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衔时,他已是副省长,但伟人说:“上将名单中一定要有他

发布时间:2025-08-10 17:53  浏览量:3

阎红彦,这个名字在陕北的黄土地上无人不知!上个世纪初,陕西关中尾巴上那些骨瘦如柴的田地见惯了饥饿,见惯了风沙,见惯了少年时的阎红彦赤着脚站在河边发呆。谁会想到,他家只种着两亩瘠田,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总爱望着窗外叹气。这不是戏文,是他成长的日常,也许太多人都没机会了解。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困在村口,阎红彦却不是。

他小时候其实也没觉得自己命有多苦,不过日日为地主家去放牛割草,换来一碗稀饭,偶尔碰上地主儿子心情不好,几脚就踹到了墙角去。有一年冬天,连稻草都没得烧,他娘抱着他在灶前抠玉米皮,用旧锅巴熬粥。他去私塾不过半年,老先生的手掌心厚厚的,还喜欢挤眉弄眼教他读三字经,结果书还没背全,邻家就有人上门追债。家里只好让他退学,他当时也没哭闹,也许他早就知道,贫穷一点都不温柔。

十一岁那年,他拎着旧包裹出门,没人送别,村口那株老柳树下,鸟都晒着懒太阳。他得去给人家驴棚扫粪,去砖窑厂里扛石头。这些粗活他其实都扛得住,反而是遇到不讲理的主子,连口热水都不给。可谁又能提前预料,未来能否见着光亮?天黑路滑他咬着牙蹚过去,说是硬汉也好,不服气也罢,其实他内心恨极了地主家的狗。

李象九连队是他翻身的命门。那年他还带着些乡音,话没几句就能让大家发笑,但别人没怎么当回事,反而经常递给他块馍馍,说红彦这小子结实。李象九和谢子长,两个大男人一边带着队伍一边揽下半拉山头的安全,私下却会拉着阎红彦讲革命道理,说现在苦是以后甜,苦要苦在先。阎红彦这人,其实没啥大道理,他嘴笨,记得牢。1930年他入了党,大家凑在一起,悄悄说他的未来一定不一般。

山西绛州那点事,后来很多人口口相传。1931年,他拼凑出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副大队长的挂名其实并没让他飘。地下工作多的是危险,有一回夜里巡查,外面狗叫不停,阎红彦和弟兄们藏在麦垛后,不敢喘气。农协会的旗子一夜之间插上了村头,可第二天地主闻风而动,抓人砸房,根本没给喘息机会。他硬扛,一面组织农民保护自己,一面拖着饥饿的胃继续奔波。有没有后悔?估计当时顾不上想这些。

起义总有失败的时候。整个队伍几百号人,风一吹就散架。那天夜里山路泥泞,阎红彦带头钻进林子,身后有人脚上打滑摔了一身泥。他不敢停,拽着人往前奔。活下来之后才明白,有命比啥都值钱。安定县成了他的新落脚点。堡垒村的女人抱着娃冲着他叹气,说你们这些红军倒底能不能活下去。阎红彦一言不发,第二天就带人打了几场小胜仗。老百姓逐渐信了他,说这汉子有种。其实背地里他常翻旧账,那些没吃饱的夜,没人知道他咬了多少回牙。

1935年,他登上前往莫斯科的火车,车厢里冷嗖嗖的。其实阎红彦并没想太多,见世面?学习军事?没错,全都是真的,但他最震撼的是那群闻所未闻的面孔,大家都操着别扭的口音,一个劲聊穷人怎么脱困。他忽然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有次会议,他站起来有些结巴地说,“共产党是为穷人谋福祉的。”全场都鼓起掌来。他愣住,好半天再没说话。身上那点信念像发了芽。那几年,莫斯科街头不总下雪,但外国的天也没想象中宽广。

回国路上闹出了点虚虚实实的风波,多少人盯着他看,都想看中国来的革命者带回什么新点子。回到祖国,他开始拼命组建黄河游击师。不会造船如何制船?全靠两只手,几块破木。他和工人们一起爬在黄河滩边,风大就塞死棉絮,船底裂了全靠搓麻绳补缝。记得有一次,刚下水就翻了,身边几个伙计被水呛得直咳嗽,他在岸边拎着裤腿笑,说船烂归烂,咱心不烂!这是有点调侃还是有点跃跃欲试?再难也要上,总不能坐等敌人过来吧。

等后来调离部队,阎红彦担起了省委书记的担子。他初到四川,啥都不熟,开会恨不得抄小本记人名。可老百姓却觉得他靠谱,这事有点玄乎。按理说,一介军人拦着工厂大门,怎么就成了群众爱戴的书记?但偏偏有人记得,他总是下地干活,晚上睡通铺,有人来找麻烦,他赶得比谁都快。有阵子他胃病犯了,在医院还操心着修公路,病床旁边放着好几摞文件。纯是他多事?似乎有点道理,也许真是心里放不下。

其实,阎红彦身上一直有股子犟劲。你说他更注重基层民众的疾苦,其实他偶尔也会摆架子,动不动就让下属写检查。有人背地里说他刚愎自用,脾气大。但恰恰是这样的人,事做得真实。四川那些年,他烧过饭,种过田,摔过跟头,也丢过脸面。按说书记该有点威严,他却常常笑眯眯地拉着孩子们讲过去的苦日子,让人分不清他到底是软是硬。

近些年,互联网能检索到阎红彦的资料,陕西的青年也常常讨论他。有人称他是革命英雄,也有人说他因为太正直反而失去了灵活处世的空间。2023年有关老区扶贫的新闻中,又有人提到他在抗日战争后期为百姓组织粮食运输队的往事,真实资料显示,仅1943年,运粮队就安全保送了三十余万斤粮食,有新华社和地方志资料为证。这不是小事,至今还有人津津乐道。

阎红彦晚年过得也算不易。他常回首那些艰苦岁月,却不会主动在口头上表现。朋友聚会时,他总是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革命时期能活下来,都是命。可等到夜深人静,他偶尔翻起旧物,才会露出复杂的表情,一半怀念,一半释然。说他没遗憾吧,谁信呢?可说他后悔走上这条路,好像也不是他的性格。

有时候,历史人物被剪贴成标准答案,大道理听多了只剩空洞。阎红彦到底算不算伟人,没多少人愿意仔细论证。留给时代的不过是他这一生滚烫的脚印,陪伴过无数平凡老百姓的冷清岁月。人们愿意信,阎红彦代表着一种始终没被磨灭的信念,一种碎石缝里生长的倔强。

时代在不断变化,许多曾经的英雄故事零零星星,难以拼凑出完整画面。但就像黄河滩上多年前那个瘦弱却目光坚毅的少年一样。至今仍旧有人不厌其烦地讲他闯过的苦日子,把微弱的火光留在记忆深处,说不清是怀念还是单纯想要抓住点什么。

他的故事未必完整,有谬误在所难免,也许我们早已分辨不清哪些才算作真相。但至少不该丢掉这种坦率。哪怕只是几个人闲聊时说出的名字,几十年后依然让人觉得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