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之殇:刘球为何被王振肢解而死?
发布时间:2025-09-09 09:54 浏览量:6
刘球(1392年—1443年),字求乐,更字廷振,安福(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山庄乡葛洲村)人。他是明代中期著名的谏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最终因触怒权宦王振而惨遭肢解,却在身后获得"忠愍"谥号,被景泰帝追赠翰林学士,家乡立祠祭祀。他的故事,是明代宦官专权与忠臣不屈的悲壮写照。
刘球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江西安福人。安福县位于江西省西部,属吉安府,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刘球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虽不富裕,却志存高远。永乐十九年(1421年),年仅29岁的刘球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登第,中进士。这在明代科举制度下,是极为难得的成就。
中进士后,刘球被授予礼部主事一职。礼部是明代六部之一,主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务,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文化部和外交部的部分职能。礼部主事是礼部中的中级官员,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
刘球在礼部主事任上,因其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很快被提拔。他参与编修《宣宗实录》,这是明代官方编修的前朝皇帝实录,相当于现代的官方历史档案。编修实录是史官的重要工作,也是对个人学识的肯定。完成这项工作后,刘球被改任翰林侍讲。
翰林院是明代的学术机构,负责为皇帝讲学、起草诏书等,翰林侍讲是翰林院中的高级官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相当于现代的皇家讲师。这一职位也意味着刘球已经进入明代权力核心圈。
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大举征讨麓川(今云南省陇川县一带)。麓川是明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土司政权,与中央政府关系时好时坏。王振为获取战功,极力主张出兵。
刘球得知后,上疏力谏,认为"浚筑沟垣,增缮城堡,勤训练,严守望,以防不虞,有备无患之道也"。他主张加强西北边防,而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去征讨麓川。但王振权势熏天,他的建议被置之不理。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一场雷击击中奉天殿的鸱吻(屋脊上的装饰物),象征天意示警。明英宗下诏求直言,刘球应诏上书,提出了十项建议,包括:
1. 勤于御临讲经筵,引进儒臣讲解至上之道
2. 恢复太祖、太宗每天临朝三次的制度,使权力归一
3. 选用大臣应使公论满意,大臣有小过则放过不问
4. 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仪的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宗教事务局)应选儒臣掌管
5. 派遣公正廉明之臣巡行天下,打击贪污腐败
6. 减少宫殿修建,避免铺张浪费
7. 灾难发生时及时赈灾,减免税赋
8. 停止南征麓川和缅甸,减轻民众疾苦
9. 加强京师边防训练,提升战斗力
10. 广办屯田,推行盐法,为国库积累财富
这十项建议,大部分都是针对当时朝廷弊政的良方,尤其是对王振专权、朝政腐败的批评。刘球的奏章直指要害,触及了王振的切身利益。
王振得知刘球的奏章后,勃然大怒。他原本就忌惮刘球的直言,现在更是视其为眼中钉。王振的党羽钦天监正彭德清,指责刘球的第一条建议"指向了他",认为如果皇帝勤政、收权在手,王振的地位岂不是会岌岌可危?
王振于是命锦衣卫指挥马顺处决刘球。马顺是王振的亲信,负责执行王振的命令。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马顺带刀闯入刘球的牢房,将他杀害。刘球临死前大声呼喊:"我死后也要向太祖、太宗去诉告!"马顺心狠手辣,将刘球肢解并埋葬在监狱门口。
刘球的头颅被砍下,身体依旧挺直,马顺举脚推到他,说:"如此无礼!"遂支解了刘球,用蒲草覆盖,在锦衣卫后地隙地里埋藏。
刘球的堂弟刘玭得知消息后,密归刘球家,其家人方才得知刘球已死。刘球的儿子刘釪、刘钺求尸,仅得一臂,只能以血裙葬。
刘球死后几年,瓦剌果然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自带兵出征,却在土木堡遭遇惨败,王振和众多朝中大臣当场死亡,明英宗也被俘虏。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
之后,朱祁钰继位,史称景泰帝。景泰帝深知刘球的忠诚与高尚,为了纪念刘球的伟大功绩,追赠其为翰林学士,谥号"忠愍",在刘球的家乡立祠祭祀。
景泰帝还特别下令,将刘球的血裙收殓,以示对忠臣的尊重。刘球的家人也得到了朝廷的抚恤。
刘球的忠烈事迹,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
于谦评价刘球:"铁石肝肠,冰玉精神。超然物表,不涴一尘。古之君子,今之荩臣。才足以经邦济世,学足以尊主庇民。持正论以直言,遭奸回而弗伸,获乎天而不获乎人,全其道而不全其身。圣明御宇,景命惟新。恤典有加,光生缙绅。遗像斯存,俨然冠巾。望之者如聆虞廷之凤,仰之者如睹鲁郊之麟。噫,斯人也,正孔孟所谓取义成仁者欤。"
邵宝评价刘球:"论名臣,于正统、景泰间,刘忠愍敦君臣大义,章恭毅明国家大纪,于肃愍建社稷大功。皆愿为执鞭而不可得者。"
屠隆评价刘球:"刘忠愍球、邹吉士智、黄少卿巩、杨忠愍继盛、沈少卿炼、刘侍御台批鳞折槛,竟杀其身,龙比之俦哉,百炼之刚,则杨忠节最盛乎。"
何乔远评价刘球:"李时勉枷也,刘球死也,而皆王振矫旨欺主,上冲年甚矣,予闻周新、于谦,死而见形,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殆有之也。球死正统中,至今久远矣,其邑人王德新者,以万历初言事捕系锦衣狱,夜作乡语曰:'君亦来此乎。'知其精灵尚在也。"
刘球与王振的关系,是明代宦官专权与忠臣直谏的典型代表。
王振是明英宗时期的权宦,原为明成祖朱棣的内侍,后被明英宗朱祁镇宠信,逐渐掌握大权。王振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矫旨任免官员。他不仅干预朝政,还大肆敛财,导致朝政腐败。
王振与刘球的冲突,始于刘球反对麓川之役,后又因刘球的十项建议而彻底决裂。
王振在明英宗时期,权势熏天,他不仅控制了锦衣卫,还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异己。他将刘球下狱并杀害,是其专权的又一铁证。
刘球的堂弟刘玭任莆田县知县,送给他一匹夏布。刘球封还给他,并写了一封信告诫他。这体现了刘球为官清廉、不贪不占的品格。
刘玭后来也因清廉正直而受到百姓爱戴,成为地方上的好官。刘球与堂弟之间的这种清廉家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球著有《两溪文集》,但大多已散佚。他参与编修的《宣宗实录》是明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对后世研究明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刘球的忠烈事迹,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他的故事被编入各种历史书籍和民间传说中,成为明代忠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