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寿传记

发布时间:2025-09-05 05:38  浏览量:8

赵昌寿烈士

赵昌寿(1901-1938),字炽庭,寿阳道坪村人。长期从教,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革命,是路南抗日县政府创始人之一。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五月被枪杀,他是一位由爱国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先烈。

昌寿自幼颖异,出身富户。一九二八年东渡日本求学深造,后为爱国心所驱使,中断学业,毅然回国。先在县第一高等学校任教,后回村办学,出资兴建学校,广收学龄儿童免费入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动员招收了一批女生入学,开创了寿阳农村吸收女童上学的先例。教学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爱国心理。同时,举办成人识字班,以他在日本亲身见闻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昌寿秉性耿直,以诚待人,所以一些有识之士及其同学都愿与他交往,加之又多才多艺,书画、医道、烹饪均为所好,因而深受群众爱戴。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县城沦陷,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驻在道坪一带,他主动配合部队首长一同劝说其伯父,将“永和德”的存粮赞助部队。当时晋华纺织厂工人自卫队和一些抗日队伍住在这里,“永和德”就成了八路军的临时总后勤。就是驻在石拐、庆城的

部队也由道坪运粮供给。

在部队的教育帮助下,昌寿联络了一些有识之士在道坪村建立了抗日乡政权,首任乡长。在他的影响帮助下,这一带很快村村都建立了抗日政权,抗日工作搞得表轰烈烈。时值晋中特委组建的中共寿阳县委也迁来道坪,他首任司法科长,将在西洛镇开办的“同泉庆”、“同和庆”字号的财物,自愿无偿交给政府,组建了第一个合作社和卫生所。由于昌寿对八路军在军粮上的大力支持,引起了驻榆次长凝日军的仇恨,他们称道坪是八路军的“粮台”。一九三八年四月,日军出兵道坪,将全村火烧大半,赵家住宅化为灰烬,从此抗日政府东移昌村。

昌寿投身抗日后,日夜奔忙,置家庭于度外,一心扑在抗日救国上。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在县工会成立大会上,他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不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要打倒资本家。”会后县委书记以“托派”为由,在县委集体讨论未作出决议的情况下,又不呈请上级,擅自将昌寿与崔作山一齐杀害,将其家产查封,酿成“崔赵事件”,致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一定破坏。后中共晋中特委在昌村召开大会,为他平反昭雪,追认为烈士。

(摘自《寿阳县志》一九八九年版卷九“人物”6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