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最恨的人:22岁卧底用命下套,潜伏当高官 吴国从此不得安宁?

发布时间:2025-08-13 15:43  浏览量:5

提到三国的间谍战,很多人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的反间计——比如蒋干盗书、周瑜骗曹操杀蔡瑁张允。

但这些大多是罗贯中编的,真要论史料里实打实的“无间道”,还得看魏国一个叫尹帆的年轻人。

他孤身入吴,潜伏多年,不仅帮魏国躲过一场大祸,死后还间接改变了吴国的走向,堪称三国版“于则成”。

故事得从公元229年说起。

这年四月,吴国宣称看到黄龙盘旋,孙权借着这个“吉兆”登基称帝。

他还特意派使者告诉蜀国,诸葛亮力排众议,承认了孙权的地位,两国重新结盟,约定“同讨魏贼”,甚至提前把魏国的土地给分了。

消息传到魏国,魏明帝曹睿坐不住了。他一边对蜀汉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一边派了个人去吴国——这人就是尹帆。

当然,“尹帆”大概率不是真名,更像是个代号,从名字看,或许还有点嘲弄吴国的意思。

尹帆当时22岁,是青州人(大概在现在的山东半岛、河北南部一带),史料说他“有口才”。

巧的是,曹睿登基前的封地就在山东,说不定两人早就认识,曹睿才放心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尹帆的任务很明确:假装背叛魏国投降吴国,想办法当上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然后利用这个职位陷害吴国大臣、拉拢自己人,把吴国搅乱。

这可不是简单的诈降,是要在敌国爬到高位,难度堪比狼人杀里的“狼人”假装好人抢警长,全靠口才和演技。

为了“上警发言”,尹帆给孙权写了封信。信里说:“纣王无道,微子就离开他;刘邦英明,陈平就来投奔。

您孙权是想学纣王,还是想做刘邦呢?”他接着诉苦:“我抛弃曹魏来投奔您,可吴国的官员总怀疑我,我想给您出主意都没机会,难道要我一辈子碌碌无为吗?我不求马上重用,就想跟您见一面,展示下我的本事。”

孙权看了信,还真召见了他。见面时,孙权问了他不少治国和天下局势的问题,尹帆答得头头是道,尤其是聊到刑狱方面,更是见解深刻——看来他为了这个任务,早就做足了功课。

孙权被打动了,就问大臣该给尹帆什么官。大臣胡综却觉得不对劲,说:“这尹帆说话夸张得像东方朔,诡辩得像祢衡,可本事却比不上这俩人,给个小官就行。”

就因为胡综的阻拦,尹帆没当成廷尉,但凭着出色的表现,还是进了吴国的司法系统,当了廷尉监——这是廷尉的属官,负责协助处理皇帝交办的案子。

虽说不是一把手,但也算打入了核心部门,相当于狼人杀里拿到了“警徽”,接下来的路,还得慢慢走。

没当上廷尉,尹帆也没气馁,他换了个思路:把顶头上司廷尉发展成自己人。

当时的吴国廷尉叫郝普,原本是蜀国将领,孙权偷袭荆州时被迫投降吴国

或许是同为“降臣”,又都在异乡,两人很快成了好友,郝普甚至成了尹帆的“小迷弟”,经常说尹帆有“王佐之才”,当个廷尉监太屈才了。

除了郝普,尹帆还结交了不少吴国权贵。

比如潘璋(官二代,父亲是从蜀国投降过来的潘浚,当年跟关羽不和)、朱据(出身江东豪族吴郡朱氏,还是孙权的女婿)、全琮(出身吴郡全氏,在江东有一定影响力)。

从这些人脉能看出尹帆的心思:一边拉拢蜀国降将,一边结交江东士族。拉拢降将还好理解,为啥要重点盯江东士族?这得从吴国的内部势力说起。

孙吴集团里,主要有三股势力:孙权代表的皇室宗亲、周瑜代表的“外来户”淮泗集团(大多是从北方来的人)、陆逊代表的“本地人”江东豪族。

周瑜、鲁肃这些淮泗集团的人去世后,集团有点后继无人,而陆逊手握兵权,江东豪族的势力越来越大,吴国朝堂慢慢被江东人主导。

孙权对此很头疼,为了遏制江东豪族,他动不动就搞大案子,罗织罪名打压他们,之前的“暨艳案”就是例子。

也正因如此,孙权才愿意用蜀国降将、魏国降将这些“外人”掌管刑狱——这些人在吴国没什么盘根错节的关系,下手狠,适合当“刀”。

尹帆看透了这点。他钻进刑狱系统,就是想拉拢那些被孙权打压的江东大族。

在他心里,或许有个更大的计划:把江东大族和魏国、蜀国的降将串起来,从内部撕裂吴国朝堂。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突发事件打乱了尹帆的节奏。

公元231年,孙权派中郎将孙布假装投降魏国,目标是引诱魏国重臣王凌(王允的侄子,当时已经是车骑将军、司空,曾粉碎过吴国的进攻)率军来接应。

孙权设好了伏击圈,就等王凌钻进来,一旦成功,吴军就能打开北上的缺口。

王凌还真信了,一步步朝着伏击圈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凌突然下令撤军,像是察觉到了不对劲。孙权埋伏的大军等了半天没人来,只能无功而返,气得够呛——肯定有人给王凌报信了。

送信的,大概率就是尹帆。

为啥是他?尹帆是青州人,14岁那年,王凌正好在青州当刺史。王凌在青州主政时,重建了战后秩序,很受百姓爱戴,尹帆说不定那时候就认识他,甚至受过他的恩惠。

听说吴国要对王凌下手,尹帆陷入了两难:送信,自己的潜伏成果就全完了;不送,王凌和大批魏军将士就得死在吴军刀下。

最后,尹帆做了个决定:信要送,潜伏的成果也不能白废。他一边派人给王凌送了信号,一边利用这几年攒下的人脉,直接发动了叛乱。

当然,这么仓促的叛乱肯定成不了事,尹帆很快被捕。孙权对他严刑拷打,问:“你在朝中还有哪些同党?”

尹帆不说。孙权又劝:“你揭发他们,我就饶了你,何必让自己受这份罪?”

尹帆心里清楚,指认一两个大臣没什么用。他要的,是在孙权心里种下一颗猜疑的种子。

他说:“大丈夫图谋大事,怎么会没有同伴?但是谁,我偏不告诉你。”之后,他就再也没说过一个字,直到死。

尹帆死了,可他留下的影响才刚开始。孙权逼死了尹帆的上司郝普;好友朱据被禁足,几年后也被处死。

更重要的是,尹帆案后,孙权心里的猜疑越来越重,开始搭建吴国的“特务体系”,最出名的就是吕壹——这人号称孙吴的“秘密警察”,利用职权大肆制造冤案,不少重臣遭殃。

整个吴国朝堂都笼罩在恐怖气氛里,国力被大大削弱。没人知道,这一切是不是尹帆当年埋下的那颗种子,在慢慢发芽结果。

这场三国“狼人杀”里,尹帆这个“狼人”没能笑到最后,但他用自己的死,完成了对吴国最狠的一击。

比起《三国演义》里那些虚构的计谋,这个真实的间谍故事,或许更能让人感受到三国乱世里,权谋与人心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