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审铁锅,糊涂县官判奇案
发布时间:2025-08-06 20:35 浏览量:1
⚖️
——大清乾隆年间奇案录
第一回 铁锅失窃引风波
话说乾隆三十六年,江南水乡有个青溪县,县里有个张家村。这张家村里住着个张铁匠,手艺了得,打的铁锅远近闻名。这日清晨,张铁匠正要开炉生火,却见那檐下挂着的新锅不翼而飞。这口锅可是前日里王员外家订的,说是要娶媳妇用的,锅底还特地錾了"百年好合"四个字。
插图:张铁匠清晨发现铁锅被盗
张铁匠急得直跺脚,村里人听闻此事,纷纷帮忙寻找。那村东头的李三爷捋着胡子道:"昨夜三更时分,我见那村西的赵二鬼鬼祟祟从这边溜过,怀里还抱着个圆滚滚的东西。"众人一听,这赵二本是村里出了名的闲汉,平日游手好闲,专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正说着,只见那赵二打着哈欠从自家屋里出来,见一群人围在铁匠铺前,转身就要溜。张铁匠眼尖,一把揪住赵二衣领:"好你个赵二,还我锅来!"赵二装作无辜:"张大哥这是何意?我赵二堂堂正正,岂会做那等偷鸡摸狗之事?"
"人心隔肚皮,面善心未必善。铁证如山时,看你何处逃!"——村中童谣
众人哪肯听他狡辩,当即押着他往县衙而去。这赵二一路喊冤,却不知他那破屋里,那口錾着"百年好合"的铁锅正倒扣在灶台上,锅底还沾着昨夜偷煮的鸡汤呢!
第二回 公堂之上巧舌辩
却说这一行人来到县衙,正赶上县太爷钱德明升堂。这钱县令五十开外,生得白白胖胖,八字胡,眯缝眼,最爱听人奉承。他本是捐班出身,胸中墨水不多,却自诩明察秋毫,断案如神。
张铁匠跪倒在地,将失锅一事详述。那钱县令听完,把惊堂木一拍:"大胆赵二,竟敢偷盗他人财物,该当何罪?"
插图:钱县令升堂问案
赵二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连磕三个响头道:"青天大老爷明鉴!小人冤枉啊!小人昨夜确实拿了张铁匠家的东西,但拿的是'铁',不是'锅'啊!"(注:当地土话中"铁"与"锅"发音相近)
堂下百姓听了,都暗自发笑。这分明是狡辩之词,铁锅铁锅,没有铁哪来的锅?谁知那钱县令却捋着胡须,频频点头:"此言有理!铁与锅,虽有关联,却是两物。"
这时,站在一旁的钱师爷看不过去,轻声道:"老爷,这铁锅本是一体..."话未说完,就被钱县令瞪了一眼:"本官难道不知?要你多嘴!"
第三回 糊涂县官判奇案
只见钱县令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思索片刻,突然拍案道:"本官已明察秋毫!既然赵二偷的是'铁'不是'锅',那就判你将锅还给张铁匠,再罚你赔一块铁来!"
堂下百姓闻言,哄然大笑。有老者摇头叹道:"这真是砍倒大树捉老鸹——小题大做!"
赵二喜出望外,连连磕头:"青天大老爷明镜高悬!小人这就去取锅。"说罢一溜烟跑回家,不多时果然抱着那口铁锅回来,锅底的"百年好合"四字还闪着油光。
钱县令见锅已归还,便道:"锅已还了,铁呢?"赵二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一枚铜钱(铜铁不分),双手奉上:"请老爷过目,这是小人珍藏多年的精铁一块。"
插图:赵二呈上"精铁"一枚
钱县令眯眼看了看,竟点头道:"嗯,确实是块好铁。此案已了,退堂!"惊堂木一拍,自己先转回后堂去了。
堂下百姓笑得更欢,有孩童拍手唱道:"钱老爷审案真稀奇,偷锅赔铁好算计!糊涂官断糊涂案,青溪县里传笑谈!"
"铁非锅来锅非铁,清官难断家务事。可笑庸官装明镜,惹得百姓笑断肠。"——后人评此案
第四回 后事余波警后人
此事传开后,成了青溪县茶余饭后的笑谈。那王员外家娶亲当日,新娘子见送来的锅底刻着"百年好合",却沾着鸡汤油渍,气得直跺脚。张铁匠只得连夜重打一口新锅赔礼。
那钱县令却不知羞,反将此事写入政绩,报与知府,称自己"明察秋毫,巧断铁锅案"。知府看了公文,笑得茶水喷了一桌,提笔批道:"铁锅分明是一物,何须强分铁与锅?糊涂官断糊涂案,贻笑大方实可叹!"
不出三月,这钱德明果然因另一起错案被参革职。临行那日,竟有百姓敲锣打鼓相送,有人送他一口铁锅,锅底錾着"明镜高悬"四字。钱县令不明就里,还当是百姓爱戴,喜滋滋收了。后来发现是口漏锅,才知是被嘲弄了。
插图:百姓欢送钱县令离任
至于那赵二,经此一事更加肆无忌惮。半年后偷到邻县,遇上个较真的县官,按《大清律例》判了个流放三千里,这才知道锅是铁打的。
这正是:
"铁锅本是一体物,庸官偏要两处分。
清官难觅民多苦,笑谈背后泪满襟。"
——录自《清代奇案录·荒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