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燮区区总兵,何以扳倒二巡抚左宗棠?其实背后的元凶另有其人

发布时间:2025-08-06 20:54  浏览量:3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左宗棠一生遇到最大的劫,就是发生在咸丰九年的“樊燮京控案”,这次事件让他坐实了“湖南第一劣幕”的头衔,还差点为此丢了命。

樊燮是湖北恩施人,属于地道的汉人,当时的官职是湖南永州镇总兵,而且他本人的名声很坏,在此案发生前已经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弹劾,被咸丰帝革职开缺。

晚清时期总兵在巡抚面前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加上樊燮本人素质也不过硬,按说在左宗棠这个“二巡抚”面前吃了亏,应该没有胆量到湖广总督官文和都察院那里去告状。但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力挺樊燮试图扳倒左宗棠,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此人早年还受过左宗棠的恩惠,他就是时任湖南布政使的文格。

文格是满洲正黄旗人,道光二十四年考中进士,当过几年的京官,因办事干练,外放湖南衡永郴桂道。咸丰四年被提拔为广西按察使,第二年改任湖南按察使,同年又升湖南布政使。

文格仕途如此通畅,除了他是满人和具备办事能力外,还与得到左宗棠的帮助不无关系。早在文格还是道员的时候,就与左宗棠有密切的关系,后来他被提拔为广西按察使的时候,觉得广西苦寒不愿去任职,就找左宗棠帮忙疏通关系。

左宗棠在骆秉章面前有巨大的影响力,最终使文格留在湖南任按察使,当年又晋升为布政使,在湖南官场上的地位仅次于骆秉章。

文格受过左宗棠的恩惠,为何在樊燮一事上成了暗中陷害朋友和恩人的小人呢?

官场之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因为文格的地位发生变化之后,很多事情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左宗棠包揽了湖南的军政大权,使得巡抚骆秉章成了闲人,而布政使、按察使等省级大员也成了伴食。可左宗棠毕竟是举人出身,连个正经的官身也没有,一个师爷如此霸道,自然会引起湖南官场同僚的不满。

道府州县一类的中下级官尽管有怨气,但苦于级别不够难以对左宗棠形成威胁。而文格就不同了,他是二品大员,又是满人,在政治利益面前,他只能与左宗棠撕破脸。

其实左宗棠的做事风格也确实过于霸道了,两人产生分歧在所难免。当时有一个叫黄淳熙的知县,因为性格刚强、为人正直得罪了上司,就以病为由辞职赋闲在家。

左宗棠知道他是一个能干廉洁的官员,请他出来工作,并于咸丰七年直接任命他为知县。按照正常的人事制度,知县应是巡抚决定、布政使下达任命,而左宗棠却没有按照程序来,直接就把事给办了。

这就等于左宗棠绕过了文格,剥夺了他应有的政治权力,此事让文格很不满,但还没有彻底翻脸。

左宗棠雷厉风行,咸丰五年的时候在湖南官场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选拔能人担任地方长官。知府当中,宝庆朱孙诒、衡州陆传应、常德葆亨等都是能人;州县一级中,道州冯昆、邵阳邵绶名、湘乡唐逢辰、东安赖史直等,口碑名声也都不错。

左宗棠便代骆秉章上疏朝廷,举荐这些能干的官员。文格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尤其对重用赖史直很有看法。因为赖史直担任安东知县时,县城曾经失守,对此不仅不议罪,反而要提拔,文格当然不愿意。

然而,这时的文格与左宗棠的矛盾已经很深了,赖史直不过是个幌子,按照左宗棠的说法,赖史直虽然有县城失守的案底,但失守不久就亲自带兵克复了,而且朝廷也免去了他失城之罪。关键是赖史直的政绩很好,当地百姓都很爱戴这位父母官。

显然提拔赖史直是合情合理的,也应该让这样的人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后来左宗棠举荐的这些人的得到了提拔,而文格想用的几个人,却一直坐冷板凳。

一省布政使主管财政、民政,文格法律赋予工作范围也受到了左宗棠的约束。当时财政拮据,湖南全省大举厘金,征收商品交易税和开辟税源,这本来是文格的事,但左宗棠却任用私人管理,文格不仅插不上手,连说话的地方都没有。

所有不痛快的事情加在一起,让文格怀恨在心,欲借机会置左宗棠于死地。

机会终于等来了,当文格得知樊燮要控告左宗棠时,文格一方面怂恿樊燮道湖广总督官文那里进行控告,并出主意要他去都察院京控,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平时掌握和收集的所谓罪证全部交给了樊燮,让他写进控告书中。

同时,文格还亲自出马,利用他与官文都是满人的便利条件,暗中煽阴风点鬼火。区区樊燮无论如何是掀不起如此大的风浪的,他的背后就是由文格作为靠山。

当然左宗棠最终被扳倒,除了他个人做事风格泼辣以外,深层次还有满汉矛盾。咸丰一朝,正是满汉关系的分水岭,倔强的满洲贵族仍力图确保他们的政治利益,而汉人贵族还没有真正形成势力,所以左宗棠在这个节骨眼上,也就成了满汉之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