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海散文、随笔集(四)——腊月冬月(连载二)

发布时间:2025-09-01 07:40  浏览量:8

赵金海散文、随笔集(四)——腊月冬月(连载二)

“小侯能干”

“小侯能干”,是当年毛主席赞扬侯顺德说的一句话。

读《毛泽东与河北》一书,其中有一张毛主席1958年来邯郸视察时,在火车上接见邯郸地、县部分领导干部的照片,照片左起第四位的年轻人是侯顺德。

侯顺德出身穷苦,没有文化,但头脑灵活,反应敏捷。他当时才34岁,是曲周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庞均向主席介绍说:“这是曲周县委书记侯顺德。”主席听到曲周县,迟疑一下,略有思索,侯顺德对主席说:“明朝兵部尚书王一鄂,就是曲周的。有一出戏《玉堂春》,苏三、王三公子,民间有传说,戏中的王景隆是王一鄂。”主席历史知识丰富,一说玉堂春、王一鄂,主席表示明白了。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侯顺德向主席汇报了曲周县的工业、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席满意地说:“小侯能干!”

侯顺德,鸡泽东柳村人,1924年出生,1945年参加工作,长期在基层任职,邯郸地区十几个县,他先后在一半的县工作过。

政声人去后,好人做好官。在侯顺德50年的从政生涯中,较长时间做的是“父母官”。他勤政务实,体恤民情,不仅政绩突出,走一路落下一片好政声,而且也留下了不少带有传奇性的,为人称道的好故事。

侯顺德在鸡泽三区参加工作时,区长是贾春台,他是区里的通讯员。他在曲周当县委书记时,贾春台是公社书记。有一年冬天在县礼堂开三级干部会议,天气很冷,坐在主席台上的侯顺德看到台下的老领导贾春台穿的衣服单薄,他走下主席台,把自己的大衣给贾春台穿上。看到侯顺德的这一举动,周围的人们投来赞许的目光。

贾春台的儿子贾志民是鸡泽双塔卫生院的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是我的老朋友。他说:“过去,侯书记不断顺便来家看望我老父亲。侯书记来到家里,赶上吃饭,不说好赖,窝头咸菜,家常便饭,像一家人一样。有时来到我家,我母亲正在做饭,他就坐下来替我母亲烧火、拉风箱,有说有笑,没有一点儿架子。”

贾春台家在双塔西仝庄。鸡泽的一位老干部还对我说过,有一年村里想搞点儿副业,村干部请老贾去找找他的老下级能不能帮帮忙。当时,侯顺德在大名当书记,老贾就从鸡泽骑着自行车去了大名。回来时,侯书记说,大名到鸡泽200多里地,你上了年纪,可不能骑自行车回去了,让我的车送你。司机把老贾的自行车绑在吉普车后边,把老贾送了回来。

有句古话,爱民如子“父母官”。侯顺德穷苦人出身,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为政多年,时时在实践着自古至今这一古老的、如何做“父母官”的遗风遗训,深受百姓爱戴。侯顺德在大名工作的时候,邯(郸)大(名)公路路况不好,有的路段坑坑洼洼。有一次,侯顺德从邯郸回大名,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人很费劲儿拉着一排子车煤,他下来车,帮着推了很长的一段路。

侯顺德虽然没啥文化,但口才很好,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他开会演说,能把党的政策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富有趣味性、鼓动性,让人入耳入脑。有一次侯顺德下村开群众会,人们集合得有些慢,他就在大街上耍起了“拿大顶”,给人们讲故事,大家跑来观看,很快集合起来。

侯顺德为官几十年,成绩突出,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文革”期间,他身受迫害,重新工作后,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路线,落实党的政策,尤其在全国贫困县大名当县委书记期间,大胆推行责任制、大包干,在全省带了头,在全国产生影响。当时,有的县级干部对推行责任制心有疑虑,怕犯错误,侯顺德勇于担责,对大家说:“对了是大家的,错了我负责!对错先不论,多打粮、吃饱饭最重要!”南有安徽凤阳,北有河北大名,这一南一北两个县,是全国推行责任制较早的地方。大名的农村改革,是侯顺德从政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侯顺德在大名推行责任制,贫困的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生活,侯顺德的这一功德,至今还在大名乡间传颂!

侯顺德从大名县委书记任上,提拔担任邯郸地委副书记。侯顺德担任地委副书记时,分管组织干部工作。1984年,我到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工作,这一年,邯郸地区在全省率先通过竞争答辩,为多个地直单位招聘“一把手”。鸡泽县的副县长韩勤龙,就是通过竞争答辩,提拔担任地区科协主任;林业局副局长张华通过竞争答辩,当了地区科委主任。这一时期,侯顺德在组织干部工作中十分重视知识分子工作,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走上了领导岗位。

1990年,侯顺德因病去世,享年66岁。

2018年4月2日

“一听村民就来气”

山西洪洞都知道,一个大槐树,还有戏剧《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洞县”的一段凄婉的唱词,在民间传唱久远。

近日,洪洞又有一件事轰动了。这个县有个企业污染严重,央视记者去采访,遭到威胁。记者自称村民,给县环保局打电话,一位副局长说“活该!” 事后,他知道了是记者反映情况,说:“当时记者自称村民,而自己一听村民就来气,所以当时态度十分不好!”

早在“文革”前,就有一句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村的孩子上了大学,变了,看不起刨土坷垃的爹娘,看不起农民。当时,还有一些“三门”干部,指“从家们到学门,从学门到机关门”的干部,脱离群众,和老百姓没有感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主席当初搞“文革”,有一个思想,有一个初衷,就是想解决我们的干部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作风简单、漂浮、粗暴,看不起群众,看不起老百姓的官僚主义问题,就像洪洞县的这位环保局局长一样,“一听村民就来气,早已忘了爹和娘!”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进了城,“吃白了、养胖了,大爷大娘全忘了”。“文革”时,主席倡导干部要和群众搞“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不一定要求干部干多少活儿,是让我们的干部通过“三同”,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农民想啥、盼啥,干部该做点儿啥。现在,我们有些决策,为什么常常和农民有冲突?这往往是我们的决策和实际有差距,农民不赞成,不支持。比如,我们邯郸有一个县,公路沿线毁掉麦苗种桃树,官方报道是“富民工程”“观光线”,民间的自媒体报道却说是“形象工程”,不中用。两个说法不一样,不知道哪个真、哪个假?

历史过去了半个世纪,当年主席要解决的我们的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作风问题、思想问题、观念问题,还有这位环保局局长“一听村民就来气”的忘本的问题,是不是和当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是不是还没有解决好?

邯郸毛体书法家张福堂评论说:无奈无奈真无奈,当官当官真不赖。一听村民就来气,看见茅台笑开怀。

一位领导干部评论说:其实,由于这些年来,我们对干部缺乏有效的教育,像这位“一听到村民就来气”,严重脱离群众,对上负责,对下“吹胡子瞪眼”,不给老百姓好脸色,当官做老爷的“两面人”干部,不在少数。就是这些干部,给党“抹了黑”。看来,当年主席教育干部的办法,直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201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