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永远的根据地

发布时间:2025-08-15 20:59  浏览量:2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共产党人真心为民,老百姓生死相依。什么是共产党人?灾荒之年,湖西老百姓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里仅有一碗米,他们也要放进百姓锅里;百姓需要耕地,专员带头拉耙犁。在湖西根据地,“平原人山”铸起了铜墙铁壁。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抗战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民心是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

“平原人山”铸起铜墙铁壁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型浮雕,远看是山,近看是人,我们取名为“平原人山”。因湖西地处华北平原,没有高山作为御敌的天然屏障,所以湖西的共产党人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用血肉之躯凝聚起抵御外辱的铜墙铁壁,筑成了这样一座“人山”。近日,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讲解员李双,带领记者走进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聆听岁月深处的军民鱼水情。

在红色湖西教育基地内,有一幅画叫《湖西流民图》,图中的人物都是根据湖西惨案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

从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济南,到1938年5月徐州失守,整个湖西地区全部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老百姓流离失所,挣扎在生死边缘。在这紧急关头,谁能救老百姓于水火?谁又能举起抗日救亡的大旗?湖西人民在呼唤救星。

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组织抗日群众团体,筹集枪支,组建抗日武装,湖西各县相继成立抗日民族武装队,同时开展游击战争,整顿发展军队,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抗日局面,抗日的烽火迅速在湖西地区熊熊燃烧起来。

青纱帐中,伏兵四起,身着灰色军装的抗日战士手握钢枪,将愤怒的子弹射向敌人。一辆悬挂日寇军旗的绿色大卡车抛锚在青纱帐外,鬼子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农田里……这是一组场景雕塑对湖西抗日第一仗的精彩再现。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成立后,积极向日伪军展开英勇斗争。马良战斗便是义勇队打击日寇的第一仗。1938年7月2日,总队长李贞乾率领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一部,在单砀边境的马良集附近,利用青纱帐截击一股西进的日寇,共毙伤敌人六七十名,击毁汽车两辆。这一仗在当地引起极大震动,点燃了湖西地区军民的抗战热情。

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到达单县东部八大庄一带,仅用两个小时便歼灭了汉奸王献臣部,被群众誉为“天上掉下来的八路军”。老百姓发现一个现象:战士们打了胜仗之后,依然选择在树底下休息,不进老百姓的家门。原来,杨得志率领的冀鲁豫支队进入鲁西南后,除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外,还遵守“三不准原则”:群众不在家,开门就犯法;过路不住房;喝开水要付钱。正是这样严明的纪律,让八路军迅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湖西革命的红色堡垒

在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有一个单元,专门讲述了“根据地中的根据地”,其中提到了单县张寨、曹县“红三村”、巨南“红五村”等。

单县朱集镇张寨村是单县早期党组织活动的中心。1936年春,张子敬在张寨成立了单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抗战爆发后,张寨成为党的工委、地委、县委活动中心。以张寨为中心的单县东南部,党的基础和群众工作始终是苏鲁豫边区最好的地区之一,张寨也因此成了单县乃至湖西地区抗日救亡的中心,时称湖西“小延安”。

1937年12月,中共单县县委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张寨,许多重要会议都在张子敬家中召开。张子敬的二嫂齐居真和妻子蔡志真成了接待员、招待员,兼任“后勤部长”。

张子敬的二嫂齐居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张寨党支部书记。1942年,湖西军分区的伤员被安排在齐居真家养伤,她对待伤员如同亲兄弟,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天,驻单城的日军到张寨扫荡,齐居真得知后,带着家人连夜在村外坟地挖了个地窖,把伤员藏了起来,之后又冒着生命危险给伤员送饭送药,直到伤员安全脱险。

张子敬的妻子蔡志真既是“后勤部长”,又是保卫干部。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领导开会,她就负责站岗放哨,被大家誉为“红三嫂”。如果说张寨是湖西革命的堡垒,那么张子敬的家就是湖西革命斗争的指挥部。

在单县流传至今的红色故事中,除了“红三嫂”,还有“官二嫂”。“官二嫂”杨传荣是张寨村人,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张寨抗日村长、抗日动委会队员、纺织合作社副主任、妇救会成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西南农村还盛行妇女裹小脚的陋俗。杨传荣带头在群众大会上现身说法,控诉小脚带来的巨大痛苦,号召妇女放脚、参加抗战。她家中存放着八路军医疗队的药品器械,每次反“扫荡”,她第一件事就是把药品器械藏好。苏鲁豫支队的重伤员经常寄养在她家,有时一住就是两三个月。此外,杨传荣还动员富裕户出钱抗日,鼓励他们争当开明绅士;她自己也积极参加运粮队,用独轮车推、牛车拉,把粮食送到八路军手中。

高粱地里救亲人

1943年,湖西根据地处于困难时期,单县县委提出:将干部供应粮由36斤减为28斤,并要求干部帮户救灾,自带粮食到贫困农户家中,掺上糠、菜、树皮等,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一包三同”制,和百姓一起吃糠咽菜,共度灾荒。记者在单县采访时,在红色湖西教育基地、马桥村湖西专署旧址多次见到反映这段历史的图片和雕塑。

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造就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高粱地里救亲人”这一红色故事,就生动反映了这种军民鱼水情。

1943年,日伪军对湖西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时,单县杨楼卯湖村农民孟大娘和儿子孟宪文在地里发现两名八路军伤员,母子二人立即把伤员抬回家。日伪军得到消息后到村里搜查,他们便找来邻居,抬着伤员在高粱地里与鬼子周旋。期间,母子俩冒着生命危险挖野菜、找粮食,精心照料伤员。敌人搜不到人,恼羞成怒,放火烧了他们的房子。两个多月后,伤员的伤病渐渐好转,孟大娘却累得大病一场。伤员流着泪说:“大娘,我们连累您老人家了。房子烧了,你们以后住哪里呢?”孟大娘说:“孩子,别难过,咱们根据地的老百姓不怕敌人狠。房子烧了,咱们能住地窖。只要人保住了,就啥都有了。”抗战时期,老百姓拼命救伤员的故事,在湖西大地比比皆是。家家户户掩护八路军,村村都有“孟大娘”。

2019年筹建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时,工作人员拿着老八路的回忆录,辗转寻访孟大娘一家,只找到了70多年前孟家被烧的房屋废墟,没能找到孟家人。后来通过查找孟氏家谱,工作人员终于联系上了在贵州的孟大娘的孙子,他讲述了后续的故事。

原来,房子被烧后,孟宪文带着孟大娘参加了八路军。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多次立功。1949年,孟宪文随部队南下作战,后退伍转业到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金融部门工作,1997年10月去世。解放后,孟大娘被儿子接到贵州生活,1964年7月去世,享年7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