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方寸间 | 玉印风格极简史
发布时间:2025-08-14 20:06 浏览量:2
你会在何时看见一枚玉质玺印?也许是在典藏人文历史的博物馆内,匆匆一览;也许是在某个钟爱的纪录片里传国玉玺、断案官印;时代的震荡与更替总会聚焦于玉印的传承中。
在上期我们用尽量精简且全面的文字,简述了玉印的使用历史,本期我们进入重点,要怎么欣赏这些玉印上面的篆刻之美?来聊一聊历史上玉印的代表性风格。
花押印 年代:元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在玉石上雕刻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后代专称在玺印上刻字为“篆刻”,玉印篆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风格相似的创作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流派纷呈,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
有意思的是,其实,“篆”字为后起字。“篆”为“竹”字头,义为在竹简上刻字,而“篆”字的前身则为“瑑”,从“玉”,在玉石上雕琢花纹“彖”,方为“瑑”。后来竹简取代玉石成为通行书写用具,“瑑”字的形意偏旁“玉”改为“竹”,变成竹字头的“篆”了。
最基本刻法上,主要为朱文、白文二类。
白文以刻刀刻去笔墨书写的字迹,即构成白文印面。文字笔划凹陷,亦称之为“阴文”。
朱文 保留笔墨书写的字迹,以刻刀刻去字迹以外的部分,即构成朱文印面。文字笔划凸起,亦称之为“阳文”。
战国时期就玉印总体风格而言,无论字法、章法,与铜质玺印并无太大区别,均体现出古玺印奇肆圆活、疏朗空灵之面目。其不同之处,则更多体现在线条的质感上。因玉坚韧之特性,玉印的制作方式迥别于金属印,古玉印主要以圆形跎具蘸解玉砂琢制而成。故而,所琢之线多呈两头尖锐、中间肥厚,这种线条的表现是符合制作工艺特点的。
战国 信城医 玉印
但仅以制作之间简便去观照玉印风貌缘由,是与其丰富内涵不相符合的。一方面,战国玉印虽以白文为主,但个别朱文玉印制作精良,足见战国时工匠制玉手段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人们对玉之尊崇及精神寄托,也不可能以简便为之;
另一方面,由同时期书法线条之表现可见,“丰中锐未”的线形亦见于金文、简牍文字之中。故而,该种线形的形成,应该是符合时代文字的书写特征的,又吻合制作便利之要求的。也正由于线条形态的不同,于笔画转折交接处则显现出一种灵动松活之感。虽然战国玉印在线条上的特点使其别有趣味,但就其整体而言仍属铜印风貌之范畴。
秦王猷私印
秦系玉印与六国风格略有不同,虽总体具有率意纯朴的风格,但已渐显规整之形态。秦印既有“日”字、“田”字界格的使用,亦可见有边框而无界格之形态,且其线条都更趋于规范、整饬、不似他国玉印般天真烂漫。
汉·广汉大将军章(银)
汉玉印与汉铜印之间可说是内核关联紧密而表现形式迥异的存在。首先,玉印印文之排列不同于铜质玺印,较少有“印”“之印”“章”等附文,多为两字或三字左右排列,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小篆书体修长流动、平和婉转之特征,形成更为自然畅达、宁静祥和之意趣。
其次,就入印文字而言,汉玉印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是以“缪篆”为文字基础的玉印风格。其线条在挺拔的基础上,凸显飘逸灵动之姿,弧线婉转,而起收笔多用方切,形成刚柔并济、婉约俊逸的线条审美意趣。于印文布白上,在符合汉印“方、其、匀、正”的基础规律之下,更加注重线条与空间的通达、停匀、完整、统一。
同时巧妙运用避让、穿插等艺术手法以配合章法之视觉平稳,各得其所而无扭捏造作之感。在线条和章法独特的表现形式下,展现出汉印独特的艺术风范,此类作品可说是汉印之代表。
汉·刘慎(玉)
另有一类则是以“鸟虫篆”为文字基础的玉印风格。鸟虫篆滥觞于周秦,具有很强的美术华、装饰化特性,虽不适于日常书写,却在玺印中大放异彩。
鸟虫印发展至汉代已然确立了具象化与抽象化并存的表现形式。虽然其间带有诸多鱼、虫、鸟、羽等装饰性图案或盘桓曲折之线条,但并未破坏文字原本构造。可以说很巧妙地处理了字法规范性和装饰性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汉印之审美范式。相较于铜质印章,玉质鸟虫印则更显精致灵动,其线条更见笔触的丰富提按变化、挥运过程中使转之自然流动,颇为精妙。同时,从诸多实物上我们亦能看出汉代治玉技术之精湛。
北宋范仲淹 玉印
魏晋南北朝以来,佩玉风气发生变化及印章审美趋于流俗,使玉印的光辉逐渐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尽管隋唐以来,皇室贵族仍然用玉治印,但其面貌已乏古雅之意。至元明时期文人印兴起,加之王冕、朱珪、文彭诸家以石为印材的实践,印石完全取代了铜、金、玉等传统材质,玉印由此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优雅内敛的“玉印风格”却以另一种模式在延续,明清以降善于此道这亦不乏其人其人,如清代林皋、近代方介堪都是仿玉印的个中好手。故玉质印材虽已基本消亡,但玉印或典雅、或华丽的风格特征,依然影响着后世直至现今印人的创作观玉审观。
清乾隆 玉「乾隆」玺印(底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笔者因机缘与玉印结缘,因对诗书画印传统艺术的特有情怀和热爱,成年后长期浸淫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学习。后又有幸进入有玉界黄埔军校之称的玉雕厂,被浓厚的玉雕工艺艺术氛围所熏陶,潜心于玉艺的学习和研究,经长期的研习,终将玉雕技艺、书法笔法、篆刻刀法合而为一,练就属于自己的‘周氏昆吾刀法’。
在工艺和艺术上既继承古代玉印的工艺和艺术的特点,又有了新的思想和发展。如工艺上,古代玉印大多以覆斗印形式为主,间有龟钮印、獣印、龙印、凤印等,至清时,乾隆常大多以龙钮印为主。
海上印社第六届“六人艺术展”
周立祥作品
艺术上,笔者在秉承战国古玺印和汉代玉印的基础又能融进流派印元素,如由古代的阴刻之外有了全面的阳刻技艺,篆体上揉进了流派印大家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陈巨来及浙派的艺术风格,让篆文更为流动紧凑。
古代玉印皆为官名或人名,少多字印,笔者可以励志名言或历代哲学名人精美诗词语句入印。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字皆可入印,且能通篇神完气足的完成。在鸟虫篆入印上,笔者在吸收当代鸟虫印名家如韩天衡、陈身道、吴子健等大家艺术特点外,结合自身审美取向,能创作属于带有玉性的周氏鸟篆体玉印。
其实在创作玉印的同时,笔者发现,艺术当随时代。一门艺术除了技艺精湛,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和修养之外,基文化属性和时代性尤为重要。由是,笔者想到了玉印艺术要有当代文化的担当和社会的使命感,唯有如此这门艺术才能在当下蓬勃发展,让更多的人们喜欢和爱戴这门艺术。
作品来自周立祥载道玉艺艺术品工作室
- 上一篇:雷州:如何从“乱”到“治”?
- 下一篇: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