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一中育桃李 一片深情系杏坛 记六盘水市第一中学“三爱”师德标兵付晓东
发布时间:2025-09-11 08:54 浏览量:7
提起付晓东老师,一中人脱口而出的是“温文儒雅”“学识渊博”“为人谦逊”“待人诚恳”“淡泊名利”……这些词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付晓东老师的特质——把整个教育生涯都奉献给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的师德标兵,用深情书写教育人生的共产党员。
扎根一中 此心安处是吾乡
1989年的夏天,西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付晓东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为重庆江津人,他本可留在繁华的山城,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回到六盘水。这个选择的背后,深藏着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我曾在六枝特区生活过,深知这片土地对教育的渴望。”付晓东不仅自己选择归来,还说服了当时的恋人蒋玲老师——这位后来成为他人生伴侣的知音,一同踏上了乌蒙山区的教育之路。
彼时,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西移,黄土坡一带的学校兴起,老师调走,学生流失,六盘水市第一中学正进入低谷期: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规模缩减,教学设施简陋,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但付晓东和一起被分配到一中的刘宗国、吴云、李时先、韦冬梅、徐岭等年轻教师看到的不是困难,而是需要。“越是艰难处,越是需要人坚守。”他们坚定地留在了一中。蒋玲老师被分配到了当时条件相对较好的水钢高中。从此,一群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此后的岁月里,付晓东的教学才华逐渐显现。他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屡创新高,教学风格独树一帜。本地多所生源条件更好的学校向他抛来橄榄枝,包括妻子所在的水钢高中。面对这些机会,付老师总是婉言谢绝:“在哪干,都是教书,一中需要我,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 后来,蒋老师也调入了一中。
2000年,因工作出色,付晓东被提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先后任办公室主任和现教科科长,行政和教学工作均出色,又成为组织重点培养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当组织打算提拔他到其他学校任副校长时,他再次选择了留下。“我舍不得一中的讲台,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们。”2017年,因身体不好,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却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这一年,学校为迎接语言文字示范校评估,特意安排了一场朗诵活动。付晓东虽深受咽炎困扰,仍毅然接受领诵任务。舞台上,他花白的头发与沙哑的声音交织成深情的吟咏:“六盘水一中,我为你歌唱!”专家组成员在点评中特别提到:“那位领诵老师的声音虽沙哑,却让我们听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听出了一中老师对学校的深情。”
三十六年如一日,付晓东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润物无声 春泥护花育英才
走进付晓东的课堂,仿佛置身一座思想的殿堂。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在回荡,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惊涛拍岸。课堂常常在同学们由衷而起的掌声中结束。学生们说:“听付老师的课,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百家讲坛,舍不得错过任何一分钟。”
魅力,源自付晓东深厚的学养和超前的教育理念。多年来,他始终保持深度阅读习惯,书房里的古籍今典堆积如山。更难得的是,早在踏上讲台之初,他就提出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理念,这与后来国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不谋而合。
“语文教学既要科学准确,规范语言文字的应用,落实其工具性;又要丰富深刻,融注思想精神的培养,彰显其人文性。”付晓东这样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更通过《红楼梦》品味人生百态,透过《史记》洞察历史规律,借助鲁迅作品思考社会现实。这种深度融合人文素养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其中不乏考入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985院校的佼佼者。
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付晓东给予了更多包容和关爱。他常说:“教育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绽放时节。”2015届毕业生周训瑷至今难忘付老师的教诲:“是付老师的语文课给了我热爱生活的勇气。他让我们明白,语文学习不只为了考试,还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
付晓东的班主任工作同样深入人心。虽然因行政工作繁忙,他只担任过三届班主任,但每一届学生都以做他的学生为幸。1998届的一名学生因家境特殊,需要边读书边打工挣取学费和生活费。付晓东发现后,立即提出每月“借”给他150元,并细心地说:“等你将来条件好了再还我。”这一“借”就是三个学期,最终该学生顺利考入贵州大学。事后每当同事提及此事,付晓东总不愿说出这位学生的名字,在他心里保护学生的尊严比什么都重要。
同心共济 甘为人梯托青年
在六盘水市第一中学,付晓东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更是同事们眼中的“定海神针”。他和蒋玲老师都是学校的学科带头人,老师们遇到教学上的困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教他们。
付晓东在学术上从不藏私,对年轻老师们的问题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总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这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需要对年轻教师的热情。每当组里有老师要参加教学比赛,他总是帮助备课,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但当老师们要在指导教师证书上署上他的名字时,他总是婉拒:“把名誉留给要晋级晋岗的老师吧。”语文组的卢姗老师还记得准备参赛课时的情景:“那段时间一直是付老师和蒋老师陪着我备课、磨课、修改,他们从教学设计到板书安排,从语言表达到教态举止,都给予了细致指导。最后那节课获得了全市一等奖,可付老师们却把功劳都归给了我。”
付晓东对年轻人的托举不仅在于直接的教学指导,更在于实际行动的影响。2017年,他在学校昏倒,可是课间休息了一下,铃声一响,他马上挣扎着起来,说要去上课,办公室老师们都劝他要休息,他却说:“我人都到学校了,学生又在等我上课,没事,上完课再去医院。”于是同事们帮忙搀扶着到了教室,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后送进医院才知是脑梗,因情况紧急最终转院到了重庆新桥医院手术治疗。术后,医生建议休息半年,他却只休息了一个月,怕耽误学生,仍然坚持回到了他热爱的教学岗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付老师就是我们组的大师傅,既是学术上的领头人,又是为人师表的榜样。”教研组长张银娟老师无比感动地说起这事。
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付晓东始终秉持公心,待人待事公正公平。“付主任处理事情从来对事不对人,即便面对批评也能让人心服口服。他常说:‘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学校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师生服务。’”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生活中的付晓东,也常常会给同事们提供一些帮助或建设性的意见。
情满一中 和美家园共成长
六盘水市第一中学不仅见证了付晓东的付出,也以同样的深情回馈着这位教育守望者。在这个和美大家庭里,付出与回报始终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学校对付晓东的高度认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他一再推辞后,学校仍坚持评选他为“三爱”师德标兵——这是对他三十六年如一日坚守讲台的最高褒奖。一中名师讲堂的第一课,学校特意邀请付晓东开讲。2019年,那场题为《大侠精神》的文化解读讲座,至今仍被老师们津津乐道。一位化学老师说:“付老师从金庸先生的家学渊源讲起,分析他笔下韦小宝的形象——这个最另类的‘侠客’身上也蕴含着爱国精神,让我们知道了德育渗透的智慧。”“付老师从侠客精神讲到儒家文化的担当,从古代士大夫的风骨讲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责任,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另一位语文组的老师回忆道。
在同事们心中,付晓东是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精神的代表——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一中有这样的老师做标杆,无论今天的教育发展有多大的挑战,一中人都有信心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
学生们对付晓东的爱戴,则体现在那些温暖的细节里:教师节时,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会发来祝福短信;寒假暑假时,总会有学生回校看望付晓东;甚至学生刘华武因为听了付晓东的课,最终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今天,就是六盘水市第一中学语文组的一员。
在一中这个和美大家庭里,付晓东的感受尤为深刻:“一中给了我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同事们给了我无私的支持,学生们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这里不仅是我的工作单位,更是我的精神家园。”
深情不负 岁月如歌
三十六载春秋更迭,青丝渐染白霜,付晓东用一片深情谱写了一曲教育赞歌。这深情,是对学校的坚守,是对教育的执着,是对同事的关爱,更是对学生的呵护。在六盘水市第一中学的校园里,付晓东清瘦而挺拔的身影已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道风景线,诠释着什么是“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什么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怀,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而六盘水市第一中学,这个他深爱着的地方,也以同样的深情回馈着他,让他在这片教育沃土上绽放出最绚丽的人生芳华。
在这个和美大家庭里,人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深情唤醒深情。付晓东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成长史,更是一所学校的育人史,一个时代的见证史。
通讯员:张银娟
编辑:周真明
一审:李佳凤
二审:巫娜
三审: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