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白求恩”——梁春荣

发布时间:2025-05-19 21:24  浏览量:4

在辽西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位备受乡亲们敬重与爱戴的 “大漠村医”—— 梁春荣。行医32年来,他用“尽量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这3副“神药”,守护着小小村落的健康与安宁。

3副“神药”,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1993年,毕业于朝阳市建平中医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他,怀着对家乡的拳拳深情,回到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村,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漫天黄沙中,瘦弱的梁春荣身背药箱,一步一个踉跄地在沙坨子里穿行。沙砾磨破了鞋底,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阻挡他前行的步伐。

这一走,就是32年。

梁春荣常说:“怎么样能使村民花小钱能把病治好了,这是我这个村医最该做的。”他深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场多么大的灾难。他常常宽慰乡亲们,尽量别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一句朴实的话,成为了村民们的“定心丸”。

闲暇时,梁春荣翻医书、查资料,研究如何用最便宜有效的方法为乡亲们治病。在他看来,中医药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其“简便验廉”的优势尤为适合偏远地区的农村百姓。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他更侧重于深挖中医药。“我一般不愿意给患者打点滴,基本是用中药治,大家平时有个头晕、心悸、腿酸、背痛啥的,用中医药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

比起“大漠村医”的称号,梁春荣更引以为傲的还是乡亲们称呼他为“用小钱治大病”的专家。而书柜里厚厚的7本账簿,则是梁春荣“没钱也能治”的见证。

7本账簿,不忘初心悬壶济世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梁春荣了解农民的不易,“土里刨食” 挣来的每一分钱都饱含艰辛。入行之初,他就以“医者,大善也。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为准则,并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治病救人,对患者有求必应。如果患者一时拿不出医药费,就先治病再记账,遇上特别困难的则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

如今,他的书柜里存放着7本厚厚的账簿和600多张泛黄的欠条,有本村的、本县的患者,甚至还有临近内蒙古自治区甘旗卡镇的患者,总金额近30万元。但账簿有的破损掉页,有的没有欠款人签名,有的甚至连欠款金额和时间也看不清了。梁春荣却从来没有讨要过一分钱。有患者因为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不幸离世的,他就默默把欠款划掉。

村民秦玉梅患脑出血和风湿性心脏病4年多,长期在家卧床,家境特别困难。梁春荣几乎每天都要上门给她看病输液,吃药、打针分文不取。宋翠荣的丈夫得了癌症,梁春荣不仅免除了所有所有打针、吃药的费用,还自掏腰包供其女儿读大学。李德海患脑血栓10余年,2013年又做了直肠癌手术。他的哥哥李德明20岁的时候,因为一次事故造成瘫痪,卧床35年于2013病故。他的母亲患食道癌于2014年去世。一家三口打针、吃药的费用都记在了梁春荣的账簿里,就连去医院的路费、手术费都是梁春荣垫付的。老窝堡村村民徐国山的母亲病重,家里十分困难,梁春荣一治就是4年,老人的病情稳定了,可3万多元的医药费,梁春荣从来都没提过......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老村医、老党员,梁春荣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执着与坚守,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0项专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梁春荣充分发挥中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一个意外,让他发现曾经贻害乡邻的沙土竟然也是宝贝。

有次外出出诊时,梁春荣不小心划伤了腿。来不及包扎,他抓起一把沙子按在伤处,发现沙子竟有止血效用。“漫天沙坨子里的风积沙是害,但研究明白其功效,或许能‘变害为宝’,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基于这一设想,梁春荣大胆尝试、刻苦钻研、精心配方,筛制出医疗不同疾病的药沙、硅砂作为医疗保健的载体,以硅砂配合中药外用治病,创造了独特的硅砂疗法,并精心制成方便施用的颗粒、药膏、药贴。

还有一次巡诊时,他的手背被蚊子叮咬,随手抓了把柳树下的沙土,沾湿后敷在手上,没想到疼痛和瘙痒瞬间消失,包也很快消下去了。梁春荣回到家中查阅了中医典籍,发现当地种植的柳树叶和柳树皮有止疼止痒的功效,而硅砂经过雨水、雪水的冲刷,吸收了这些成分。于是,他又开始潜心钻研,经过反复尝试,研制出硅砂止痒膏,可以治疗蚊虫叮咬、过敏性皮炎等疾病,还能预防紫外线过敏。

他把做好的药膏免费送给村民使用,而对于农村地区常见的皮炎、风湿骨病、腰腿疼等病症,则以当地道地药材为原料,研制药膏、膏药,只需二三十块钱,抹上几瓶就能见好。目前,梁春荣已申请了10项专利,这些专利都是围绕当地的硅砂和道地药材研发的。

梁春荣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衷心信任和赞誉。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中国好医生”“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好人”“阜新市道德模范”“阜新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2025年,他被授予“白求恩奖章”,这份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的崇高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

如今的梁春荣,依旧坚持定期为村民上门量血压。他时常教导年轻的村医:“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我们守护的是乡亲们的健康,这份责任重如泰山,一定要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