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烈牺牲殉国于运城的著名抗日英烈事略

发布时间:2025-08-15 13:26  浏览量:1

亮剑光寒倭寇胆 捐躯血沃条山松

——壮烈牺牲殉国于运城的著名抗日英烈事略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先后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分两批公布了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9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在运城抗战中牺牲的英烈14位

这些著名抗日英烈,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他们与无数无名英烈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热血保家卫国;在血火战线与敌周旋,守护山河寸土;在后方支援中鞠躬尽瘁,筑牢抗战根基……每一段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不屈的民族气节。如今,我们铭记这些血洒中条山的勇将,便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和告慰。运城日报特系统梳篦整理14位壮烈牺牲于运城的著名抗日英烈事迹,依照公布批次、牺牲年份等排序刊出,通过还原他们的战斗身影、悲壮故事,让这些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精神坐标,跨越时空直抵人心,激励每一个人传承先烈遗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革命先烈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将永远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火炬,感召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奋勇担当。

寸性奇:守护中条的“定海神针”

寸性奇,字念洁,1895年生于云南腾冲。他少年立志,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次年便加入同盟会追随革命洪流。辛亥革命、护国讨袁、东征北伐血与火的征途锻造了他,1923年后,任孙中山建立的大元帅大本营少将录事参军、中央直辖宪兵司令等职。1926年,他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参谋处长,1927年任第三十四旅副旅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寸性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四旅旅长,率部参加太原会战。1938年,因战功显著,升任第三军十二师师长,并奉令调守中条山,担任西面阵地防守任务。此后四年间,第三军十二师如磐石般扼守中条山防线要冲,寸将军“屡战屡胜,威震中条”之名令敌胆寒。1941年5月7日,日军集结十余万重兵,动用百余架飞机、数百门重炮,发动了对中条山的猛攻。东线、北线、西北线友军相继溃退,唯西线寸性奇部如定海神针,死死顶住日军的狂攻。

战至10日正午,寸性奇右腿被炸伤,但他坚持指挥战斗。在率军冲锋中,他胸部与左肩中弹,腰部负伤,已不能行走。营长李振邦见他伤势很重,请求带兵守护。寸性奇挥手要李振邦等迅速突围,说:“毋以我累。”

13日晨,中条山的炮火撕裂了黎明,寸性奇以重伤之躯,指挥余部冲出胡家峪。后至毛家湾阵地上,又遭日军重重拦截,炮火猛烈,夺路不得。寸性奇左腿被炮弹炸断,血染焦土。深知最后的时刻来临,他拒绝拖累部下,从容自戕,壮烈殉国,将四十六载的生命,献给了中条山的抗日烽火。1942年,寸性奇被当时的国民政府追晋为陆军中将。

早在战云密布的5月初,他已写下给妻子罗树勤的绝笔信:“受命驻防以来,早已将中条山视为殉国之处,自无所惧者。余战死于此,正是军人所应承职责,一生戎马征战,能为国战死,即为余之幸事,可无憾此生矣。”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寸性奇为革命烈士。2014年,寸性奇入选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立业:拼死断后 血刃杀敌

王立业,运城安邑人,早年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第四期,系统接受军事教育,自此投身晋军,开始了其戎马生涯。学兵团被阎锡山改组为北方军官学校,王立业入校,为第一期步兵科学生。

1928年9月,军校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留校担任助教,后升任步兵分队长。1935年6月,调任第一〇一师第一旅第一团上尉连长。1936年,调任第一旅上尉副官。5月,晋绥军军事整理委员会重组第一〇一师,原第一旅及第二旅一部改编为独立第七旅,王立业继续担任上尉副官。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王立业时任第十九军第七十师少将副师长,隶属于第二战区,奉命率部在晋绥地区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亲历了惨烈的太原会战,随后部队改编,升任营副,转战于山西、绥远两省,先后参加了反攻太原及绥南、晋北等大小战役,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中锤炼意志,积累经验。

1939年2月,王立业调回山西,凭借其军事素养和实战经验,历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中校参谋、第三十四军参谋处上校处长等职,在指挥中枢参与谋划作战。1940年12月,他重返一线部队,升任第七十师少将副师长,率部开赴晋南,在日寇重兵压境的险恶环境中坚持游击作战。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爆发,王立业所在的第七十师在北木耳河、贾家山等地顽强阻击日军的凶猛攻势。同年9月,部队转战至绛县时,陷入日军重围。激战中,师长石作衡壮烈殉国。值此危急存亡之际,王立业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接过指挥重任。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成功率领全师官兵浴血突围,转移至汾西地区,保存了这支抗日劲旅的有生力量,坚守住了抗日阵地。此后,王立业继续辅佐继任师长刘墉之、郑继周等人,在晋东南的崇山峻岭间坚持游击战争。1943年2月,为保障部队粮秣供给,王立业奉命亲率师直属部队一部及山西省保安第6团主力,开赴稷山东南的三交村,执行掩护主力征粮的艰巨任务。

2月18日,日军第三十七师团第二二六联队主力从新绛、稷山、万泉三路集结,对三交村发起凶猛的“四路围攻”。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强敌,为确保征粮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他毅然决定:由自己带领一部分官兵留守村内,拼死阻击日军,断后掩护!

日军凭借优势兵力火力突入村内,王立业将军率领残存的官兵,与敌展开了寸土必争的残酷巷战、白刃战。在短兵相接的肉搏中,将军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于稷山三交村的焦土之上,年仅37岁。

1944年4月22日,国民政府追晋王立业为陆军中将军衔,以彰其功勋与忠烈。2015年,王立业入选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竣:血沃中条山的抗日英烈

王竣,1902年出生于陕西蒲城,自幼勤奋好学。考入陕西省同州师范学校后,他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目睹国家衰败、百姓困苦,立志投身军旅,救国救民。1924年,他毅然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在军校期间,他刻苦学习、训练,成绩优异,深受校方和同学赞誉。

毕业后,王竣回到陕西部队服役。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王竣听闻消息,义愤填膺,立即请缨上阵杀敌,报效国家。同年11月,太原失守,日军沿同蒲路南下,企图渡黄河进犯陕西。王竣奉命率部开抵黄河西岸,警戒河防,并指挥属下第一团东渡黄河,支援山西永济的友军作战。在永济,王竣所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面对日军一个师团的重兵围攻,他指挥若定,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尽管敌众我寡,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大部分将士壮烈捐躯,但他们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以鲜血捍卫了祖国领土。此役让王竣威震四方,西安易俗社还编写了《血战永济》的秦腔戏,歌颂其英勇事迹。

1938年,因抗战有功,陕西警备第一旅被编为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师,王竣先后担任副师长、师长。1940年,他奉命率部渡过黄河,进入中条山区。这里是敌后游击根据地,日军多次“扫荡”均未得逞,视其为“盲肠”。王竣率部进入后,屡次出击,破坏日军运输补给线,炸毁仓库,歼灭小股日军,给敌人造成了巨大威胁,有力地巩固和发展了中条山根据地。

1941年春,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精心策划,秘密从东北抽调包括第五师团在内的几个主力师团,近10万兵力,对中条山形成包围之势。他们表面在风陵渡集结渡河器材佯攻,实则夜间秘密集结主力,将中条山封锁得水泄不通。尽管中国抗日军队有所准备,但因上级对敌情判断失误,作战部署受到影响。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爆发。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条山各隘口发动疯狂进攻。王竣率领新编二十七师扼守黄家庄、羊皮岭、门坎山、曹家川、马泉沟、台岩一带,这里依山背水,是死守之地。他得知日军即将进攻的消息后,迅速进入指挥位置,督促部队作好战斗准备。战斗打响后,日军的进攻异常猛烈,王竣亲临前线,鼓励官兵沉着应战、奋勇杀敌。在他的激励下,全体将士士气大振,冒着日军飞机轰炸和密集炮火,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经过两昼夜激战,成功守住了阵地。

但由于内线作战,部队人员和弹药无法及时补充,战斗力逐渐减弱。5月9日,日军得到补给后,再次猛扑二十七师阵地。因高层指挥不当,两翼友军配合不力,战局对中国军队愈发不利,阵地周围布满日军。危急时刻,有人劝王竣向上级请示,转移阵地、向后撤退。但他坚决拒绝,誓与阵地共存亡。于是,他带领全体官兵与日军展开残酷血战,子弹打光就白刃格斗,刺刀折了就用枪托打、石头砸。激战中,王竣挺身向敌军扫射,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在台岩阵地上,年仅39岁。这场战役,新编二十七师3名军事主官全部殉职,堪称悲壮。1987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王竣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邢清忠:血洒中条山的抗日勇将

邢清忠,1899年出生于河南嵩县,自幼目睹社会动荡,心怀报国之志。成年后,他投身军旅,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和勇猛的作战风格,从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优秀军官。1936年2月任第十五军六十四师一九一旅旅长。他治军严明,体恤部下,所带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在军中颇有声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铁蹄践踏中原,邢清忠随第十五军奔赴,奉命赴河北正太路沿线作战。1937年10月参加忻口战役,守备东西荣华村及灵山一带阵地,与日军展开争夺战。邢清忠亲率预备队,突破敌人阵地,歼灭敌军一个营。1939年10月,因战功升任第十五军六十五师师长,负责中条山地区董封一带守备任务。

1941年,第十五军奉命驻守中条山,这里是保卫黄河防线、屏障西北的战略要地,邢清忠部署防务、整训部队,为应对日军进攻作了充分准备。

1941年5月7日,日军调集重兵对中条山发起猛攻,中条山战役全面打响。日军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随后步兵集团冲锋,六十五师防守的阵地首当其冲。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邢清忠沉着冷静,协助师长制订作战方案,深入前线指挥部队抵抗。战斗中,阵地多次被日军突破,邢清忠又亲自带领预备队反击,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一次次将阵地夺回。激战至5月14日,六十五师伤亡惨重,弹药即将耗尽,与友军的联系也被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此时,在日军猛烈炮火攻击下,董封阵地失守后,邢清忠率部向太岳山区突围时中弹牺牲。

部下劝他后撤救治,他却摇头拒绝:“此时正是危急关头,我怎能离开阵地!”他强忍伤痛,继续下达作战命令,直至壮烈牺牲,年仅42岁。邢清忠的牺牲激励了剩余将士,他们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继续与日军血战,用生命拖延了敌人的进攻步伐。

邢清忠殉国后,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2014年,邢清忠入选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儒钦:热血忠魂 矢志抗日

王儒钦(1889—1941),字肃斋,陕西蓝田人。其军事生涯起步不凡,早年就读于陕西陆军小学堂、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辎重兵科。在保定军校,他接触到先进军事理念,结识众多爱国志士,为日后投身军旅奠定坚实基础。1914年毕业后,王儒钦开启军事征程,在国民联军援陕军第一旅任旅长期间,崭露头角。

1935年12月,王儒钦出任第十七路军第四十二师参谋长。他充分发挥军事智慧,协助师长制定战略规划,精心训练部队。在他的努力下,第四十二师战斗力显著提升,成为一支令日军忌惮的劲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投身抗日战场,历任第十四军团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四十二师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平型关战役、娘子关战役等重大战役。在平型关,他积极参与作战部署,为战役胜利贡献了力量;在娘子关,面对日军猛烈进攻,他坚守阵地,毫不退缩。

1941年,中条山战役打响。5月,王儒钦所在的第九十八军在军长武士敏指挥下,依托中条山险要地形顽强抵抗日军。其担任四十二师参谋长期间,曾协助军长武士敏制定战术,利用太岳山区游击战法周旋,组织部队利用地形构筑防线,巧妙应对日军进攻,有效迟滞了日军步伐。

同年9月下旬,日军再次调集重兵围攻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以身殉职,此时第四十二师师长王克敬已被俘,残部由王儒钦统率试图突围。9月29日,王儒钦率部遭日军机械化部队追击,在激战中壮烈牺牲,终年52岁。1943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少将。2015年8月,其被列入民政部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刘克信:率子携侄 共赴国难

刘克信(1893—1941),字彰民,直隶获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人,保定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河北民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克信担任第二战区兵站第七分监部分监长,奔波于前线与后方之间,肩负起向前线作战部队补给物资、向后方转送伤病员及战俘等艰巨任务。在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中,为了保卫太原,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刘克信率领部队,承担起了为前线补充物资、转移伤员和输送战俘的任务。这场战役虽然最终失败,却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互相配合的成功范例,创下了歼敌逾万的战绩。1937年太原失守后,刘克信返乡招募青年,其子侄即于此时参军。

太原沦陷后,刘克信转任江北兵站统监部第一办事处上校参谋长,驻陕西省宝鸡市,继续为抗日前线作战部队提供后勤供应工作。后来,他又担任中央军校第七分校高级教官,将自己的军事知识和战斗经验传授给更多的有志青年,为抗战培养新生力量。

1940年,刘克信改任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少将总参议兼参谋长。他精心制订训练方案,严格要求士兵,努力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在他的带领下,河北民军逐渐成为一支令日军畏惧的抗日力量。1941年5月,日军进犯晋西南中条山,中条山战役爆发。刘克信奉命率军开赴第一线作战,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经过半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河北民军伤亡惨重。因部队伤亡过半,为分散日军火力,刘克信与总指挥乔明礼决定各率一个支队,分兵突围,刘克信主动承担断后任务。

在分兵突围时,刘克信所部在晋南野猪岭一带与日军遭遇。日军凭借着兵力和武器的优势,展开了疯狂攻击。面对强敌,刘克信没有丝毫畏惧,亲赴前线冲杀。激战中,他身体多处中弹,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警卫员曹军魁、张俊杰等人的搀扶下,坚持指挥作战。最终,刘克信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47岁。其子刘明智、侄刘明仁同在野猪岭战斗中阵亡,三人合称“刘门三烈”。

1941年9月29日,国民政府明令追赠其为陆军中将。2015年,刘克信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陈文杞:中条山战地上的铁血忠魂

陈文杞1904年生于福建莆田,自幼目睹国家积弱,心中早早埋下救国种子。1925年,他怀揣“军事救国”理想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投身军旅。从基层军官到师参谋长,他凭借严谨的治军风格和实战中积累的谋略,成为军中公认的“智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文杞主动请缨赴前线。他常对部下说:“军人的价值,只有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才能彰显。”1938年,他随部驻守黄河防线,多次参与阻击日军南下的战斗,因作战勇猛、指挥得当,逐步晋升为新编第二十七师参谋长,辅佐师长王竣镇守中条山。

中条山是屏蔽西北的战略要地,日军视其为“心腹大患”。1941年5月7日,近10万日军对中条山发动突袭,新编第二十七师防守的阵地首遭猛攻。日军以飞机、重炮轮番轰炸,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疯狂冲锋。陈文杞与王竣分工协作,他深入前沿阵地,一边督促将士加固工事,一边根据战况调整部署,还亲自带着通信兵穿梭在炮火中,确保各阵地联络畅通。

战斗打响后,阵地数次被日军突破,陈文杞始终沉着镇定。当士兵因伤亡过大出现退意时,他拔出佩刀高喊:“我们身后就是黄河,退无可退!死在这里,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忠诚!”在他的激励下,将士们重拾斗志,用刺刀、枪托甚至石块与敌人肉搏,一次次将阵地夺回。

5月9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发起总攻,二十七师防线逐渐被撕开缺口,弹药也所剩无几。此时陈文杞已连续两天两夜未合眼,手臂被弹片划伤仍坚持指挥。他对身边人说:“能与将士们共赴国难,死而无憾。”午后,日军一枚炮弹落在指挥所附近,陈文杞被弹片击中要害,壮烈牺牲。临终前,他仍指着前方阵地,断断续续喊着:“守住……守住阵地……”

在1941年中条山战役的硝烟中,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参谋长陈文杞与师长王竣并肩作战,最终一同殉国。这位从福建走出的黄埔军人,用37岁的生命,在山西的山岭间刻下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烈印记。

陈文杞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金崇印:以生命捍卫军人尊严

金崇印(1890—1941),字醒吾,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参谋长,抗日英烈。

金崇印早年投身军旅,凭借扎实的军事素养和沉稳的指挥能力,逐步晋升。1918年任北洋陆军第九师连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中校团副,后升参谋处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任第十七军参谋长,辅佐军长指挥作战。1937年8月,他指挥平型关团城口阻击战,虽伤亡近两千人,但重创日军第五师团。后续参与火烧岭、太岳山战役,因筹划得力而获军功。

第十七军是抗战中的骨干力量,长期驻守晋南中条山地区。这里是日军觊觎的战略要地,双方多次展开拉锯战。金崇印深知防线的重要性,他白天深入前沿勘察地形,夜晚在油灯下制订防御方案,将多年军事经验融入部署——从兵力调配到火力配置,从工事构筑到后勤补给,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周密。在他的协助下,第十七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成为中条山防线的“铁壁”之一。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爆发。日军集结重兵,以飞机、重炮猛烈轰击,试图一举突破防线。战斗打响后,金崇印始终在前线指挥部坐镇,即便炮火震碎窗户、弹片飞溅,他仍沉着分析战况,及时调整部署。然而,日军兵力占绝对优势,部队伤亡不断增加,防线逐渐被突破。

在突围过程中,金崇印所在的指挥部与主力失联,陷入日军重围。他带领残余官兵且战且退,试图穿越封锁线与大部队会合。激战中,他腿部中弹,行动不便,最终在山西横水镇附近被俘。

日军得知他是第十七军参谋长后,先以高官厚禄诱降不成,随后又用酷刑折磨,试图摧毁他的意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金崇印始终坚守气节,痛斥日军的侵略行径:“我是中国军人,宁死不当亡国奴!”被俘期间,他拒绝日军提供的任何“优待”,甚至以绝食抗议,用生命捍卫军人的尊严。

1941年7月16日,在被关押两个多月后,金崇印被日军残忍杀害,年仅51岁。他的牺牲,让第十七军官兵悲痛不已,也激励着更多将士奋勇抗敌。

1942年,国民政府追赠金崇印为陆军少将,以表彰他的忠烈之举。2015年,他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武士敏:太行山上的抗日铁汉

武士敏,1892年生于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今张家口市怀安县),幼读私塾,后考入宣化中学、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加入同盟会。青年时便投身反清革命,后又参与反对军阀的斗争。1924年,他结识冯玉祥等爱国将领,逐渐形成“军事救国”的信念。1924年任国民军第三军骑兵支队长,1926年赴苏联考察军事。回国后历任西北军旅长、师长等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武士敏率部开赴河北、山西前线,1939年晋升第九十八军军长,转战太行、太岳、中条山区,与八路军协同作战,血战十余次,屡建奇功。

1939年,武士敏率部进驻山西沁水县,扎根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部队不仅积极打击日军,还联合当地民众开展生产自救,提出“军民一体,共御外侮”的口号,深受百姓拥护。在他的带领下,九十八军多次破坏日军交通线,袭击据点,成为日军在太行山区的“眼中钉”。

1941年,日军为彻底肃清太行山抗日力量,调集两万余兵力,对九十八军驻守的沁水、端氏一带发动“铁壁合围”。此时九十八军在敌后孤军奋战,补给困难,但武士敏毫无惧色,提出“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指挥部队分路阻击。战斗打响后,日军以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步兵集团冲锋。武士敏亲临前线指挥,在东峪战斗中,他肩部中弹仍坚持指挥。战士们见军长负伤不退,士气大振,硬是将日军击退。然而,日军不断增兵,九十八军防线逐渐被压缩。9月29日,在沁水县东峪村附近的激战中,武士敏被日军炮弹击中腹部,壮烈牺牲,时年49岁。临终前,他仍嘱咐身边将士:“继续战斗,不要投降!”

武士敏牺牲后,当地百姓冒着危险将他的遗体安葬。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发来唁电,称赞他“功在国家,名垂青史”。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为武士敏重建陵墓,并追认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唐淮源:中条山殉国的“滇军儒将”

唐淮源,1886年生于云南江川,自幼苦读诗书,后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是同窗好友。他不仅军事素养深厚,且精通诗文,有“儒将”之称。1926年,他任陆军军校教官,将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培养了大批抗日军官。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唐淮源升任第三军军长,奉命北上,在冀西一带的高碑店、易水、涞源、保定等地作战,秋季参加了山西娘子关保卫战。1938年,第三军奉令转入中条山区作战,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屏蔽陇海路和陕甘门户潼关,牵制日军兵力。

1941年5月7日,日军调集10万重兵围攻中条山,第三军驻守的闻喜、夏县一带成为主战场。日军以飞机、重炮猛烈轰击,随后分三路发起总攻。唐淮源指挥部队分兵御敌,自己坐镇指挥部统筹调度,连续数日未合眼。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兵力和装备优势步步紧逼,第三军各阵地相继告急。5月10日,两翼友军防线被突破,第三军陷入日军包围,退路被切断。唐淮源命令部队分三路突围,自己亲率一部担任掩护。

突围过程中,唐淮源所部遭遇日军主力拦截,激战中部队被打散,身边仅剩下少数卫士。5月11日,山口与黄河各渡口均被敌占,敌主力合围第三军。唐淮源率部顽强抵抗,多次与日军激战,虽奋力拼杀,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渐处颓势,官兵伤亡惨重,弹尽援绝,各路突围均未得手。12日,唐淮源率残部占领悬山一带阵地,遭敌人猛攻,三次突围受挫。弹尽粮绝之时,日军已逼近洞口,他悲愤未能达到守卫中条山之责,为保全民族气节,他望着山下的国土,整理好军装,随后举枪自戕,壮烈殉国。

唐淮源曾豪言,“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

唐淮源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朱德与唐淮源曾在山西阳泉会面,两军也曾协同作战过。得知消息后,朱德痛惜道:“唐淮源将军是抗日的英雄,是云南的骄傲。”1942年2月2日,国民政府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1986年6月,民政部批准唐淮源为革命烈士。2014年,唐淮源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梁希贤:不甘生俘 跃河殉国

梁希贤(1898—1941),字哲生,原名梁梦瑞,陕西同官(今铜川市)人。1927年8月,梁希贤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梁希贤积极主张抗战,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在淞沪保卫战中身负重伤,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伤愈归队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驻防陕西渭南赤水一带。

1939年9月,梁希贤调任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七十九团团长,驻防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黄河西岸。其间,他曾率部东渡黄河,到山西永济一带袭击日军,毙敌百余人。梁希贤对部下和气体贴,关心士兵生活,对官兵的管教也非常严格。他不许官兵骚扰百姓,就是饿死、冻死,也不准拿老百姓的一粒粮食、一件衣服。由于军纪严明,老百姓曾多次给部队赠送匾额。

1940年春,梁希贤调任第一战区第八十军新编第二十七师少将副师长,带病与师长王竣一起,率部进入中条山地区,在黄家庄、羊皮岭、曹家川、马家沟、台寨一带与日军对峙,粉碎日军数十次进攻。

1941年5月,日军华北方面军秘密集中了10万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东、北、西3个方向向中条山各隘口发动疯狂进攻。梁希贤此时率部扼守中条山。他身患疾病,本应到后方医院治疗,但当他得知日军即将发动进攻后,毅然决定留在部队,指挥作战。他带病巡视阵地,以“抗日必胜,日军必败”鼓励官兵做好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奋勇杀敌,立功报国。

5月7日,日军向第五集团军和第八十军阵地猛攻,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并施放毒气,重点指向第八十军与第五集团军第三军接合部。当时第二十七师坚守张店镇阵地,激战至黄昏,前沿阵地被突破。梁希贤率余部突围,转移至第二线阵地,左冲右杀,抵抗日军进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并且日军为发动这次战役作了一系列侦察、准备工作,抓住中国抗日军队接合部的弱点,突破中条山防线。双方阵地相互交错,第二十七师处于内线作战,渐成颓局。日军攻势越来越凶狂,第八十军退守到台寨村继续抵抗。日军以便衣队扰乱射击,同时以飞机轰炸,地面步兵围攻,使第二十七师四面受敌。在与日军血战中,梁希贤部伤亡惨重,弹尽援绝,但他仍激励士兵,为保卫祖国山河奋勇杀敌。直至5月9日,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同在台寨阵地壮烈殉国,梁希贤宁死不屈,率部坚守台寨,与日军展开血战,士兵伤亡殆尽。梁希贤为不被日军生俘,跳入黄河,悲壮殉国,时年43岁。

2005年12月12日,他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2015年,其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石作衡:摧破敌阵 血洒中条

石作衡(1905—1941),字子玉,山西浑源人,中国著名抗日英烈。

1921年,石作衡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后入北方军校。毕业以后,分到第九师第十五旅。1927年底,阎锡山率晋军参加北伐,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石作衡率部参加北伐军,在蔚县西河营及繁峙县分水岭诸役中作战勇敢,屡挫敌锋。1928年,晋军进入平津地区,石作衡升任该旅第三十八团第八连连长。他善于带兵,赏罚分明,部队训练颇有成效,深受师长李生达将军赏识。1933年2月,日寇南下进攻长城一线。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开始著名的长城抗战,重创日军。石作衡奉令出师古北口,率部抗击日寇有功,被晋升为第二十七旅第四三三团第一营营长。1934年夏,他奉命赴南京高级军校进修学习。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石作衡营曾参加南口、忻口等战役。忻口战役中,在团长王鸿甫带领下,为争夺南怀化东北高地,与敌展开激战,石作衡战斗英勇,身负重伤,全团官兵伤亡多数。1937年冬,伤愈后的石作衡调任第二〇九旅参谋长。1938年秋,调任独立第八旅参谋长,后代理旅长。1939年初,日军进犯浮山,石作衡部在韩村一带设伏,消灭日军数百人。石作衡亦以此战功升任为独立第八旅旅长。1940年秋,独立第八旅与第二一七旅合并为陆军第七十师,石作衡升任第七十师少将师长,率部驻防山西省垣曲县望仙村一线。

1941年5月,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并以数路围攻垣曲。石作衡率第七十师,配合第四十三军其他师边打边撤,与日军激战于垣曲的天鱼山、望仙村一线。不久,日军在空降部队的突袭下,占领了垣曲县城。石作衡率部经沁水撤至绛县,驻扎在丁家洼。

9月3日下午,日军在空袭后,自绛县、董封、大交、翼城、张马五路包围了绛县丁家洼。次日拂晓,日军攻占了西侧的塔儿梁。这时,晋绥军七十师的大部队经东沟凹,翻过茅连沟向东(小峪子)撤退,先头部队至茅连沟东坡时,遭遇从小峪子上来的日军阻击,遂退回茅连沟,转向南,又被么里峪方向和小神殿方向的日军压制,腹背受敌,形势危殆。第七十师的将士们被压在仅有三平方公里的茅连沟里,石作衡临危指挥,在他的带领下,官兵们英勇抵抗,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两天一夜,终于打开了小神殿方向的缺口。9月6日晨8时,石作衡率部突围。不料,部队行抵东沟凹时,遭遇大批日军增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肉搏战。石作衡率将士拼死厮杀,猛烈争夺,终于摧破敌阵,占领了东沟凹,但不幸为炮弹击中,壮烈殉国,时年36岁。

石作衡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当地百姓为缅怀他,将蜜蜂沟改名为“子玉沟”(“子玉”为其字)。2015年,他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李家钰:豫中会战中殉国的川军名将

川军将领李家钰,印证着“川人从不负国”的赤诚。这位从四川蒲江走出的抗日将领,率部出川八年,转战多省,最终在1944年豫中会战中壮烈殉国,成为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别川军将领之一。

李家钰1890年生于四川蒲江,早年投身军旅,历经军阀混战,逐渐成长为川军重要将领。他治军严明,常以“保家卫国”教育部下,盛夏仍严整扣齐军装,布鞋破损用绳系牢,与士兵同甘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出川抗日,留下“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的誓言,率第四十七军奔赴前线。

出川后的八年里,李家钰率部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参与了娘子关战役、中条山战役等诸多战役。在山西抗日时,他与八路军密切配合,曾说:“只要是打日本,不分党派,我们都该携手。”1944年,日军发动豫中会战,国民党军防线接连溃败,李家钰任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掩护友军撤退。

5月17日,李家钰率总部及少量警卫部队行至河南陕县秦家坡时,突遭日军伏击。当时日军占据两侧高地,以密集火力扫射,部队瞬间陷入重围。他亲自指挥警卫部队反击,试图抢占附近高地掩护突围。激战中,李家钰被日军机枪子弹击中,身负重伤。临终前,他仍指着前方对参谋说:“快……指挥部队突围,不要管我!”最终壮烈牺牲,时年54岁。他是豫中会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也是抗战时期殉国的川军最高将领之一。

李家钰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发来唁电,称赞他“转战华北,抗御外侮,立功甚伟”,四川民众为他举行隆重追悼会。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14年,他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康俊仁:晋南抗日根据地的铁血守护者

康俊仁(1908—1944),山西夏县瑶峰镇周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任周村村长。他响应共产党“减租减息”的号召,带领村民同落后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烧毁地主的契约,得到贫苦农民的拥护和爱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周村党支部书记。后奉命参加冯虎林游击队,英勇善战,任第二大队队长。1941年3月23日晚,康俊仁率领二大队战士包围山底、小王、陈村三处民团,一枪未放,便缴获步枪30多支,俘敌30多人。不久,国民党收编了冯虎林游击队。5月23日,康俊仁遵照中共条西地委指示,以二大队为基础成立“夏县抗日游击队康大队”。

“康大队”成立后,首先击毙土匪头子张树森,收缴长枪29支,收编30多人。7月,获悉日军从太岳“扫荡”回来时要路过周村,康俊仁率一、二中队百余名战士,设伏在公路两旁和黄洛渠沿岸。当日军运输队进入埋伏圈后,战斗打响。经过半小时激战,日军狼狈逃窜,我游击队缴获步枪5支、掷弹筒1枚、骡49匹及其他军需物资和食品。康大队成立仅两个月就发展成为一支有800多人的强大武装力量,他们除汉奸,杀日军,灭恶霸,深受群众拥护。

1942年,中共条西地委将康大队改为“康俊仁游击队”(简称康支队),属太岳军区第三八六旅直接领导。5月28日,康俊仁率队100多人,一举摧毁了楼底村的警备队炮楼,在警备队长赵雷生接应下,将其部下30多人全部俘虏,缴获机枪1挺、步枪18支、掷弹筒1枚。7月,又率队集中围歼李永贵匪军。1943年,康俊仁以分进合击、避强就弱的战术,击溃贾真一匪军近千人。11月上旬,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在夏县韩家岭正式成立,康俊仁任军分区司令员。

同年12月上旬,日军集中万余兵力分四路向中条山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康俊仁领导三分区军民击退了日军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下旬,日军又调集两万多兵力及匪军贾真一残部配合,向解放区进行大“扫荡”。康俊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带领全区军民再一次击退了日军的大规模进攻。为挫败日军的再次“扫荡”,做到知己知彼,争取更大胜利,康俊仁亲自下山侦察敌情。1944年1月22日,他在返回李家坪司令部途中,不幸殉难,时年36岁。康俊仁的牺牲让当地军民悲痛不已,他用生命践行了抗日到底的誓言。他带领的部队在他牺牲后仍坚持战斗,传承着他的抗日精神。

2015年,康俊仁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晋南地区流传,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不朽的抗日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