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抗战在南通:海启地区县、区政权机构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5-09-07 10:27 浏览量:6
1940年11月中旬,新四军授予著名爱国人士、国民政府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季方在掘港召开通、如、海、启国民党党政军联席会议,通过《告苏中四分区民众书》,决定通、如、海、启县长人选。季强成(季刚)兼任海门县县长。至此,海门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海门县政府宣告成立。
1941年3月,苏中第四行政区专员公署(简称四专署)成立,管辖如皋、南通、海门、启东,全境4000多平方公里,二三百万人,专员季强成。其时,日伪已占领通城、如皋、茅家镇、汇龙镇等重要市镇和交通要道。1941年4月,成立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季方任司令员,陶勇任副司令员,向明任政委,陈同生为政治部主任,所属部队分别进行整编和充实。从此,通如海启地区形成了坚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南浦旅团和伪军数千人,由南通出发,分多路对苏中四分区开始秋季大“扫荡”。在海启地区,敌人先后侵占了久隆镇、四甲坝等地,还在麒麟镇等地建立伪军据点,分割封锁根据地,企图聚歼新四军主力。
日伪军大扫荡中,敌人大肆烧杀抢掠,人民群众饱受创伤,加之日伪实行经济封锁,致使物价恶性暴涨。在反“扫荡”斗争的紧急关头,抗日队伍内部少数人思想动摇,四专署专员兼海门县县长季强成称病离职,不告而别,根据地人民面临严峻考验。季强成出走后,季方兼任四专署专员。
9月,根据形势发展,为了便于领导反“扫荡”斗争,海启两县奉命合并成立海东行署,委任顾尔钥为海东行署主任兼海门县长,钱伯荪为海东行署副主任兼启东县长。行署属四专署领导,驻地江家镇。同时,打破原有区域划分,将一些拥有一二十个乡的大区划小,以加强领导,并积极进行区级政权建设,由被动的人事改造转为主动的开创与建设。
12月,海东行署改称海启行署,陈同生为主任兼海门县长,沈维岳为副主任兼启东县长。
1942年7月,崇明划归海启行署领导,海启行署随之更名为海启崇行署。9月,海启崇行署更名为东南行署,东南行署主任陈同生。同月,原属南通县领导的通东行署也划归东南行署领导。1942年11月,顾尔钥接任东南行署主任,副主任季霭若兼海门县长,副主任沈维岳兼启东县长。1943年1月,通东行署撤销,原通东地区直隶东南行署。
海启地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巩固和发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东南行署曾召开县、区两级国民参政会,团结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一切抗日力量。行署在各地普遍组织农抗会,开展减租减息,同时发动参军运动,做好拥军优抗工作。行署决定改变田赋制度,由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公粮、公草、公棉等实物,以保证供应部队和抗日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并开展工商税的征收工作。行署及各级行政干部刻苦工作,全心全意为抗日群众谋利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