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长卿
发布时间:2025-08-16 21:50 浏览量:1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大宋的汴京城,刚刚从一场劫难中缓过一口气。金兵暂时退了,留下满城的狼藉和人心惶惶。
二月二十二日(戊午日)。
太学(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里头,一个叫沈长卿的书生,提起了笔。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像烧开的壶,盖子都要顶翻了。他要给皇帝写封信,说说憋在心里的话。信的开头很恭敬,可话里话外,句句都像带着刺儿。
他说:皇上啊,这天下为啥会乱?根子就在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好人憋屈,坏人得意,谁还肯为朝廷卖命?古代的圣君,像尧舜,做事都讲个公心。大家说谁好,他就用谁;大家说谁坏,他就处置谁。那才是明白人办明白事。可现在呢?朝廷上的事,糊里糊涂,跟蒙了一层灰似的。
沈长卿想到了前些天(二月初五)的事。那天,皇帝突然把忠心耿耿的右丞(相当于副宰相)李纲给撤了,换上了那个名声不太好的李邦彦当宰相。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太学生陈东带着几百个读书人,跑到皇宫门口跪着请愿。紧接着,更了不得,汴京城的老百姓,不知道谁招呼的,呼啦啦来了好几万人,把皇宫大门围得水泄不通。大伙儿捶着胸口,仰天喊冤,求皇上把李邦彦赶下台,重新让李纲回来管事。那场面,真是地动山摇。为啥这么多人?就因为李邦彦这伙人平时太不像话,老百姓心里憋着火呢!后来皇上顶不住压力,派人出来安抚,答应让李纲官复原职,人群才慢慢散了。可这事没完,有些激愤的百姓,把对太监的旧恨也翻了出来,趁机打了一些作恶多端的太监。为啥恨太监?这些年朝廷办的那些窝囊事,打仗打得一败涂地,金兵能打到京城下,跟这些太监在里头瞎搅和脱不了干系!老百姓是憋得太久,才借着这个由头发泄出来。
沈长卿替那些请愿的百姓和书生说话:皇上啊,您想想,几万人不约而同跑到皇宫门口,心思都一样,这难道是陈东一个小书生能煽动得了的?这是人心所向啊!
接着,他就开始骂那些给李邦彦说好话的人了。他说,有些阿谀奉承的家伙,为了巴结李邦彦,结党营私,不问青红皂白,硬把老百姓的请愿说成是造反作乱。听说这事时,他先是吃惊,后来疑惑,最后才明白:这是奸臣在蒙蔽皇上您啊!
更让沈长卿生气的是皇上后来的态度。皇上先是下了个圣旨,表扬太学生“伏阙上书”是“忠义所激”,还说朝廷要广开言路,让大家都能说话。太学生们听了,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觉得皇上真是明君。可没过多久,诏书的墨迹还没干透呢,皇上又下了另一道圣旨,盖着御宝(皇帝的印章),口气完全变了。说虽然赦免了这次请愿的罪过,但以后谁再敢“鼓唱乱朝廷纪纲”,就要“议极刑”(考虑用最重的刑罚)!更吓人的是,掌管京城卫兵的殿前司(禁军高级指挥机构)也贴出告示,引用皇上的御宝命令,说再有敢聚众请愿的,卫兵可以直接抓人,按军法砍头!领头的叫王宗濋(chǔ),据说他当场就砍了几个闹得凶的。
沈长卿觉得心都凉了半截。这不就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吗?前面刚说大家是“忠义”,后面就要“极刑”、“斩讫(qì,砍头完毕)”。他忍不住把这事比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写道:秦始皇那么厉害的人,听了奸臣赵高、李斯的话,把书烧了,把说话的读书人都坑杀了(活埋)。结果怎么样?天下有本事的人都跑了,没人敢说话。最后秦始皇死了,他儿子秦二世也完蛋了,老百姓一声喊,秦朝就亡了!祸根就是杀读书人、堵大家的嘴!现在皇上您身边的人,也想给请愿的百姓和书生定罪。真要这么干了,您在后世留下个“杀士”(杀害读书人)的名声,那可怎么办?忠义的名头刚给戴上,接着就要砍头,这算哪门子道理?您要是杀了忠义的人,那以后不忠不义的人,您还怎么处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真这么干,以后天下的忠义之士,谁还敢为朝廷出力?都吓得躲起来种地钓鱼去了!
沈长卿越说越激动,矛头直指当朝宰相吴敏。他说吴敏写了个文告,到处张贴,替李邦彦表功洗白,把过路的人都看笑了。沈长卿揭李邦彦的老底:这人年轻时候就不是好东西,放荡不羁(行为不检点),嫖妓酗酒,干的那些事,说的话,都下流得没法听!后来不知道怎么混进了朝廷做了大官。他当宰相时,正赶上奸臣当道,朝廷一片混乱,天怒人怨,盗贼四起。国家要花大钱去收复“燕云十六州”(北方战略要地,当时被辽国占着),李邦彦明知道不行,也不力谏反对。王黼(fǔ,另一个奸臣)坏事做绝时,李邦彦就在旁边看着。等到王黼被赶下台,他又赶紧巴结蔡京的儿子蔡攸(yōu),自己也复出当官。金兵都打到黄河边了,李邦彦不想着怎么组织百姓保卫京城,反而收拾金银细软,先把老婆孩子送走安全地方,还怂恿皇上逃跑!这算哪门子忠?哪门子智?吴敏替这种人说话,还说是“功”,简直是笑话!
沈长卿揭穿吴敏的老底:吴敏是蔡京、蔡攸父子提拔的死党!他写文告替李邦彦辩护,其实是想保蔡攸!因为李邦彦的很多事,和蔡攸是一路货色。还有,当初派李邺(yè)去金兵营里谈判,也是吴敏的主意,说李邺立了功。沈长卿大骂:李邺那叫什么功劳?金人本来就想割地要钱,李邺去了,膝盖软得像面条,只知道磕头讨好,把咱们的底牌都露给敌人了,还夸大金兵的实力吓唬朝廷!李邦彦他们更是软骨头,赶紧又派郑望之这帮人去接着谈,但凡有点骨气想反抗的,都被他们压着不让去。正月初二那天(指靖康元年正月初二,宋军姚平仲夜袭金营失败),李邦彦听说打败了,居然还偷偷高兴!所以百姓们才气不过,要冲到宫里打他,替祖宗和天下人出这口恶气!这是皇上您的圣德感动了百姓,百姓愿意拼命除掉国贼!结果吴敏呢?他反而拿古代北魏权臣高欢的例子吓唬大家,说百姓聚众要挟朝廷,是想学高欢造反。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北魏的士兵是发泄私愤,高欢才趁机收买人心。咱们汴京的百姓是拥戴皇上您啊!就算高欢活过来,百姓们也不会忘了大宋的恩情,去跟他造反!吴敏这是故意找茬,想打压李纲、种师道(当时主战派将领)!再说了,同样是百姓聚集,性质根本不一样。北魏那是私愤,咱汴京百姓是忠义之气没地方发啊!皇上您要是真把百姓的心当回事,就该借着这股怒气,鼓舞军队士气,振奋兵威。这简直是中兴(国家重新强大)的好兆头!吴敏却害怕成这样,真是不懂权变(灵活处理)!
沈长卿最后几乎是哭着求皇上:皇上啊,崇宁(宋徽宗年号)以来,朝廷就怕百姓说话,堵大家的嘴,结果今天堵不住了,像大堤决口一样。要是今天因为百姓忠义请愿,反而被杀了头,朝廷上做官的人,都有责任!吴敏数落王黼的罪过,却绝口不提蔡京的错,就因为王黼曾经排挤过他,而蔡攸提拔了他!吴敏要是真为朝廷好,就该秉公执法,把蔡京、蔡攸父子的罪定得明明白白,这样才能平息民愤。现在他顾念私情,不按国法办事,这祸根还在啊!皇上您刚登基时,下诏求直言(让大家提意见),大家以为可以说话了。可今天吴敏这种行为,又让大家的心寒了。我沈长卿是个小人物,家里还有老父母要养。朋友劝我别找死。可我想着,读书人学的不就是忠孝二字吗?现在忠孝不能两全,我只能选忠了!就算因此被杀了头,也比现在这样憋屈活着强!皇上您这么圣明,要是被奸邪小人慢慢蒙蔽了,让后世的人笑话您,我今天不说,还怎么有脸活在天地之间?我豁出去了,就算斧钺(yuè,大斧子)加身,也要把话说出来!
二月二十四日(庚申日)。
就在汴京城里为请愿的事吵吵嚷嚷时,北边的战事消息又传来了。金国西路军的统帅粘罕(完颜宗翰,史书有时改称尼堪),带着兵打过了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他们的骑兵探子(游骑),一直跑到了孔寨河附近。这下可好,晋州(今山西临汾一带)、绛州(今山西运城新绛县)一带,全都紧张起来,戒严了。金兵可没真走远,他们像狼一样,还在附近转悠呢。
二月二十六日(壬戌日)。
太学里又站出一个人,叫吴若,他是太学正(太学的学官)。他也给皇帝上书了,矛头一样对准了宰相吴敏和李邦彦。
吴若的信写得也很直白:皇上啊,我从正月里就给您写过好几封信了,说的话可能有点出格,有点急,但都是真心话。您没杀我,我知道您是真心想听意见。可我琢磨着,您有求言的名声,但好像没用上这些意见;您有想用贤才的心思,但好像没找到用贤才的方法。我心里头有点犯嘀咕。
吴若回顾了之前的局势。他说,咱们大宋不是没人才,是朝廷用错了人!当时要是真让大臣们去掉私心,让那些了解民情的人好好修城防守,让懂军事、会分析敌情的人去和金人周旋,何至于弄到要割地求和,让祖宗蒙羞的地步?更糟糕的是朝廷号令混乱,是非颠倒,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结果呢?让坏人钻了空子,打了败仗,甚至有人卖国求荣!这才逼得兵士和百姓忍无可忍,跑到宫门口请愿,行使了本该属于朝廷的诛杀奸贼的权力!朝廷里要是真有明白人管事,哪至于闹成这样?所以我说您没用上那些谏言,没找到用贤臣的方法,指的就是这事!现在后悔也晚了,但以后的路还长,得改啊!
可现在的宰相吴敏在干什么?他在用花言巧语粉饰太平,包庇奸党!吴若指名道姓地揭露吴敏:皇上您任命张邦昌当宰相,就因为他当面顶撞过童贯?顶撞童贯这种恶贯满盈的太监,谁不能干?这算什么选宰相的标准?您又任命吴敏。张邦昌这人胆小怕事,只顾自己,成不了大事,这大家都知道。可吴敏呢?他心气儿比张邦昌高,可大家指认他是蔡攸的死党!当初太上皇(宋徽宗)决定禅位给您,还有蔡京父子能探听到太上皇的打算,都是靠吴敏在中间牵线搭桥!吴敏是想借此保住蔡家的势力。我本来不信,可看到吴敏上奏救李邦彦的札子(信件),我就信了!吴敏在札子里吹捧李邦彦,说他在太上皇时辅佐有功,平定了山东河北的盗贼(指方腊起义等),功劳很大。他这哪里是救李邦彦?分明是给救蔡攸打埋伏!吴敏还说派李邺等人出使金营是立了大功。我的天!吴敏以为天下人都是傻子吗?敢说这种瞎话骗皇上?李邦彦在朝廷好几年了,他干过什么正经事?朝廷乱成一锅粥,天怒人怨,盗贼遍地,他李邦彦在朝廷里干什么了?国家花光家底去打仗(起燕云之师),他李邦彦当时怎么不拼死反对?后来看形势不对,才和蔡攸勾结,把王黼赶下台。蔡攸不也是靠拍马屁当了大官,后来才假惺惺说打仗不行吗?他们和李邦彦是一路货色!金兵打到家门口,李邦彦不想着组织百姓抵抗,就知道收拾金银财宝,把老婆孩子送走,还撺掇皇上您逃跑!不忠不智到了极点!吴敏居然还说派李邺是功劳?李邺在金营里是什么德性?膝盖软得像面条!金人要割地要钱,李邺不敢顶撞,只会磕头讨好,把咱们的底细全泄露了,还拼命夸大金兵厉害,吓唬朝廷。李邦彦他们更是软骨头,赶紧又派郑望之等人去接着谈。结果呢?二月初那场仗(姚平仲劫营失败),李邦彦听说败了,居然还高兴!百姓们去宫门请愿,就是要除掉这个国贼!这是皇上您的圣德感动了百姓!可吴敏呢?他反而拿古代北魏高欢的事来吓唬大家,说百姓聚众是要挟朝廷,是想造反。他这是想堵住言路,不让大家说话的兆头啊!北魏士兵是闹私愤,高欢才收买他们。咱们汴京的百姓是爱戴皇上您啊!性质根本不同!陈平给乡亲分粮,高欢散财收买人心,那固然不是臣子该做的。可如果皇上您真把百姓放在心上,就该借着这股民气,鼓舞军队士气,振奋兵威。这简直是复兴国家的吉兆!吴敏却害怕成这样,真是不懂得变通!同样是百姓聚集,原因和目的天差地别。崇宁以来朝廷堵大家的嘴,才导致今天民怨爆发成这样。要是因为百姓忠义请愿反而被杀了头,朝廷官员都该感到羞愧!
吴若话锋一转,指向更敏感的问题。他说:现在街头巷尾都在传,说太上皇在位时,蔡京曾有过“保护邦本”的主意,皇上您念他的恩情,想饶了他,还想用他的子孙。皇上啊,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必须说清楚!蔡京父子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像鬼怪(蜮 yù,传说中害人的水怪)一样,把祖宗的基业都毁了!天下人恨不得吃他们的肉!他们父子又奸又坏,本事还挺大。要是让他们再回到朝廷,那正直的人肯定不愿为您效力,那些贪图小利的家伙又会巴结上来。结果就是百姓离心离德,皇上您在朝廷孤孤单单,这不就是汉朝王莽篡位的前兆吗?皇上您能做太子,继承皇位,是天下人公认的,您的德行大家都知道。蔡京当年不敢反对您,不是他忠心,是他看形势不对!就算他真有保护您的建议,那也不算什么大恩,他拿着国家的高官厚禄,做这些是分内事!治理天下的人,不能只顾私情。当年项羽的部下丁公放了刘邦,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却把丁公杀了,因为知道丁公为人不忠。唐太宗重用魏徵,因为知道魏徵是忠臣。蔡京父子当年就是看准了太上皇的心思,拍马逢迎,给自己找条活路罢了。他不仅不忠于皇上您,连太上皇也不忠!崇宁初年就是他带头拍马屁,迷惑太上皇,才一步步走到今天太上皇蒙尘(指被金兵俘虏)的惨祸!皇上您和他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指间接导致太上皇被俘受辱)啊!现在您要把奸贼当忠臣,把杀父之仇忘了?普通人都干不出这事,何况您是一国之君呢?太上皇能在危急关头传位给您,那是太上皇的英明,祖宗的威灵!吴敏把这功劳贪在自己头上,才爬上了宰相高位。现在蔡京父子又想借这个由头保全家族,这是损害天下公义!皇上您千万要想清楚!
吴若又谈到了赏罚的问题。他说:人主(皇帝)驾驭臣下,靠的就是官职(名器)和赏罚。现在国家困难,钱财可能不够赏,刀锯(刑罚)可能不够罚,就更该慎重对待官职的授予!可看看现在?李邺、郑望之这些人,出使金营,除了夸大敌人、卖国谋身,还干了什么?回来居然还升官发财,光彩得很!朝廷平时养这些人干什么吃的?派个人出去办事,还没干出成绩,就先给赏赐!还有进士雷观等人,因为给皇上您上书提了建议,听说就提拔到馆阁(清贵官职)了。老百姓提点建议,皇上您觉得好,表扬一下,那已经是天大的荣耀了。馆阁的职位,能这么随便给吗?祖宗定下的选拔馆职的规矩,就可以扔了吗?皇上您可知道,前些日子,有郎官(朝廷官员)出使金营,不肯屈服死在那边的吗?有读书人响应招募去打仗,血染沙场的吗?那些忠魂要是知道朝廷这么轻易地赏赐李邺、雷观这些人,能不气愤吗?还有康王(赵构,后来的宋高宗),这次去金营议和,也没什么特别的计策,无非是在危难关头,硬着头皮去了。在金营待了快一个月,担惊受怕,辛苦是辛苦,可有多大功劳呢?现在给他的赏赐也太重了,以前都没听说过给这么多。以后要是那个张邦昌(曾与康王同为使,后主和议)交割了土地回来,难道还要给他当三公(最高荣誉官职)吗?皇上您心疼弟弟康王,觉得他辛苦,想多给点赏赐,平时多给点东西,超过其他王爷的标准,也足够表示心意了。官职不能这么随便给啊!我求皇上您私下告诉康王,让他坚决推辞这份重赏。他推辞,您答应。这样君臣双方都有面子,是最好的办法!
吴若的信,就这样结束在忧心忡忡的谏言里。他顶着“干冒天威”(冒犯皇帝威严)的风险,把想说的话,都倒了出来。
汴京城的二月,春寒料峭。皇宫里的诏书一道接一道,太学生的上书一封接一封。金兵的游骑在黄河以北虎视眈眈。宰相们忙着勾心斗角,相互攻讦。皇帝宋钦宗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纷乱的局面,手中的朱笔,似乎重逾千斤。赏谁?罚谁?用谁?信谁?北方的烽烟,并未因一纸和议而真正熄灭。大宋的天空,依然阴云密布。这个二月,充满了争吵、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