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傅作义为什么不授上将?毛主席:给他上将是委屈他了

发布时间:2025-08-11 11:08  浏览量:2

1949年1月22日,当傅作义正式宣布《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公告时,他也从解放军的敌人,转变为了共产党的朋友。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城,作为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与历史底蕴很显然,也很适合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傅作义与解放军签订和平解放北京的协议,使得这座古城免遭炮火的洗礼,傅作义当然是为人民立了大功。

无论怎么说,傅作义都算得上是一位“败军之将”,其实在辽沈战役结束后,在他的嫡系部队35军被解放军歼灭后,傅作义就完全失去了与解放军对战的信心,他不想做千古罪人,所以,与我党我军谈判,成为了一个他不得不选的唯一道路。

平津战役的结束,傅作义在此之前的考虑,是不再当官了,实在是太累,还不如回老家做个农民,我党中央,毛主席当然不想让傅作义这位“有功之臣”这么卸下“担子”,知道他爱好水利工作后,就直接让他担任了新中国的首任水利部部长。

对此,傅作义是感恩戴德的,不仅如此,党组织还允许傅作义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在我党交往的国民党将军,或者说是“败军之将”中,傅作义是唯一一位被我党如此优待的了。

只是让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是,傅作义抗日有功,再加上他的和平起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来说,在1955年我军授衔时,无论如何,都该给他授予军衔,而且不能低,上将刚刚好。

从我党走出来的开国上将,那可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均已为革命征战了至少20年的时间,才获得了如此的荣誉,将上将军衔授予傅作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是合理的,也不会有什么人不服气,毕竟和平解放北京,这可是件天大的功劳。

不过到最后,傅作义却并没有被授予任何军衔,毛主席说:“授予他上将军衔是委屈了他。”

事实上,毛主席说的还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平津战役后,绥远问题还没解决,此时国民党在绥远的负责人是董其武。

董其武是傅作义的老部下,两人相交莫逆,他当时在绥远地区统帅了8万余人,如果他一意孤行,不与解放军谈判,不接受和平解放绥远的条件,执意要和解放军打,那么,最终的胜利者肯定是解放军,但在此之间,解放军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古语有云:“上兵伐谋,”所以,当北京刚和平解放,党组织就决定派傅作义前往绥远,游说董其武,让他放下武器,不要继续与人民作对。

我军想要让董其武放下武器,蒋介石那边也是死死的拉拢他,不仅让他做了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而且还对他画下了大饼。

但董其武是置之不理,他不傻,他知道如今中国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是指日可待,所以,当傅作义前来游说时,董其武当即同意,不过他的部下,也是部队的二号人物孙兰峰却是不敢苟同,他认为绥远起义后,解放军会做不到他们谈好的那样。

傅作义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最终说服了孙兰峰,至此,绥远也继北京和平解放,他的所属部队被整编为了2个军和1个骑兵师。

事实上,傅作义除了对绥远的和平解放推动很多外,他对湖南的和平起义也有一定的贡献。

1949年9月,在新政协的会议期间,陈毅得知傅作义还没有住处,就将自己在北京饭店的豪华包间让给他了,对于陈毅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傅作义就是个败军之将,有什么资格享受这种待遇呢?

陈毅听后,公开对傅作义进行了称赞,他说傅作义经过半个小时的演讲,就让湖南起义了两个军,他的这个做法,实际上是挽救了很多的解放军战士们的生命,是啊,打仗无论怎么说,终归是要死人的,如何能够和平解决问题,那又有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傅作义的贡献,陈毅是清楚,所以在后来,他还以上海市委的名义,送给了傅作义两辆小汽车,傅作义的心里当然是暖暖的,他也更加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起义,并没有错,是顺应了时代潮流,是人民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他兢兢业业的工作,赢得了毛主席与周恩来的称赞,1955年授衔,傅作义虽然没有参加授衔,但是他的历史功绩和对人民的贡献,是清清楚楚写在史书上的,军衔对他来说,有也好,没有也罢,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的敬仰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