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富有 12 得出我军在陕北打仗 “坚持一年没有问题”的正确结论

发布时间:2025-08-12 07:08  浏览量:2

4月底,司令部迁至王家湾。

王家湾位于安塞、靖边、子长三县的交界处,是个仅有20 户人家四面环山的小村子,进进出出只有南北一条狭窄的山谷小 路,通向坡底一条季节性小河,沿河道延展出一条通往外村的大 道。

由于村子坐落在石寨出沟里的西坡上,村周围自然形成许多 沟沟岔岔,湾湾道道,地形十分险要,且易守难攻。警戒部署有 一定的难度,我们根据地形选定制高点,然后挖筑警戒防御工 事,昼夜放哨监视、严防敌人偷袭。同时增加流动哨、便衣哨, 警卫战士换穿老百姓的衣服,白天扮成上山砍柴,或到地里除草 及打扫院子的农民,随时警惕可能出现的敌人探子,确保首长驻 地的安全。

由于村子小,住房少,不论司令部机关,还是党中央领导, 住得都很拥挤。在这里,我们度过了离开延安后住房最困难的 57天。

当时住房条件差,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共住一户农民腾出的两孔半窑洞。窑洞坐北朝南由东向西一字排开,毛主席和江青住最西边的一间,土炕上摆放张小桌,办公休息全有了;

任弼时、陆定一同志住中间,实则只算是半间,窑洞临窗有个土炕睡觉,后半截堆放农户的粮食楼犁等杂物;

周副主席住最东边的一间,同时兼作战参谋指挥部,在这孔小小的窑洞里既要为中 央起草电文,还要与参谋人员制订作战方案,但是连张桌子都没有。窑洞多年失修,墙壁烟熏火燎,又黑又破,墙皮上挂张地图 都会掉渣。

拥挤、简陋,破烂不堪的窑洞里,党中央毛主席,领 导陕北乃至全国的解放战争,开始扭转陕北的战局。

继青化砭战役之后,毛主席在王家湾直接指挥西北野战军, 于4月14日,在瓦窑堡南部的羊马河一带又打了个大胜仗,全 歼胡宗南部135旅4700余人,活捉代旅长麦宗禹。

此后,胡宗 南部锐气大挫,更加谨慎小心地寻机作战,他们让出东部绥德、 米脂,从西、南、北三面拉网式搜索前进,步步逼近我司令部, 企图赶我们东渡黄河,给党中央立足陕北造成新的困难,也给彭 大将军在运动中伺机歼敌增加难度。

毛主席于4月15日给西北 野战军发出《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的电报。再次强调:敌 人妄图把我们赶到黄河以东,我们就是不去,坚决留在此战区同 敌人周旋。

具体指出:

“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 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灭之。”

“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的必经之路”,“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之”。

此时西北野战军在甘泉、洛川、耀县一带袭扰敌人,5月4 日,又取得蟠龙战役胜利,敌精锐部队167旅旅部和499团全部 被我西北野战军歼灭,共歼敌6700余人,活捉旅长李昆岗,并 缴获大批物资,这一仗无论对敌对我,意义都十分巨大。

西北野战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中,连续进行三次大的歼灭 战,共歼灭胡宗南精锐部队1.4万余人,胡宗南部受到重创,西 北战局趋于稳定,我军开始赢得西北战场上的主动权,及战胜蒋胡阎军取得胜利的充分信心。

新华社就此胜利,发表《全力准备 反攻》、《战局的转折点》、《评蟠龙大捷》、《志大才疏、阴险虚伪 的胡宗南》等一系列论文。

据载,为实现战略性转变,毛主席不 仅写了大量论文,为党中央起草的电报就多达114件,均在王家 湾两间半窑洞及窑前凉棚下完成。

这一时期,毛主席撰写的具有 重大历史影响的论文,解放后汇集《毛选》,载入中国革命胜利 的史册。

那时,我们不清楚毛主席日夜忙什么,但十分爱戴、敬佩毛主席,从毛主席日常给我们讲的通俗易懂的道理中,逐渐悟 出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法宝,以此教育、鼓舞我们的战士。

在王家湾,毛主席及中央领导窑洞前的院子没有院墙,更谈 不上有院门,是完全开放型的。为使首长们在院子里有活动的地 方,我们用树枝搭个凉棚,中央许多重要会议就在棚下召开,我 们执行警卫任务进进出出,领导同志开会、谈话议论什么,争论 什么,我们几乎听得清清楚楚,但是从来没有传达的义务。这时 期,最关心最爱听的是首长们分析敌我双方的军事形势、实力对 比及前方打仗的盛况。

一天,得到通知,胡乔木等同志要来王家湾,毛主席这天非 常高兴,提出要亲自去接胡乔木等同志一行,领导命令我做好沿 途的警卫工作。

当时对胡乔木同志并不了解,只听说中央派他在 陕西关中一带搞土地改革工作,由于国民党进犯陕甘边区,土改 工作难以进行,经请示中央,土改工作队自动撤销,工作队员们 历经千难万苦,绕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后,才来到党中央所在地 王家湾。

那时通讯联络条件很差,虽然知道胡乔木等同志要来,但确 切的时间不清楚,这天毛主席早早走出窑洞,频频向村外张望, 然后迈开大步毅然向王家湾村外走去。

陕北四五月的天气,空旷 无遮盖的黄土高原骄阳似火,毛主席出村口又走了二里多路,才 望见迎面坡上走来一队人。

远远望去,胡乔木等同志每人背个背包,正马不停蹄地向这 边赶来,队伍中每个人穿的衣服都很单薄,但不停地用毛巾擦拭 脸,想必已是满头大汗。

他们渐渐走近,个个精神饱满、朝气蓬 勃、雄赳赳气昂昂向我们奔来,人群中忽然有人发现毛主席亲自 来接他们,兴奋地同时挥动白毛巾,欢呼着大步向毛主席跑来, 胡乔木同志跑在最前边,他背后背个大背包,毛主席见状大步迎 上去,兴奋地与他紧紧握手,问寒问暖、问长问短,并伸手去接 他背上的背包。胡乔木同志紧紧拽住,不肯撒手,坚持要自己 背。

“你背的时间长了,换我背一会儿,路不长, 一会儿就到, 咱们换一换背!”毛主席慈祥地望着胡乔木同志亲切地说,执意 要为胡乔木同志背。

胡乔木同志争执不下,不好再推辞,只好将背包递给毛主 席,毛主席一手拿背包,另一手亲切挽起胡乔木同志的手,俩人 宛如久别重逢的朋友,边走边亲密地交谈,谈路上遇到的点滴事 情、敌人的情况、土改工作情况、近期见到各位同志的情况等 等,不知不觉中已缓缓走进王家湾村。

5. 与毛主席去串门

在王家湾的那段日子,彭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 针,亲自指挥西北野战军奋勇杀敌,越战越猛,三战三捷,战场 上捷报频传。撤离延安才数月,西北战场的形势就发生重大转 折。胡宗南部失去刚占领延安时的骄横和不可一世的霸气。蒋军 官兵不适应西北作战方式,被动应战,吃尽苦头,早已疲惫不 堪,士气低落。

我军在党中央、毛主席亲自指挥领导下,各路大军越战越勇,战果辉煌。毛主席坐镇陕北,密切关注全国各大战区的形 势,通过电文将中央各项指示迅速签发各战区。首长们不分昼 夜,工作异常繁忙,仅发出的指示电报就仅次于三大战役期间的 西柏坡,可见当时中央工作量之大。

此期间我军大部队配合作 战,华北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以及东北解放区战况卓著,歼敌 捷报纷至沓来,事实再次印证,党中央、毛主席制定的战略方针 正确英明。

但是能否迅速打败蒋介石、胡宗南部的疯狂进犯、顽固抵 抗,赢得解放战争最后的胜利,是这时期党中央、毛主席经常深 思熟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取得西北战场决定性胜利有三要素:人心向背;武器弹药装 备;各种物资供应,决定因素是党中央正确的领导。

党中央、毛 主席坚持留在陕北,同陕北人民生死与共一起战斗,同时妥善处 理了各种矛盾,深得陕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人民倾囊相助, 一 心一意支援前线。

武器弹药装备我们远远不如蒋军,但可以利用 军心民心,在战场上比高低,去争夺。物资供应,蒋军比我们好 不了多少,他们战线拉得长,物资供应也极不便利。相比我们物 资供应困难更大,我军没有一个完备的后勤供应基地,原有的供 给办法因连续的战争给打乱了,加之陕北是个极贫穷的地方,有 些偏僻山区老百姓没吃喝、饿肚子的情况屡见不鲜。

当时敌我双 方大部队作战,打仗要吃粮、吃菜、烧柴,我们坚信陕北的人民 群众会永远站在我们一边支持我们。

但是陕北的人民群众到底有 多大承受能力?西北战争究竟能坚持多久?我们心中尚没有底。

派去筹集粮食的同志一批批为难地回来,深感筹集一点儿小米都 很困难,何谈骡马的草料,筹不到粮草,部队怎么行军打仗?又 怎么能保卫好党中央、毛主席?

边区政府筹集粮食草料的同志, 回来后向司令部首长汇报:

为防止粮食落入进犯敌人之手,地方党组织将农民收获的粮食,尚没收购入库,全分散贮藏在农民群众家里,群众躲避战乱 疏散进山,给筹集粮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毛主席了解情况后,指示警备团官兵,除完成警卫任务外, 抽调部分人员协助当地农民群众,完成夏播秋收,粮食颗粒归仓 等任务。

部队利用战时的间歇, 一边助民劳动, 一边加强地方民 兵训练工作。在麦收季节,抽调一个连队,帮助农民群众迅速抢 收麦子,坚决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展开夺粮斗争。

蟠龙一战我军取得辉煌胜利,缴获大量粮食、物资等,彭总 知道党中央和警卫部队缺粮少草,十分关心中央领导和毛主席的 健康,坚持要送面粉、白糖、物资装备、骡马等,以解燃眉之 急。

毛主席、周副主席、弼时同志共同研究之后, 一致表示这些 战利品中央一样不能收,毛主席特意复电彭总:

西北野战军这一仗打得好,打得精彩,打得辛苦了!

缴获的物资装备,是你们再战的粮草,弹药的补充。你们要迅速将战利 品发放官兵,让他们吃好穿好休整好,以利再战。我们的生活不 困难,比起前方战士们好得多,不要送什么东西来,代我们谢谢 西北野战军,谢谢彭总,谢谢干部、战士们。

与此同时,周副主席亲自奔赴安塞县真武洞,在祝捷大会上讲:

“这仗打得好,党中央、毛主席向你们祝贺!借此向你们宣 布一个消息,党中央、毛主席从来没离开过陕北, 一直和陕北广 大军民一起并肩战斗!”

消息从新华社发出,极大鼓舞了陕北军 民革命的斗志及与蒋胡阎匪战斗到底的决心。

在王家湾,为使司令部和警卫部队共同渡过缺吃少穿的难 关,党中央毛主席绞尽脑汁想了不少办法。毛主席有空就深入老 乡家调查研究。毛主席到老乡家串门非同一般,几乎挨家挨户地 串,相当认真。

“你们家有几口人?打多少粮食?现在存有多少?腌几缸 菜?”

凡此等等,毛主席每到一户农家,除耐心询问外,还掀开锅盖看,揭开粮垛、缸盖细细查看、计算。

主席与老百姓对话, 说一 口湖南话,讲得再慢,老百姓也很难听懂。陕北老乡的口 音,尽管毛主席极其认真地听,有时也听不大明白。每当这时, 毛主席总让我陪同前往充当翻译,好与老乡们的交谈更加融洽热 烈。

一次,毛主席到一位老大娘家,正巧大娘用高粱穗绑成的刷 子一下一下把酸菜缸上漂浮的白沫子撇去,毛主席看到,饶有兴 趣地问老人家:

“为什么要撇去表面的白沫子?酸菜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 会那么好吃呀?腌制好的酸菜能存放多长时间?”等一连串问题。

陕北大娘很健谈,从怎么拔菜、洗净、切碎、用开水烫熟、 捞出滤干装缸等一系列工序, 一项项,从头叙述。

大娘讲得头头 是道,津津有味,毛主席听得非常专注用心,听完后高兴地说: “噢,原来做酸菜还有那么多道工序啊,看来酸菜好吃,下饭, 做起来不那么容易!今天才知道酸菜是怎么腌制的了。”

毛主席进入陕北老百姓家中调查研究,了解到许多情况,分 析推算出陕北农民家中存放的粮食、蔬菜有多少?可能支援我们 部队多少?部队能坚持吃多长时间?

最后得出我军在陕北打仗 “坚持一年没有问题”的正确结论。

在陕北战场,遭遇敌人重重包围、封锁,物资奇缺,极端困 难的时期。毛主席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对陕北农民自制的酸菜给 予很高的评价。

的确战士们以酸菜拌饭吃饱肚子,终于坚持在陕 北与敌人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每当回忆起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 度过缺粮少菜最艰苦的时期,就想起毛主席平易近人深入农户家 搞调查研究的一幕幕情景。

5月14日,新华社播发周副主席出席真武洞祝捷大会的盛 况,陕北军民得到党中央毛主席从没有离开过陕北, 一直和他们 并肩战斗的消息后,备受鼓舞,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担心毛主席的 安全,纷纷表决心宣誓坚持与胡宗南部战斗到底!

当时国共两党在军事力量对比上,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胡宗南部的兵力,仍高于我西北野战军许多倍,他们倚仗美帝国 主义的支持,武器弹药充足,还垄断制空权。

我人民解放军依靠 小米加步枪,徒步行军跋涉与敌人周旋。惟一的优势:我们有党 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有陕北人民的全力支持,军民齐心合 力英勇抗击,定能取得西北战场最后的胜利。

西北野战军,蟠龙一战取胜后,党中央、毛主席英明断言, 胡宗南部决不会善罢甘休,还会卷土重来。

果然不出所料,6月 初,胡宗南派29军军长刘戡带领4个旅,外加整编1军军长董 钊的半个旅,共计4个半旅,沿延河北进,突然向司令部所在地 王家湾方向偷袭而来。

此时,彭总遵照中央的指令,率领西北野战军主力避敌锋 芒,挺进陇东的华池、环县、庆阳、合水一带,集中数倍的兵 力,继续歼敌之有生力量和小股部队,连战连捷。

敌刘戡部率4 个半旅,追西北野战军主力至真武洞扑空后,恼羞成怒,遂派数 架飞机从空中侦察我军主力的去向,配合地面无线电及探子,搜 索、侦察我军主力所在方位。

据飞机侦察测控报告,王家湾一带 我军电台频繁发报,估计有我军主力或指挥部队。

我方电台及侦察,也得到可靠消息,刘越部已兵分两路, 一 路刘戡亲率,由南向北直扑过来,另一路从西北方向绕道而来,对我司令部驻地王家湾一带,形成迂回包抄之势。

敌人来势凶 猛,但尚不清楚我军王家湾一带确切的军事实力,在屡战屡败的 情况下,进退不得,怕再遭埋伏被歼灭,因此边行军边打探,步 步为营,处处设防,小心谨慎,胆战心惊,摸索着沿延河一带北 上,行动十分迟缓。

但是刘戡部实实在在步步逼近中央机关所在 地,我军必须提高警惕,不能有丝毫松懈。

此次敌人行动的意图、确切兵力、会不会派小股部队偷袭, 种种情况我们全然不知,最让人担心的是,司令部附近方圆百里 内,暂时没有一个正规部队,距离最近的也相隔七八百里路程, 鞭长莫及。周围零星地方武装游击队,与强大正规的国民党部队 作战,怕是小巫见大巫,靠硬拼只能造成惨痛损失。

是进是退, 究竟如何决策?造成我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期间, 一次较危 险、较难缠的问题。

情况万分危急,司令部集合所有人员,做好紧急撤离的准 备。但是敌人究竟有多少?掌握我们多少情况?司令部往哪个方 向转移最安全?一连串、 一系列的问题干扰首长们作出最后的决 定。为摸清敌情,接二连三派数批侦察员,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 侦察。

一批一批侦察员策马回驻地, 一位又一位同志向毛主席、周 副主席、弼时同志汇报侦察结果,侦察汇报的情况均不理想。

位经过长征的老侦察员侦察回来,我带到毛主席住处,希望提供 详细的侦察情报。

这位同志在中央领导身边做警卫工作多年,与 毛主席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异常紧张,我一路走一路劝, 让他放松些,但他仍很紧张,到毛主席处我简单介绍后,毛主席 与他一问一答谈起来:

“你自己去侦察的吗?”毛主席掩饰着焦急的心情问。

“ 是 的 。 ”

“看到敌人了没有?”

“看见了。”

“有多少?”

“没看清,天太黑,只看到敌人在山上点了许多火堆……还 听见有吵吵嚷嚷的声音。”侦察员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紧张得 声音都有些颤抖。

“吵嚷什么?”

“听不清。”

“哪个部队的?”

“没有问。”侦察员难堪地回答,顺手抹一把流到脖颈上的汗 水 。

“你说的那些情况,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毛主席见他这么 紧张,又那么窘迫,缓和一下口气,换一种方式问。

“我在山的这一面,敌人在山的那一边。”侦察员用手比划 说,这时连东南西北都搞不清了,神情更加紧张。

显然毛主席对 他的侦察很不满意,不打算再问下去,于是说:

“侦察敌情,应当往前靠,再往前靠,必要时还可以打上两 枪,也可以了解敌人的火力情况啊!”毛主席紧皱眉头不愿意再 说下去 。

送走侦察员,偏巧骑兵连苟排长带领三名骑兵侦察员回来, 我迎上去要他们向毛主席汇报侦察情况。

他焦虑不安地说:“我们丢了一枝枪!”

“丢枪的问题在主席那儿先不要说!向团部首长汇报就行, 到主席那儿只汇报侦察的敌情就行!”

因为此时此刻毛主席最想 了解的是敌情,我着急地命令道。

“我不会撒谎!”苟排长不同意我的意见,强调说。

“都什么时候了!”我一步不放松训斥道。

原来苟排长带了两个骑兵, 一行三人外出侦察,由于路不 熟,又无处打听,信步策马往前赶,想边走边探路,忽然发现不远处山上有部队构筑工事,远远望见他们穿的黄布军服与自己的 一样,就误以为是我教导旅在布防,于是策马大摇大摆继续往前 走,一路既无人盘问,也无人阻挡,径直走进一个人烟稠密的村 镇,

猛然间发现情况不对:大事不好,闯了大祸,误入敌营,想 调头往回跑,为时已晚,摆在面前只有一条山路,不好调头,惟 一的办法是硬着头皮往前走,瞅准一条路再说。

但骑着高头大马 目标大,蒙在鼓里的敌人还不时和他们打招呼,霎时间敌人也发 觉不对头,猛追过来,此时他们向瞅准的路策马狂奔,待敌人完 全醒悟牵马再追时,他们已跑得无影无踪,见敌人被抛开,才绕 道返回司令部。

“噢,你们进了敌营?那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敌人?”毛主席 听到这儿饶有兴趣地问。

“我们越往前走越发现情况不对,他们抢老乡的东西,捉鸡, 宰耕牛、吃肉,这哪像我们的部队呢?就勒马往前冲,敌人朝我 们开枪,只见他们人很多,都是步兵,什么番号没有搞清,任务 没完成好!枪也丢了!”苟排长面有愧色,丢枪的事仍汇报了。

“好吗,你们没有叫敌人捉住,就好。”原本侦察情况没有搞 清,不算完成任务,又丢了枪,本该批评。但在紧急情况下,毛 主席也许没在意,还鼓励他们。

“听讲话,你是四川人啦?”毛主席又问道。

“是的。”苟排长拘谨地回答完随后立正敬礼告辞走了。

敌情越发紧急,情况仍不明了。要想做出正确行军路线的决 策,首长们经常将了解到的情况,通过深思熟虑,周密分析研究 讨论,甚至展开激烈的争论,直至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西北战场 上,为赢得解放战争全局的胜利,党中央、毛主席牵制数倍于己 之强敌,走了一条既相当危险又艰难的行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