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天下,这14位“外乡人”贡献最大:1商鞅,2张仪,3范睢

发布时间:2025-09-09 16:28  浏览量:6

商鞅是卫国人,最早在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当差,可惜魏王没眼光,没重用他。后来秦孝公发了 “求贤令”,说 “谁能让秦国变强,我就给他高官封地”,商鞅立马收拾行李去了秦国。

刚到秦国时,商鞅为了让老百姓相信朝廷说话算话,搞了个 “徙木立信”—— 在城门口立了根三丈高的木头,说谁能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一开始没人信,直到有个壮汉试了,真拿到了钱,老百姓这才知道新法令不含糊。接下来商鞅就开始大刀阔斧变法:废除井田制,让农民可以自己种土地;按军功封官,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杀敌人多就能当大官;还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管理,把权力都集中到朝廷手里。

这变法一开始阻力特别大,连太子都犯了法。商鞅一点不手软,虽然没直接罚太子,却把太子的老师割了鼻子、脸上刺了字,这下没人敢不听话了。十年变法下来,秦国粮食堆成山,士兵打仗跟饿狼似的,以前打不过魏国,后来直接把魏国的河西之地抢了回来。不过商鞅的结局有点惨,秦孝公死后,旧贵族报复他,说他谋反,最后被车裂而死。但他的变法没废,秦国能统一六国,根基就是商鞅打下来的。

张仪是魏国人,早年跟着鬼谷子学纵横之术,说白了就是靠嘴皮子搞外交。他刚出道时先去了楚国,结果被当成小偷打了一顿,差点没死。后来秦惠文王听说他有本事,派人把他请去秦国当丞相。

当时六国怕秦国太强,就搞了个 “合纵”—— 燕、赵、韩、魏、齐、楚六个国家联合起来抗秦。张仪的本事就是破这个 “合纵”,搞 “连横”—— 让六国分别跟秦国交好,一个个拉过来。最经典的就是 “张仪欺楚”:他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就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给楚国。楚怀王信了,立马跟齐国翻脸,结果张仪反悔说 “我当初说的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楚怀王气疯了,发兵打秦国,反而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丢了汉中之地。

除了楚国,张仪还跑遍了韩、赵、燕等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各国国君说得晕头转向,最后六国的 “合纵” 全散了,秦国再也不用担心被六国联手围攻。张仪在秦国当了十几年丞相,秦惠文王死后,新国君不喜欢他,他就回了魏国,最后在魏国善终,比商鞅的结局好多了。

范雎也是魏国人,年轻时想跟着魏国大夫须贾做事,结果因为太有才华,被须贾嫉妒。有一次须贾带他去齐国,齐王赏了范雎礼物,须贾就诬告他通齐叛国,把他打得浑身是伤,还扔进厕所,让宾客往他身上撒尿。范雎装死才逃出来,后来在朋友帮助下,化名 “张禄” 逃到秦国。

到秦国后,范雎通过秦昭襄王的宠臣推荐,终于见到了秦王。他跟秦王说,现在秦国的权力都在太后和穰侯魏冉手里(魏冉是秦王的舅舅),国君要想掌权,就得先把这些外戚的势力除掉。秦王听了觉得特别对,就任命范雎为客卿,后来又升为丞相。

范雎最厉害的是提出 “远交近攻” 的策略 —— 离秦国远的国家(比如齐国、燕国)就跟他们交好,别去打;离秦国近的国家(比如韩国、赵国、魏国)就慢慢蚕食,一块一块地抢他们的土地。这个策略太管用了,秦国后来打赵国、韩国,都是按这个路子来的,一步步把六国的地盘吞掉。另外,范雎还帮秦王把太后和魏冉的权力收了回来,让秦王真正成了秦国说一不二的主人。不过范雎后来因为推荐的人犯了错,自己主动辞职,最后在封地病死,也算是善始善终。

吕不韦是卫国人,最早是个大商人,在各国之间倒买倒卖,赚了很多钱。有一次他在赵国邯郸见到了秦国的公子异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异人当时是赵国的人质,没人待见他。吕不韦却觉得异人是 “奇货可居”—— 把他当成一件宝贝,投资他,将来肯定能大赚。

吕不韦先是花了很多钱打点秦国的权贵,让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华阳夫人没儿子),这样异人就成了安国君的继承人。后来秦国和赵国打仗,吕不韦又冒着生命危险把异人从赵国救回秦国。异人当上秦王后,就任命吕不韦为丞相,还封他为文信侯,赏了他十万户的封地。

异人当了三年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继位,当时嬴政才 13 岁,吕不韦就成了 “仲父”,帮嬴政打理秦国的朝政。这时候吕不韦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家里有上万仆人,还养了三千门客。他觉得自己这么有学问,就让门客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编成了一本《吕氏春秋》,还说 “谁能改一个字,就赏他千金”,这就是 “一字千金” 的由来。

不过后来嬴政长大了,觉得吕不韦权力太大,又因为吕不韦推荐的嫪毐(lào ǎi)犯了谋反罪,就把吕不韦的丞相职位免了,让他回封地。吕不韦怕嬴政杀他,最后喝毒酒自杀了。虽然结局不好,但吕不韦在嬴政小时候稳住了秦国的局势,还为秦国培养了不少人才,对秦国统一也有很大贡献。

李斯是楚国人,早年在楚国当一个管粮仓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吃脏东西,见到人就跑;而粮仓里的老鼠吃粮食,不怕人。李斯就感慨:“人有没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全看自己待在什么地方!” 于是他就辞职,去齐国跟着荀子学 “帝王之术”,学完后觉得只有秦国能让他施展本事,就去了秦国。

李斯到秦国后,先在吕不韦手下做事,后来得到嬴政的赏识。当时韩国怕秦国打自己,就派了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修水渠,想让秦国把人力物力都耗在修水渠上,结果被秦国发现了。秦国的贵族就跟嬴政说:“外来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不如把所有外来人都赶走!” 这就是 “逐客令”。

李斯赶紧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说秦国历史上的商鞅、张仪、范雎都是外来人,没有他们秦国能变强吗?现在大王不用外来人,反而把他们赶走,这不是帮敌人吗?嬴政看了觉得特别对,就取消了逐客令,还升李斯为廷尉。

后来李斯辅佐嬴政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嬴政当上始皇后,李斯又帮他搞了一系列改革:统一文字,让全国人都能看懂彼此的字;统一度量衡,做生意更方便;统一货币;还修了全国统一的道路,让车轨宽度一样,方便军队和物资运输。这些改革让全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整体,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过李斯后来犯了个大错,秦始皇死后,他跟赵高合谋,改了遗诏,让胡亥当了皇帝,最后被赵高陷害,腰斩而死,还被灭了三族,真是可惜了他的才华。

百里奚是虞国人,年轻时过得特别苦,家里穷得叮当响,三十多岁才离开家去外面找机会,可跑了好几个国家都没人重用他。后来他回到虞国,当了个小官,结果没过多久,虞国就被晋国灭了,百里奚也成了晋国的俘虏。

晋国国君把百里奚当成陪嫁的奴隶,送给了秦国。百里奚觉得太丢人,半路上就逃跑了,跑到楚国的时候,又被楚国人抓了,让他去放马。这时候秦国国君秦穆公听说了百里奚的本事,赶紧想办法把他弄回来。为了不引起楚国的注意,秦穆公就派人跟楚国说:“我们有个奴隶跑到你们这儿了,愿意用五张羊皮把他换回来。” 楚国人觉得一个放马的奴隶不值钱,就答应了。

等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去迎接他,还跟他聊了三天三夜,越聊越觉得他有本事,当场就任命他为丞相,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 “五羖大夫”(“羖” 就是羊皮的意思)。百里奚当上丞相后,一点架子都没有,穿着粗布衣服就去民间了解情况。他帮秦国搞改革:鼓励老百姓种地养蚕,兴修水利,让秦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还整顿军队,把分散的部落士兵训练成有组织的军队;另外,他还主张和周边的小国交好,慢慢扩大秦国的影响力。

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打了好几个大胜仗,不仅把周边的戎族部落都收服了,还打败了强大的晋国,一下子成了西部的霸主。百里奚一直活到 90 多岁才去世,他去世的时候,秦国的老百姓都哭了,连小孩都不唱歌了,可见老百姓多爱戴他。他用自己的本事证明,就算是个 “奴隶出身” 的外来人,也能帮秦国干出大事业。

蹇叔是宋国人,早年一直在乡下种地,虽然没当过大官,却特别有见识,周围的人有啥难事都喜欢找他商量。百里奚年轻的时候跟蹇叔是好朋友,当年百里奚想去齐国找工作,蹇叔就劝他:“齐国国君刚被杀,国内乱糟糟的,你去了肯定没好果子吃。” 百里奚听了他的话,没去齐国,后来果然齐国又发生了战乱,百里奚躲过一劫。

后来百里奚在秦国当上丞相,心里一直惦记着蹇叔的好,就跟秦穆公说:“我这点本事根本不算啥,我的朋友蹇叔比我厉害十倍,要是能把他请来,秦国肯定能更强。” 秦穆公一听,赶紧派人带着厚礼去宋国请蹇叔。一开始蹇叔不想离开家乡,可架不住秦穆公诚心诚意,还专门派人去了好几次,最后蹇叔才答应去秦国。

秦穆公见到蹇叔后,跟他一聊,发现他果然眼光独到,立马就任命他为上大夫,让他和百里奚一起辅佐自己,两个人成了 “黄金搭档”。蹇叔最厉害的就是他的 “远见”,能提前看出危险。有一次,秦穆公想派军队偷袭郑国,蹇叔就劝他:“郑国离秦国那么远,军队走过去要花好几个月,一路上肯定会走漏消息,到时候不仅打不赢,还会被其他国家偷袭。” 可秦穆公当时有点骄傲,没听蹇叔的话,还是派军队去了。

结果真跟蹇叔说的一样,秦军走到崤山的时候,被晋国的军队埋伏了,全军覆没,三个将军都成了俘虏。秦穆公这才后悔没听蹇叔的话,赶紧去给蹇叔道歉。从那以后,秦穆公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先问蹇叔的意见。蹇叔在秦国待了十几年,帮秦国制定了很多长远的计划,比如怎么跟晋国周旋,怎么收服周边的小部落,他和百里奚一起,把秦国的根基打得更稳了。最后蹇叔在秦国善终,他的子孙后来也在秦国当了官,成了秦国的名门望族。

尉缭是魏国人,跟李斯差不多同时期去的秦国。他本来是研究兵法的,写过一本叫《尉缭子》的书,里面全是打仗的谋略,在当时特别有名。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听说了尉缭的名声,就派人把他请到秦国,还亲自去迎接他,跟他一起吃饭,甚至让他跟自己用一样的车马,待遇比一般的大臣都高。

尉缭到秦国后,一眼就看出了六国的弱点:虽然六国表面上有时候会联合,但各国的大臣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用点钱和好处,就能把他们收买过来,让他们跟秦国合作,或者挑拨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于是他就跟秦始皇说:“大王要是能拿出三十万金,派使者去六国,收买那些掌权的大臣,要是有人不愿意被收买,就派人把他杀掉。这样一来,六国的君臣肯定会互相猜忌,到时候咱们再派军队去打,肯定能轻松打赢。”

秦始皇觉得这个主意太妙了,立马就拨了三十万金给尉缭,让他负责这件事。尉缭派了很多使者去六国,比如到赵国的时候,他们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收了钱后,就天天在赵王面前说赵国大将李牧的坏话,说李牧想谋反。赵王本来就多疑,听了郭开的话,真把李牧给杀了。李牧一死,赵国的军队就没人能指挥了,秦国很快就把赵国灭了。

除了赵国,尉缭的离间计在韩国、魏国也管用:韩国的权臣收了秦国的钱,主动劝韩王向秦国投降;魏国的大臣被收买后,偷偷把魏国的军事布防图送给了秦国。就这么着,六国的很多权臣要么被收买,要么被除掉,六国的实力越来越弱,秦国统一天下的路也越来越顺。

尉缭不仅会用离间计,还帮秦始皇整顿军队,他在《尉缭子》里说的 “兵不在多,而在精”,被秦始皇当成治军的准则,秦国的军队也变得更精锐了。不过尉缭后来看到秦始皇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担心自己将来会有危险,就偷偷跑了一次,可秦始皇很快就把他找回来了,还跟他保证不会伤害他,继续让他当大官。最后尉缭在秦国善终,他的《尉缭子》也成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影响了后来几千年的军事思想。

公孙衍是魏国人,早年在魏国当兵,因为打仗勇猛、有谋略,被人称作 “犀首”(古代犀牛是猛兽,“犀首” 就是说他像犀牛一样厉害)。不过魏国国君没眼光,只给了他个小官,公孙衍觉得没奔头,正好秦国在招贤才,他就收拾行李投了秦国。

当时秦国最惦记的就是河西之地 —— 这块地早年被魏国占了,像根刺似的扎在秦国心口。秦惠文王见公孙衍懂军事,就派他去打河西。公孙衍没让人失望,他先摸清了魏军的布防,然后带着秦军绕到魏军后方,打了个措手不及。魏军被杀得大败,最后不得不把河西之地还给秦国。这一仗让秦国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通道,秦惠文王高兴坏了,立马封公孙衍为大良造(秦国最高的军事官职之一)。

后来张仪也来了秦国,因为张仪的 “连横” 策略更合秦惠文王的心意,公孙衍慢慢被冷落了,他就回了魏国。不过就算回了魏国,公孙衍也没忘了秦国的知遇之恩,后来还帮秦国牵线,让秦国和魏国、韩国结盟,一起对付齐国和楚国。虽然他后来主要为魏国做事,但早年帮秦国夺回河西,可是帮秦国解了大难题 —— 要是没这块地,秦国想向东打六国,门儿都没有。公孙衍最后在魏国终老,虽然没在秦国待到最后,但他留下的功绩,对秦国后来的发展太重要了。

甘茂是楚国人,小时候跟着名师学兵法,长大后先去了魏国,后来听说秦国求贤,就通过张仪的推荐,投了秦国。秦武王即位后,特别想干件大事 —— 把周朝的都城洛阳拿下来,可要去洛阳,必须先拿下宜阳(今河南宜阳)。宜阳是韩国的重镇,城墙高、兵力足,秦国大臣们都觉得不好打,只有甘茂说:“只要大王信我,我保证能拿下宜阳。”

不过甘茂怕秦武王中途变卦,就跟他定了个 “息壤之约”—— 在秦国的 “息壤” 这个地方,两人发誓:不管遇到啥困难,秦武王都要支持甘茂打宜阳,不能听别人的闲话。秦武王答应了,派甘茂带着十万大军去打宜阳。没想到宜阳真难打,秦军打了五个月都没打下来,秦国大臣们纷纷劝秦武王撤兵,说甘茂在浪费粮食。秦武王有点动摇,就想召甘茂回来。

甘茂没回来,只给秦武王捎了句话:“大王还记得‘息壤之约’吗?” 秦武王一听,立马想起当初的誓言,赶紧又派了五万大军去帮甘茂。甘茂这下有了底气,亲自带头冲锋,最后终于把宜阳打下来了,还杀了六万韩军。拿下宜阳后,秦国打通了 “三川之地”(洛水、伊水、黄河附近的地区),从这儿出发,就能直接打到洛阳,为后来秦国灭周、威慑六国打下了基础。

后来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即位,甘茂因为受到排挤,逃到了齐国,最后在齐国去世。虽然结局有点漂泊,但他靠着 “息壤之约” 的诚信和打仗的本事,帮秦国拿下了关键的宜阳,这份功劳,秦国永远都得认。

茅焦是齐国人,早年在齐国就是个出了名的直性子,有啥说啥,后来听说秦国招贤,就去了秦国。当时正好赶上秦国的 “嫪毐之乱”—— 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和嫪毐私通,还生了两个孩子,嫪毐后来谋反,被秦始皇平定了。秦始皇气坏了,把赵太后软禁在雍城,还说:“谁要是敢劝我接回太后,我就把他的舌头割了,再把他五马分尸!”

已经有 27 个大臣劝过秦始皇,全被他杀了,尸体就堆在宫门口,没人再敢说话。可茅焦偏不怕,他直接闯进宫,对秦始皇说:“大王你现在做的事,比夏桀、商纣还过分!你杀了弟弟(嫪毐的孩子)、软禁母亲,还杀了这么多大臣,天下人要是知道了,谁还敢归顺秦国?要是六国联合起来打你,秦国就完了!”

秦始皇听了,当时就火了,让人把茅焦拉出去砍了。茅焦一点不慌,说:“我早就准备好了,我死了没关系,可秦国要是因为你失了人心,你后悔都来不及!” 秦始皇愣了一下,仔细一想,茅焦说的是实话 —— 要是自己落下个 “不孝不义” 的名声,不仅老百姓不服,六国也会有借口来打秦国。他赶紧让人放了茅焦,还亲自去雍城接回了赵太后,恢复了母子关系。

这件事之后,秦国的内部稳定了,老百姓也觉得秦始皇懂情理,六国想借 “软禁太后” 挑事的念头也没了。秦始皇特别感谢茅焦,封他为上卿,还赏了他很多土地。茅焦在秦国一直待到终老,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帮秦国躲过了一场 “人心危机”—— 要是当时秦始皇一直软禁太后,秦国内部乱起来,说不定就没后来统一天下的事儿了。

郑国是韩国人,当年韩国被秦国打得快撑不住了,国君想了个 “疲秦计”—— 派郑国去秦国,劝秦王修一条大渠,说是能灌溉农田,其实是想让秦国把人力、财力都耗在修渠上,没功夫打韩国。郑国揣着这个 “秘密任务” 去了秦国,还真把秦王说动了 —— 当时秦国关中虽然土地广,但经常旱,要是有渠引水,粮食肯定能多收。

可渠修到一半,秦国大臣就查出了郑国的底细:“大王,这小子是韩国间谍!修渠是为了拖垮咱们!” 秦王气得火冒三丈,立马把郑国抓起来,要杀了他。郑国也不慌,跟秦王说:“我一开始确实是韩国派来的,但这条渠修完,对韩国来说,顶多能多活几年;对秦国来说,却是能传几百年的好事 —— 渠成了,关中的旱田都能变成水田,每年能多收几百万石粮食,到时候秦国粮食够了,打六国不是更轻松?”

秦王一听,觉得这话在理 —— 要是杀了郑国,渠修到一半就废了,之前的功夫全白费;不如让他接着修,真能多收粮食,才是真便宜。于是秦王不仅放了郑国,还让他接着主持修渠。郑国也没让人失望,带着民工干了十几年,终于把渠修好了 —— 这条渠从泾水引到洛水,全长三百多里,能灌溉关中四万多顷土地(相当于现在两百多万亩)。

自从有了这条渠,关中再也不怕旱了,每年粮食堆得满仓满谷,秦国一下子有了打持久战的 “底气”——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军队的粮食大多来自关中,靠的就是这条渠。秦王为了感谢郑国,还把这条渠命名为 “郑国渠”。郑国最后在秦国终老,虽然一开始是 “间谍”,却用一条渠成了秦国的 “功臣”,这事儿放在今天看,也够传奇的。

蒙骜是齐国人,早年在齐国当兵,可齐国当时国力越来越弱,蒙骜觉得没奔头,听说秦国正在招能打仗的人,就带着家人投奔了秦国。那时候还是秦昭襄王在位,蒙骜一到秦国就露了本事 —— 打仗不仅勇猛,还会用计谋,很快就从普通士兵升成了将军。

蒙骜在秦国待了四十多年,经历了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三朝,是实打实的 “三朝元老”。他这辈子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帮秦国抢地盘 —— 秦庄襄王的时候,他带着秦军打韩国,一下子夺了韩国的成皋、荥阳,把这两块地改成了秦国的 “三川郡”,让秦国的地盘直接跟周朝的都城洛阳挨着;后来又打赵国,夺了三十七座城;打魏国的时候,又拿下了二十多座城,把魏国的河东之地(今山西南部)大部分变成了秦国的地盘。

算下来,蒙骜一辈子帮秦国夺了近百座城,把韩国、赵国、魏国的很多战略要地都捏在了秦国手里 —— 这些地方后来成了秦国灭六国的 “跳板”,比如从三川郡出发打韩国、魏国,比以前近了一半路程。更重要的是,蒙骜还培养了自己的儿子蒙武、孙子蒙恬、蒙毅,这一家子后来成了秦国最靠谱的军事家族 —— 蒙武跟着王翦灭了楚国,蒙恬后来北击匈奴、修长城,蒙毅在朝堂上帮秦始皇处理政事,蒙氏家族的根基,就是蒙骜在秦国扎下的。

蒙骜活到七十多岁才去世,秦始皇对他特别敬重,专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要是没有蒙骜早年打下的地盘和培养的家族势力,秦国后来灭六国的速度,恐怕要慢不少。

蔡泽是魏国人,早年也是到处找机会,先去了赵国,结果因为说话太直,被赵国人赶了出来;又去了韩国、魏国,没混出啥名堂,还差点饿死在路上。后来听说秦国丞相范雎因为推荐的人犯了错,心里正不安,蔡泽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收拾行李去了秦国。

到了秦国,蔡泽先托人给范雎带了句话:“我是蔡泽,从魏国来,我有本事帮您解决眼下的麻烦,还能让您安安稳稳享清福。” 范雎听了很好奇,就召见了他。一见面,蔡泽就直接说:“丞相您想想,商鞅帮秦国变法,最后被车裂;文种帮越国灭吴,最后被勾践赐死 —— 他们都是有大功的人,可为啥没好下场?因为他们功高盖主,还不懂得退。现在您帮秦王收回权力,又提出‘远交近攻’,功劳够大了,可您推荐的郑安平投降赵国、王稽通敌被杀,这些事已经让秦王对您有想法了,您要是还占着丞相的位置不撒手,将来的下场可能比商鞅、文种还惨!”

范雎听了,后背直冒冷汗 —— 蔡泽说的全是他心里最担心的事。蔡泽又接着说:“不如您现在主动辞职,把丞相的位置让给有本事的人,秦王肯定会感激您,您还能拿着封地安享晚年,多好?” 范雎琢磨了几天,觉得蔡泽说得对,就主动向秦王辞职,还推荐蔡泽当丞相。

秦王见范雎主动退位,又听说蔡泽很有智慧,就任命蔡泽为丞相。蔡泽当丞相后,没搞啥大动作,反而帮秦国稳住了之前的政策 —— 比如继续推行 “远交近攻”,跟齐国、燕国保持友好,集中力量对付韩、赵、魏。他还劝秦王不要轻易杀大臣,让朝堂气氛缓和了不少。后来蔡泽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也主动辞职,回封地养老去了,最后善终。要是没有蔡泽劝范雎退位,范雎说不定真会栽跟头,秦国朝堂也可能乱一阵子,蔡泽这一招 “功成身退” 的智慧,帮秦国少走了不少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