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小说只是描绘了世界真实的样子,为何有些人却如此愤怒?
发布时间:2025-09-08 23:27 浏览量:7
莫言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如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批判,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运用,都对中国新一代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
那么,在莫言构建的这个充满奇幻色彩与深刻内涵的文学世界里,他的作品是如何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又是怎样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方文学技巧,创造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学作品?
高密东北乡,这片位于山东高密市区东北方向的土地,是莫言文学创作的源泉,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深处。这里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胶河、墨水河、胶莱河等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每到雨季,河水上涨,淹没周边的田野和村庄,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然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孕育出了适应水涝的农作物 —— 高粱 。高粱杆高叶茂,根系发达,能够在水中顽强生长,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
在莫言的童年记忆中,高粱地是一个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地方。夏日,茂密的高粱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高粱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孩子们在高粱地里捉迷藏、嬉戏玩耍,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到了秋天,高粱成熟,漫山遍野一片火红,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 。莫言曾在《红高粱家族》中描写道:“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高粱地的壮美景色,更蕴含着莫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
莫言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他曾回忆说:“我小时候,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馒头 。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常常吃野菜、树皮和红薯干 。” 这种生活让他看到了挣扎与无奈,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的善良与坚韧 。
莫言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使其成为他作品中故事发生的主要舞台 。在这个文学世界里,莫言将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当下、人性与兽性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文学王国 。
莫言在 1985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提到了 “高密东北乡” 这个地域名词 。此后,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元素 。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 “我爷爷” 余占鳌和 “我奶奶” 戴凤莲等一群热血青年的故事 。他们在高粱地里反抗日本侵略者,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使高密东北乡这个名字广为人知 。
《丰乳肥臀》则以一个母亲的视角,展现了高密东北乡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与挣扎 。小说通过描写母亲上官鲁氏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村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在这部小说中,莫言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与厚重 。
《檀香刑》以清末高密东北乡的民间故事为蓝本,讲述了一个关于猫腔艺人孙丙的故事 。小说通过对孙丙反抗德国侵略者的描写,展现了民间文化的力量和人性的尊严 。莫言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茂腔这一地方戏曲元素,使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 。
通过这些作品,莫言将高密东北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学地标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莫言的童年,是一段被孤独深深烙印的岁月。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正处于艰难的发展时期,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艰苦,莫言所在的高密东北乡也未能幸免 。物质的匮乏成为他童年生活的主旋律,常让幼小的他感到无助 。
在那段日子里,填饱肚子成为了莫言一家乃至整个村庄最迫切的需求 。粗粮和野菜是餐桌上的常客,白面馒头和肉类等食物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 。莫言曾回忆起小时候在学校,因为饥饿,同学们甚至会将煤块当成 “饼干” 咀嚼,只为了缓解那难以忍受的饥饿感 。春节时,村里家家户户分得半斤豆糕,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难得的美味 。莫言的奶奶给他一块杏核大小的豆糕,他放进嘴里,细细品味,舍不得咽下 。
除了物质上的匮乏,莫言在童年时期还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抚爱 。他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整日为了生计奔波忙碌,无暇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陪伴 。在学校里,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莫言也常常受到排挤和歧视,这使得他变得内向、自卑,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独自面对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
在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主人公黑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以童年视角看世界的角色 。黑孩生活在一个贫困、冷漠的家庭环境中,他很少说话,总是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苦难 。然而,他的内心世界却异常丰富,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
在他眼中,红萝卜是透明的,它有着奇异的光芒和神秘的力量 。这种对红萝卜的独特感知,正是童年视角的体现,它打破了成人世界的常规认知,展现出一种纯真而又奇幻的思维方式 。黑孩在面对他人的欺负和不公时,虽然无力反抗,但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份倔强和坚持,这种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品质,也正是莫言童年经历的写照 。
童年视角还使得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童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往往是最为真挚和强烈的,莫言将这些情感融入到作品中,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 “我” 的回忆,讲述了爷爷奶奶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 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 。
“我” 对爷爷奶奶的敬仰和爱戴,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这种童年视角下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童年视角也让莫言在描绘战争和苦难时,多了一份纯真和无邪,使得作品在残酷的现实中透露出一丝温暖和希望 。
童年视角还为莫言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童年时期的语言往往简洁、生动、富有想象力,莫言在创作中借鉴了这种语言特点,使得他的作品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 。他运用夸张、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童年的感受和想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
在《枯河》中,莫言这样描写夜色中的村庄:“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色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色 。…… 几颗瘦小的星斗在日月之间暂时地放出苍白的光芒 。” 这段描写运用了异化的语言,将月亮、烟雾、星斗等普通的意象描绘得极不真实,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 。
“种的退化” 是莫言早期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贯穿于莫言的多部作品中,如《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等 。这一主题的提出,源于莫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在莫言的早期小说中,“种的退化” 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家族命运的演变上 。以《红高粱家族》为例,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讲述了 “我爷爷” 余占鳌和 “我奶奶” 戴凤莲等一群热血青年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莫言通过对祖孙三代形象的刻画,展现了 “种的退化” 这一主题 。
“我爷爷” 余占鳌是一个充满野性和阳刚之气的人物 。他敢爱敢恨,勇猛无畏,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尊严,不惜与世俗观念抗争 。在抗日战争中,他带领着高密东北乡的百姓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例如,在 “红高粱之战” 中,余占鳌率领着他的队伍,利用高粱地的地形优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他们不畏强敌,奋勇杀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家乡的尊严和荣誉。
然而,到了 “我父亲” 豆官这一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豆官虽然也继承了祖辈的一些勇敢和坚韧,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的性格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软弱和妥协的成分 。他不再像爷爷那样充满野性和力量,而是更多地受到了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往往会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和勇气。
而作为城市人的 “我”,则完全丧失了祖辈们的 “野性精神” 。“我” 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代,受到了现代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性格变得更加温和、理性 。然而,在这种温和与理性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对生活的冷漠和对生命的麻木 。“我” 不再像祖辈们那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激情,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 。例如,在面对家族的历史和传统时,“我” 虽然有着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却缺乏一种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 更多地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家族的兴衰和变迁,而没有真正地融入其中 。
通过对祖孙三代形象的对比,莫言揭示了 “种的退化” 这一主题背后的生命意识和历史哲学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命力逐渐减弱,人性中的美好品质也在逐渐消失 。这种退化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现代文明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进步,但也导致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堕落 。
《蛙》是莫言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长篇小说,以计划生育为背景,讲述了乡村医生 “姑姑” 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生命的喜与悲、善与恶、负罪与救赎 。这部小说于 2009 年出版,2011 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
《蛙》围绕计划生育展开了一系列故事 。故事发生在高密东北乡,“姑姑” 是当地的妇产科医生,她一生接生了无数婴儿,被誉为 “送子观音” 。然而,在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她又成为了 “计生铁娘子”,负责执行堕胎等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姑姑” 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困境。一方面,她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另一方面,她又亲眼目睹了许多孕妇和家庭的痛苦和无奈 。这件事情让 “姑姑” 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姑姑” 的形象尤为突出 。她性格直爽,医术精湛,对工作认真负责 。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她坚定地执行政策,毫不留情地对待超生的家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许多人带来了伤害,内心开始产生了负罪感 。为了救赎自己的灵魂,她晚年开始用泥娃娃来代替那些被她打掉的婴儿,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原谅 。
莫言小说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判断等方面展现出独特性,对中国当代文学贡献卓越 。
在思维方式上,莫言打破常规,以独特视角审视世界 。他的作品常将现实与奇幻交织,如《红高粱家族》中,把抗日战争的残酷现实与高密东北乡人民的野性生命力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他笔下的历史不是刻板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民间传奇色彩,展现出民间视角下历史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这种思维方式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边界,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思考维度 。例如,在《丰乳肥臀》中,莫言通过上官鲁氏这个人物的经历,以一个普通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变迁,使读者对历史有了更鲜活、更深刻的理解 。
莫言的审美情趣别具一格,他善于挖掘民间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将其融入作品中 。他对高密东北乡的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地方戏曲等进行了生动描绘,使作品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韵味 。在《檀香刑》中,莫言巧妙运用茂腔这一地方戏曲形式,不仅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还通过茂腔的唱词和表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
他对色彩、声音、气味等感官元素的独特描写,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红高粱》中,对高粱地的描写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通过对高粱颜色和形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烈而悲壮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力量 。
在价值判断上,莫言坚持真实地反映人性和社会现实,不回避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作品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给予了深切关注,展现了他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坚韧 。在《蛙》中,莫言以计划生育为背景,通过对 “姑姑” 等人物的刻画,揭示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莫言小说在收获众多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部分人对他作品中感觉铺陈、语言运用、写丑失控等方面提出了批评 。
在感觉铺陈方面,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存在泛滥与浮华的问题 。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感官描写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但有时这种描写过于密集和夸张,让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反而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红高粱家族》中,对战争场面和人物情感的描写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刺激,如对血腥场景和情爱的描写,虽然增强了作品的冲击力,但也有读者认为这种描写过于露骨,显得有些低俗 。
语言运用上,莫言的作品被指存在单调的问题 。他常常运用大量的方言和口语,以增强作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然而,部分读者觉得这种语言风格缺乏变化,在不同作品中呈现出相似的语言模式,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