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公案》中的彭鹏其人
发布时间:2025-09-06 20:34 浏览量:4
彭鹏
《彭公案》是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彭公”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循吏彭鹏。全书共341回。书中大部份情节实属虚构,描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塑造了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一批侠义之士的形象。前部侧重描写彭公断案,后部则是江湖恩怨。评书艺人讲说《彭公案》向分两派:一派讲到后半部彭公奉旨西征西夏,无马玉龙这个英雄人物,称“忠义西巡”。另一派后半部彭公西征,以马玉龙为书胆,称“龙虎西巡”。
《彭公案》中的彭鹏,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誉卓著的清官,其形象因小说的流传而广为人知。清代名臣彭鹏,被写入侠义公案小说《彭公案》中,在苏州评话家胡天如的生动演绎下,“彭朋”这一角色深入人心。其后更衍生出《续彭公案》《三续彭公案》等多部续作。据史书记载,彭鹏一生清廉刚正,是康熙朝五大清官之一。
彭鹏(1635—1704),字古愚,号无山,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镇小横塘村人。他自幼勤学,于宝树庵读书,顺治十一年应学使者试,以二十之龄夺得第一。二十五岁中举时,正值“三藩之乱”,吴三桂慕名招揽,他坚决推辞;后耿精忠亦欲征其为官,他更以锥刺龈,佯装吐血拒之。居乡期间,他兴修水利、施粥赈民、办学兴教,惠泽一方。
康熙二十三年,五十岁的彭鹏出任三河知县。他雨中骑马赴任,抵东门时已浑身湿透。居所简陋,无帐防蚊,他却毫不介怀。虽官阶不高,却敢大力整顿吏治,减轻赋役,拘治恶徒。面对横行不法的旗人,他秉公执法、平反冤狱;有自称“皇帝放鹰者”的内侍四处勒索,他微服查实,杖责百鞭,大快人心。县内盗匪猖獗,他亲率轻骑缉拿,声威远震。
彭鹏性情刚直,痛恨官场圆滑,从不向上司送礼,凡事只论是非,因而屡遭弹劾排挤,几次贬职仍不改其志,百姓誉之为“彭青天”。康熙帝嘉其清正,赐金百两,称:“知尔清廉不受民财,以此助尔操守,胜民间数万矣。”彭鹏将赏银悉数捐修县学,自身仍布衣简食。他在《木兰笔约》中自励:“骨皱成性,下笔为文,绝不作媚世语。”
因秉公执法触动权贵,彭鹏被贬降职,却在次年官员考核中仍列第一,康熙特赐“金奖廉”,擢工科给事中。任顺天府尹期间,他揭发乡试主考徐倬、彭殿元舞弊,虽遭反诬仍凛然陈词:“臣言若虚,请劈臣头,半悬国门,半悬顺天府学!”最终康熙支持彭鹏,罢免两名考官。
康熙三十二年,关中大旱,蝗灾肆虐,彭鹏一日连上三疏,劾奏陕西、山西、河南三省高官漠视民瘼,并列数南阳、磁州、泾阳等地官员劣迹。他始终秉持“为儒食贫,为吏清白”之志,拒做官官相护的庸吏。
因屡触权贵,彭鹏终被排挤出京,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巡抚。他仍坚守“为民请命”之责,上劾贪官、下减赋税,荐贤能、赈灾荒、理冤狱,开释无辜百余人。后调广东巡抚,时逢暴雨成灾,他开仓赈济,拒收私派银十万两,严惩扰民害吏,深受百姓爱戴。
康熙四十三年,七十岁的彭鹏积劳成疾,卒于广东任上。著有《古愚心言》八卷,曾为宝树庵题联:“春来万树尽飞花,问宝树主人此日散花多少;寺对群山皆碧草,叹无山居士随缘小草着忙。”其一生为民奔走、清廉自守,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因彭鹏刚正爱民、屡雪冤狱,被贪梦道人撰入《彭公案》为主角,小说叙述彭公(彭朋)在三河县惩恶扬侠之事,穿插欧阳德、黄三太、杨香武盗杯等传奇情节,成功塑造了一位清官侠士的典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