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狐女报恩

发布时间:2025-09-07 10:50  浏览量:7

唐文宗太和年间,江南道有一位书生名叫尚子庵,家道中落,唯有一位叔父在外地为官,官至刺史,人称刺史叔父。

刺史叔父虽身在官场,心中却常念故土。早几年,他便派人回乡,在祖宅旁择一处风水宝地,兴建了一座精巧雅致的庄园。园中亭台楼阁、假山流水一应俱全,更有藏书万卷的书楼,专为日后告老还乡颐养天年而备。

庄园建成后,常年空置,仅有一位老仆偶尔前去洒扫。每每路过那朱门紧闭的园子,乡人都不免驻足赞叹其气派,又暗自揣测其中景象。

前不久,刺史叔父果然上表请辞,获准致仕,带着几个贴身仆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住进了这座精心准备的庄园。

谁知入住不过三日,便生出怪事。

先是厨房里的碗碟无端碎裂,继而书房中的典籍散落一地。夜深人静时,园中常有女子嬉笑声隐隐传来,搅得人不得安眠。刺史叔父命人四下查探,却不见任何人影。

不出半月,家中仆从多有病倒者,皆称夜半有白衣女子立于床前,吸其阳气。一时间,庄园内人心惶惶,白日里也阴风阵阵,再无宁日。

刺史叔父为官清廉,素不信邪,但眼见家宅不宁,仆从日渐消瘦,也不得不重视起来。经乡人指点,方知这庄园空置数年,早已被一群狐狸占据修炼。

“原来是狐妖作祟!”刺史叔父拍案而起,当即重金悬赏,聘请能人异士前来驱狐。

消息传出,来了几个和尚道士,念经作法,洒净水贴符咒,折腾数日,不仅无济于事,反被狐妖戏弄,有的甚至被脱去僧袍道服,狼狈而逃。

正当刺史叔父一筹莫展之际,有仆来报,称一位武当山云游道士路过此地,愿前来一试。

翌日,道士如约而至。但见他青衣素袍,长须飘飘,目如寒星,手持一柄拂尘,腰间系着几个小巧的紫砂瓶,颇有仙风道骨。

道士在园中巡视一周,点头道:“确是狐妖作祟,且不止一只。大人不必忧心,贫道自有降服之法。”

三日后,月圆之夜,道士在园中设下法坛。坛高七尺,按北斗七星方位布置,四周插满五色旗帜,坛中央摆放着一个古铜香炉,香烟袅袅升起,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刺史叔父与几个胆大的仆从远远观望,只见道士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口中念念有词。忽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园中树木摇曳不止,似有无数白影在暗处窜动。

道士大喝一声,剑指四方,那几个紫砂瓶自动飞起,悬于半空,瓶口发出耀眼金光。随即,几道白气从园中各处被强行抽出,挣扎着被吸入瓶中,每入一道,便有一个瓶盖自行封闭,贴上符咒。

风止树静,月华如练,园中霎时恢复了宁静。

刺史叔父大喜过望,当即设下丰盛酒宴款待道士。酒过三巡,道士将五个贴有封条的紫砂瓶摆在地上,道:“此五狐已被收服,明日贫道便将带回武当山镇于塔下,永世不得超生。”

消息传开,尚子庵闻讯赶来。他素来对神怪之事颇感兴趣,见地上那几个紫砂瓶玲珑可爱,不禁好奇地凑上前去观察。

只见这些瓶子不过巴掌大小,泥质细腻,色泽温润,上面贴着的黄纸符咒用朱砂画着难以辨认的符文。尚子庵俯身侧耳,逐个倾听,前四个寂静无声,待听到第五个时,忽然听到里面传来细微的啜泣声。

他心中一惊,正欲退开,却听瓶内传来一个柔媚的女子声音:“公子救我,若肯相助,愿以身相许,为君生一状元三进士。”

尚子庵心中一震。他博览群书,自是读过不少狐女报恩的故事,但许诺生子为状元进士的,却是闻所未闻。若真能如此,不仅光耀门楣,更是千古佳话。

但他又想起书中记载狐妖多有害人,不禁迟疑道:“我听闻狐女多吸人阳气,害人性命,我若救你,你反害我,如何是好?”

瓶内声音哽咽道:“公子此言差矣。狐亦分善恶,我潜心修炼百年,从未害人性命。那日道士来时,我本可逃脱,为救年幼弟妹方才被困。公子若救我于危难,恩同再造,岂有反害之理?我愿发誓,若得相救,必以终身相报,助公子家门荣显。”

尚子庵听她说得恳切,不禁心动,便伸手去揭那封条。谁知指尖刚触到符纸,便如触电般麻痛,封条纹丝不动。

瓶内狐女忙道:“此乃道家真言封印,寻常手段难以解开。公子可取童子尿淋之,其法自破。”

尚子庵犹豫片刻,终是难抵“状元三进士”的诱惑,匆匆回家,见三岁侄儿正在院中嬉戏,便哄抱起来,重返庄园。

宴席未散,道士与叔父酒兴正酣,未注意室外动静。尚子庵潜至瓶前,让侄儿对着那个瓶子小解。尿水淋湿符纸,果然那封条自行脱落瓶盖。

刹那间,一团白气从瓶口涌出,在空中凝聚成模糊的女子形象,向尚子庵盈盈一拜,随即随风消散不见。

尚子庵心知闯祸,匆忙送侄儿回家后,便借口访友,到城外友人家中躲了三日。

归来时,他惴惴不安地前往叔父庄园请罪。不料刺史叔父并无怒色,反而抚须笑道:“那道士果真神机妙算,那日见瓶倒狐逃,便大笑说‘此必尚家书生所为,乃天意缘法,将来必有一段好姻缘’。既然是天意,我又何必怪罪于你?”

尚子庵闻言,既惊且喜,暗忖那道士果真非凡人,早已算定前后因果。

自此之后,尚子庵心中常怀期待,每每夜读至深更,总不自觉望向窗外,似盼着什么。

一夜,月明如昼,尚子庵正在书房挑灯夜读,忽闻窗外异香扑鼻。抬头间,见一白衣女子悄然而入,容貌绝世,眸似秋水,顾盼间流光溢彩,竟不似凡间人物。

女子施礼道:“承蒙公子相救,脱困于危难之中。今日特来践行诺言。”

尚子庵见她容貌倾城,举止优雅,不觉神魂颠倒,上前欲牵其手,却被女子轻盈避开。

女子正色道:“妾虽非人类,亦知礼义廉耻。婚姻乃终身大事,岂可草率?公子若真有意,当禀明高堂,择吉日行婚嫁之礼,方为妥当。”

尚子庵自知失态,连忙赔礼,应允明日即禀明父母。

自此,每至夜深,狐女必来相伴。二人或谈诗论文,或弈棋作画,每每至三更鼓响,狐女便告辞离去,从不过于亲近。尚子庵愈发觉其不仅容貌绝美,更博学多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心中敬爱日深。

次日,尚子庵将此事禀明父母。起初二老大惊,认为人狐殊途,不可结合。但听闻刺史叔父所言道士预言,又见儿子心意已决,且那狐女确非凡品,方才应允。

婚期定在三月十五,春光明媚之时。喜帖广发,宾客盈门,皆欲一睹狐仙风采。

婚礼那日,狐女身着凤冠霞帔,盖着红盖头,由四位伴娘搀扶而出。虽不见面容,但身姿绰约,步态轻盈,已令满座宾客惊叹不已。有好奇者偷偷窥视,只见盖头下容貌若隐若现,果真是倾国倾城之貌。

礼成后,新妇自称姓胡,名唤媚仙,众人便称她为胡氏。

新婚之夜,尚子庵按捺不住心中疑惑,问起当日庄园之事:“娘子既通人性,知书达理,为何纵容家人扰乱叔父家宅?”

胡氏黯然神伤:“实不相瞒,妾身一族原居西山深处,因猎户增多,不得已迁居至此园。妾屡劝家人不可扰人安宁,然父母弟妹顽皮成性,不听劝阻,终招此祸。那日道士前来,妾本可独自逃脱,但不忍弟妹遭难,返回相救,故一同被擒。此皆天命,幸得公子相救,方得重生。”

言毕,胡氏垂泪不已,尚子庵连忙温言安慰,自此夫妻更加恩爱。

胡氏不仅容貌绝美,更精于持家,孝顺公婆,和睦乡里。她暗中运用法力,使家中田产倍增,六畜兴旺;又识天气变化,每提前告知乡人防灾避祸,深受爱戴。

一年后,胡氏诞下一子,聪慧异常,三日能笑,百日能言,震惊乡里。后又连得三子,个个天资过人,目如朗星,记忆超群。

尚子庵本有意功名,但胡氏婉言相劝:“夫君命中文星不显,然祖德深厚,当显于子嗣。不如专心教子,将来门庭必然显赫。”

尚子庵信其言,便绝了科举之念,亲自教导四个儿子读书识字。诸子果然天赋异禀,过目不忘,举一反三,七岁时已能吟诗作对,胜过许多秀才。

待儿子们渐长,学问日深,尚子庵自觉难以继续教导,便重金聘请名师来家授课。胡氏虽从不直接教授课业,却常在夜间为儿子们讲解经义,剖析文理,所言往往比名师更加精深透彻。

大儿子二十岁那年赴京应试,果然高中状元,琼林宴上,少年状元风度翩翩,文采斐然,深得皇上赏识。此后三年间,三个弟弟相继考中进士,一门四子皆登科甲,震动朝野。皇上亲书“状元及第”金匾赐予尚家,州县官员纷纷登门道贺,尚家门庭若市,荣耀无比。

诸子为官后,皆清正廉明,政绩卓著,人称“尚氏四杰”。每逢年节,四子携眷归省,车马盈门,冠盖云集,尚家成为当地最显赫的家族。

岁月流转,尚子庵年至九旬,儿孙满堂,家业兴旺。一日,自觉大限将至,召齐家人于床前,与胡氏执手话别。

“得遇娘子,实乃三生有幸。今生无憾,唯愿来世再续前缘。”尚子庵含笑而逝。

丧礼之后,胡氏将家事尽托长子,独自走入西山深处,不复出现。后人相传,有樵夫曾在深山见一白衣仙子,容貌如昔,周围有灵狐相伴,想必是胡氏修炼成仙了。

尚家后人世代昌盛,皆牢记祖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待人以诚,妖亦报恩。”而那座曾闹狐妖的庄园,一直被精心保护,成为尚家子弟读书之所,据说在此读书者,必文思泉涌,科场得意。园中偶见白狐踪迹,族人从不惊扰,视之为家族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