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何深受民间爱戴,却终生仕途坎坷?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01 07:40 浏览量:9
文:沧海一书客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谥号忠介。海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点从海瑞为自己所取的字、号就能看出。
字、号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海瑞为自己起汝贤、刚峰这样的字、号,正是恰恰反映了其对自身崇高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取向。
忠介,意指忠实耿介。而后人给予其忠介这样一个谥号也是对其品行的充分肯定。由此可见,海瑞忠诚正直、刚正不阿的形象还是很深入人心的。
海瑞的刚正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对待君王,还是上级,甚至是平民,他都能做到刚正不阿。
于君,其敢直言纳谏。海瑞的传世著作《治安疏》就是劝谏嘉靖皇帝留下的。《明史》记载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决妻子,待罪于朝。”海瑞在上书前已经为自己准备好棺材,抱着必死的决心。
海瑞的《治安疏》确实是直言不讳,他痛斥嘉靖,“过于苟断,是陛下情之偏也”“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罗列嘉靖数条罪责,指责其贪图长生、痴迷道教、误国误民的种种行为。
明朝文官言事,往往是为了标榜名誉,展现风骨,名留史册。因此,一般御史上书往往避重就轻,而海瑞在《治安疏》中是真心指出皇帝的错误并希望皇帝能够有所醒悟,忠言逆耳以建言献策,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抛之脑后。
于上司,其不阿谀奉承。胡宗宪之子胡衙内依仗其父权威气焰嚣张,无恶不作,鱼肉百姓。嘉靖三十七年,胡衙内带着随从四处游玩,各地属官畏其父权势,不敢怠慢,好生招待。可当胡衙内到了海瑞主管的淳安县内却遭到冷遇,无人接待。于是胡公子极其气愤,将一肚子气撒在驿吏身上。
海瑞听闻后,立刻带人赶往驿站,将胡衙内捉了起来,并施以妙计,向胡宗宪写信 :“听闻胡总督您盛名远扬,今日却有不法之徒冒充您的儿子,为非作歹。”这样即便是再想救自己儿子,胡宗宪也很难开口了。海瑞深知胡衙内身份,却不畏惧胡宗宪权威,即便是得罪自己的上司,也要秉公执法。
于民,海瑞在民间始终是以一副爱民如子,两袖清风的形象出现的。作为海南人,海瑞是深受海南百姓喜爱的。在琼剧中,有许多关于海瑞与贪官斗智斗勇的故事。
琼剧《海瑞》中描写了海瑞与贪官污吏斗智斗勇、为民请命的故事:他与胡宗宪、鄢懋卿的争执,和内阁首辅徐阶的斗争,甚至是直言嘉靖皇帝“误国”,表现了他在那样一个政治腐朽,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里,出淤泥而不染,有着宁折不屈的精神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因此,在海瑞被贬调离的时候,百姓们都“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海瑞去世以后,又有“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醉而哭者,百里不绝”的场景。海瑞一心为民,百姓也对海瑞报以敬意和眷念。
此外,海瑞还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员,他“贫不能具含殓”,不贪图荣华富贵,这在当时的官场是很难得的。为官不贪,这在民众心里自然留下了好印象。
海瑞性格的另一面
在海瑞所处的时代,儒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海瑞从小就接受《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的熏陶,这对其“知”与“行”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明朝中后叶,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但海瑞偏向陆王心学。海瑞曾说道 :“今之尊信晦翁,无异于战国之尊信杨、墨也。”意思是朱熹就像战国的杨朱和墨翟一样,虽然被奉为主流,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
早在海瑞读书时,王阳明的心学便十分盛行,其中的知行合一、“立诚”等深深地影响着海瑞的价值取向。海瑞也非常认同陆王心学,“谓天下有遗于其心之外,吾无信也”“未有舍去本心,别求之外,而曰圣人之道者”“天地间未有一物一事,出心之外者”。
由此可见,心学对海瑞影响之深,外化于行。在此影响之下,海瑞追求本心,凡事不能违背心之所向,他为人刚正,对人、对事常常认真严苛。由于过分追求本心,往往忽略其他因素,陷入极端。
海瑞尊奉圣贤之道,孔孟之说,可受时代背景所限,此时的孔孟之道与春秋战国时已大不相同。它经历了各家杂糅,又趋于统一,日渐僵化。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下,海瑞有着极高的道德感,以至于他“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不仅严于律己,更苛以待人。他的这种价值追求,使得他对自己,对家人,乃至对社会都有一个崇高的期望。
海瑞在民间乃至后人眼中,不仅仅是爱民如子,刚正清廉的正面形象,他更是传统的纲常礼教、封建的伦理道德的维护者。他的性格有着互为矛盾的两面性:一面是刚正、有节操之士;一面是顽固且过于刚强。木强则折,海瑞的这一性格为其日后官场沉浮埋下伏笔。
海瑞虽历经四朝,可在官场上初露头角却是在嘉靖年间。1549 年,也就是嘉靖二十八年,此时海瑞三十五岁,他参加乡试并考中举人。之后的五年间,他又参加了两次会试,均以失败告终。
之后海瑞就暂时放弃了考试而选择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当个教谕,教书育人。在此期间,海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因此,被特别提拔为淳安知县。只是此时的海瑞已经四十八岁,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之后有所升降,先后任职嘉兴通判、兴国州判官、户部云南司主事。嘉靖四十五年,海瑞的一封《治安疏》惹毛了嘉靖皇帝,被关进诏狱,直到明世宗驾崩,穆宗继位,海瑞才得到赦免,官复原职。
新帝即位,不仅大赦海瑞,还重用海瑞,先是将其调往兵部,后又调到大理寺,升为尚宝丞。徐阶遭弹劾后,海瑞受牵连又被调到通政司,任左右通正。隆庆三年,又获升迁,调至右佥都御史,外放巡抚应天。
此时的海瑞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可在其巡抚应天期间,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不到一年,海瑞便受到许多弹劾,惨遭排斥,被贬为南京粮储。后逢高拱主政,高拱极不待见海瑞,遂将海瑞打发到南京户部去养老。
海瑞并不乐意这个安排,想以辞官威胁,谁曾料皇帝真的批准了他的请辞。万历年间,张居正长期把持朝政,认为海瑞性情过刚而难成大事,也不重新起用海瑞。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想要重用海瑞,却遭到朝臣的百般阻挠,于是只能作罢,委以南京右都御史。
纵观全局,海瑞的官场生涯约莫有三次低谷。
第一次就是嘉靖时期,海瑞的一封《治安疏》,惹怒了嘉靖皇帝,世宗一开始是挺生气,但海瑞此时盛名在外,皇帝也不好发作,反将海瑞比作“比干”,而自己又不是“商纣王”。不久后,世宗生病,回想起海瑞之前的种种,心里郁闷,便将海瑞关进诏狱。
第二次则是在隆庆年间,海瑞此时正巡抚应天,势头正盛,但由于行事严苛而树敌众多,遭朝臣的多番弹劾,后又值高拱主政,两人早有芥蒂,海瑞便被打发到南京的清闲职务。
第三次则是万历年间,此时海瑞仍因高拱打压而闲居在家。高拱之后,张居正又把持朝政,忌惮海瑞,也不起用他。
从这三次低谷可以看出,海瑞与身边人的关系不是很好。他几乎是陷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地步,在朝堂中树敌众多。不论是上级,还是同僚,都对他百般刁难、排斥。这种排斥更是使得海瑞的工作难以进行。三次低谷,不是无端发生的,它们都与海瑞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联。
海瑞的性格对其政治前景的影响
海瑞性格具有双重性,这在他的为人处世以及官场生涯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一方面,海瑞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屈不挠,深受百姓爱戴。这一层性格并非直接作用于其政治前景,而是附加属性发挥作用。海瑞的这一“正面”形象给民间、史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百姓心中自然有着一个好印象。
因此,新帝即位往往起用他以笼络民心,标榜自身,彰显自己以德治国的方略。皇帝深知海瑞的政见不可行,但其又受到百姓的爱戴、信任,所以常常给予其虚职以充分发挥海瑞道德模范的作用,从而在舆论上震慑、警示文官集团。从表面来看,海瑞是深得皇帝的信任与宠爱。
另一方面,他有时又过于刚正,这一性格使得他的官场之路走得十分艰难。海瑞的刚正得罪了不少同僚。海瑞的过于刚正使得他愈发孤僻,朝中官僚多不与其来往。无论是对下属还是对上司,他都以一套严格的道德标准去要求,这就使得他在朝堂之中格格不入。
加之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党派林立,官员们纷纷结党营私,壮大势力。海瑞这样的人的出现,无疑是对其他官员的威胁。他们既拉拢不了海瑞,而且还有很大的可能受到海瑞的攻击。这样一来,海瑞总是受到同僚的无端弹劾。
除了人际交往,海瑞的性格也影响其工作的开展。海瑞在巡抚应天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可却矫枉过正,陷于偏激,威胁到多方势力。这一点也是海瑞被上到皇帝,下到富商大贾整个地主集团排挤在外的关键原因。
海瑞是一个坚定的复古主义者,他始终维护太祖定下的规定,甚至想要恢复旧的礼制。明中叶土地兼并严重,许多自耕农失去土地四处流亡。早期太祖制定的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已成一纸空文。
面对这种情况,海瑞“自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但土地兼并问题由来已久,并非明朝独有,自私田出现就已萌芽。海瑞为此甚至想倒行逆施,回到周公时期。这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土地兼并牵扯利益甚广,海瑞的行为无疑是站到了整个地主官僚阶级的对立面。海瑞的初衷是好的,他选择拯救深受土地兼并之害的百姓,可其施政方针是错误的。
历代有远见的君王和政治家,他们都曾希望能够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可历史的印迹却告诉人们,这是远远行不通的。海瑞工作上的激进更使得他与同僚间的隔阂更深。性格不合,追求不同,甚至是连政见也有分歧,海瑞只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与他人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