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什么?处暑的三宜三忌你应该了解!

发布时间:2025-08-24 09:43  浏览量:11

1、意义及物候现象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意义:表示炎热酷暑即将过去;

时间:每年8月22日、23日、24日;

三侯(物候现象)

一候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捕获后先陈列像祭祀一样,然后吃掉;

二候天地始肃。指气温逐渐降低,天地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指农作物开始成熟;

(“禾”指的是黍(shǔ)、稻、梁等农作物;)

2、宜与忌

(一)宜适度秋冻

处暑过后,天气逐渐转凉,对于刚经历三伏天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适应秋季的考验。适度接受秋冻可以让身体逐步适应寒凉,增强免疫力。但需注意,若过度暴露身体,则会适得其反。

(二)宜吃滋补类食物

俗话说“冬季前,贴秋膘”,处暑时节比起立秋时气候变化更大,饮食也应做出相应调整。牛肉、羊肉等滋补类美食能补充机体缺失的蛋白质,香蕉、苹果、甘蔗等水果则能提供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三)宜运动养生

处暑时节,天气凉爽宜人,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最佳时期。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挑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很好的锻炼选择,适度出汗有助于促进体内气血的流通。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运动,会更加适宜。

(一)忌夜晚出行

处暑标志着冷热交替和“阴阳相交”的开始,天气冷热不定,人体难以适应。夜晚户外阴气较重,此时出行容易会招来“邪气”。因此建议大家尽量晚上待在家中,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庆祝处暑这个节气。

(二)忌情绪郁结

处暑之际,万物凋零,多变的气候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长期的情绪郁结可能会影响肺部功能和身体健康。“肺主气,司呼吸,调畅情志”,因此控制情绪至关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散步、赏花、交流等方式,将坏情绪转化为好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三)忌紧闭门窗

处暑时节虽然白天炎热,但早晚已开始转凉。此时要注意,早晚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吹空调时,应避免空调直吹,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疼痛。房间里保持适当的空气湿度,可放置一盆水或打开加湿器。平时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凉腹泻。

3、习俗

(一)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祭祖的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祖先会在这个时节庇佑子孙。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前往祖坟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同时,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也是迎秋的好时候。人们会举行一些迎秋的仪式,如举办秋社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放河灯(部分地区)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这项活动起源于古代对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和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

(三)吃鸭子

处暑节气,有吃鸭子的习俗。处暑时节正是鸭子肥美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吃鸭子,以滋补身体。这一习俗在中国南方尤为盛行,常见的做法有炖汤、烤鸭、卤鸭等。在江苏等一些地区,还会将做好的鸭子菜给邻居送一份的传统,寓意“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4、传说典故

祝融魂魄

祝融是炎帝的儿子,精卫的长兄,以“光照万方”深得部族内外的爱戴。最初,精卫因贪玩,东海溺亡,炎帝悲伤过度,无心政务,逐渐把部族权力交给了祝融。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后,祝融被封为火神,主理火正和夏季,成为炎黄部族最主要的大臣之一。在黄帝其他大臣的配合赞襄下,祝融威信日隆。水神共工嫉恨祝融,心中不平——“水火都是人们离不了的,为什么人们亲近祝融,而无视我的存在?!”于是共工公开向祝融挑战。两人各使神通,杀得天昏地暗,共工战败逃奔,撞倒了擎天柱不周山,致使天塌地陷,尸横遍野。黄帝迫于部族长老的压力,含泪下令处死祝融,祝融也深悔自己的鲁莽给天下带来的灾祸,于是请求黄帝留存自己的魂魄,寄托于莲花之上,沿河漂流,召领死难的亡灵,以赎罪孽,黄帝应允。因祝融主理夏暑季节,所以处死祝融的这天就被称为“处暑”。处暑当日,人们到河边燃放“河灯”,恭请祝融魂魄于莲花之上,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