不知道是不是她们的采访信息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