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惨忠臣:张昺因吃瓜被杀,却被五位皇帝追封!

发布时间:2025-08-30 10:37  浏览量:17

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点燃了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内战——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1399年7月的一个酷暑之日,北平燕王府内气氛诡异。山西泽州人、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被骗入府中。燕王朱棣热情地请他们品尝新进的瓜果。

就在两人放松警惕品尝瓜果时,朱棣突然变脸,摔瓜为号,伏兵四起。面对死亡威胁,张昺昂首挺胸,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

这句话不仅终结了他41岁的生命,也拉开了朱棣“靖难之役”的序幕。令人唏嘘的是,这位被朱棣残忍杀害的忠臣,后来竟然得到了明朝五位皇帝的追封和褒奖。

张昺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张昺出生于山西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岭上村)一个殷实农家。虽然时值元末乱世,但张昺的父母重视教育,使他得以接受良好教育。

天资聪颖的张昺很快展现出过人才能。史料记载他“虚心好学,有听一知十、举一反三的能力”。年轻时的张昺就胸怀大志,珍惜时间如金,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

明洪武四年(1371年),13岁的张昺因才华出众被推荐进入官府设立的学校学习。他在仕途上起步顺利,先从县令做起,后来升至知州,因深得百姓爱戴而屡获提拔。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36岁的张昺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在工部任职期间,张昺勤政爱民,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实施多项有利于农业和民生的措施。他掌管国家工程建设、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及交通驿道建设等重任,政绩显著。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张昺奉命到河南怀庆府督察河务。视察丹河时,他即兴赋诗:“寂寞春山上,同人欠跻攀。云深千障隐,风定一泓寒。仆面林花舞,循崖鸟独盘。自怜幽兴极,欲去屡蹒跚。”这首诗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情怀。

张昺在地方治水时努力疏通河道,使河水流通畅顺,减轻了水旱灾害。他还开仓赈济灾民,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当地民众感念他的恩德,特意为他建立生祠以示感恩。

张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与张昺多有接触,两人对朝政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朱允炆认为张昺是栋梁之材,因此继位后立即重用。

当时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对皇位构成巨大威胁。为控制诸藩王势力,建文帝决定削藩。诸王中属燕王朱棣年龄最长、势力最大,最为建文帝忌惮。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派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兼市委书记),谢贵为都指挥使(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张信为都指挥佥事。三人明为调任,实则奉命监视和牵制燕王朱棣。

张昺到达北平时,朱棣早已暗地准备谋反。为争取时间,朱棣从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开始装病不出。

朱棣这一“病”就是半年,甚至连朱元璋周年忌辰都没去京城。张昺始终怀疑朱棣并非真病,为防变故,他部署在城七卫及屯田军士,列九门防守,准备活捉朱棣。

为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朱棣听从谋士姚广孝的建议,加厚王府围墙,并饲养大量鸡鸭鹅来掩盖声响。

六月,朱棣不仅装病,还开始装疯卖傻。他穿着王袍在街上大呼小叫,抢人食物,甚至睡在街头。大热天里,他围着火炉,裹着棉被还直喊冷。

张昺和谢贵亲往燕王府探查虚实。朱棣赤脚披发,在院中转圈说胡话,甚至拉着张昺的手念念有词。厅中还生着火炉,朱棣抱膝发抖喊冷。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相信他真的疯了。

建文帝

建文帝在得知朱棣可能装病后,抓了朱棣派往京城打探消息的邓庸。经严刑拷打,邓庸承认朱棣确实在装病谋反。建文帝大惊,立即给张昺等人下密旨逮捕朱棣。

然而,都指挥使张信在母亲劝说下叛变。张信母亲说:“你父亲在世时常说燕王有王气,你若抓他,我们家会遭殃!”张信于是将密旨内容全部泄露给朱棣。

朱棣得知计划后,立即与姚广孝商议对策,决定派张玉、朱能率领800亲兵在燕王府内埋伏。

七月初六,张昺和谢贵带兵包围燕王府。朱棣见对方人多,决定智取。他假装将官校绑在庭中,诱骗张昺和谢贵进入王府。

当两人进入端礼门时,伏兵突起,将他们擒获。朱棣劝降张昺,但张昺大义凛然地说:“宁可断头死,莫作易主臣!”朱棣大怒,将张昺和谢贵处死。

关于张昺被杀的具体场景,有一种说法是朱棣请二人吃瓜时突然发难。朱棣拿起瓜说:“刚送来的瓜,别客气一起尝尝!”正当两人吃瓜时,朱棣突然摔瓜为号,伏兵冲出将二人杀害。

张昺被杀后,朱棣的军队冲进衙门要杀他全家。据《明史》记载,张昺的家人及近戚十四人皆连坐而死,姻党数十家被谪戍边郡。

只有张昺的小儿子侥幸逃脱,保住了张家血脉。此外,朱棣还下令将张昺的尸体挖出焚烧,可见对其仇恨之深。

张昺

张昺虽被朱棣所杀,但他的忠义精神却赢得了后世多位皇帝的尊重和追封。

建文帝得知张昺死讯后,追赠他为礼部尚书(相当于文化和教育部长),谥号“贞毅”。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颁诏为张昺等建文旧臣平反昭雪:“家属悉宥为民,还其田土,戍边者放还。”他还下令为张昺立庙祭祀,封为都城隍。

明英宗正统年间,追赠张昺为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谥号“忠烈”,并拨款建祠,春秋致祭。

明神宗万历年间,诏示天下为建文朝忠臣平反昭雪,对张昺后裔予以优待。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为抵抗清军入侵,激励国人,于弘光元年(1645年)追赠张昺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谥号“节愍”。

一位被朱棣处死的建文忠臣,能得到后续五位皇帝追封褒奖,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张昺被杀后,朱棣的部将张玉、朱能等率勇士攻打九门,攻克八门,唯西直门不下。

都指挥彭二策马市中大呼:“燕王反,从我杀贼者赏!”募集千余士兵准备攻燕王府,却被燕王府卫队击杀,士兵一哄而散。朱棣完全控制了北平。

自此,一场持续三年、改变明朝命运的靖难之役全面爆发。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即位为帝,即明成祖。

张昺虽未能阻止朱棣夺位,但他的忠义精神却跨越时空,赢得了五位皇帝的追封褒奖,成为明代忠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