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为政树绩之要

发布时间:2025-09-11 17:00  浏览量:7

“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这是前不久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释放出的鲜明信号。

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也是过紧日子的具体举措之一,把更多资金留在更能造福人民群众的项目上。

政绩为谁而树?靠什么树政绩?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本、从政之道、施政之要。有“民”才有“政”,有“实”才有“绩”。只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党员干部才能把握为政树绩的关键。

为政之本,贵在为官须为民。心无百姓莫为官,心无人民莫从政。党员干部为政树绩说到底就是为了人民。执政一地,当思为民造福。

从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例看,有的干部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形象工程,或者频繁“换赛道”、急着“出成绩”,盲目上马“地标建筑”“景观工程”,甚至出现了“半拉子工程”“烂尾项目”,不仅消耗了地方财力、浪费了公共资源,更加重了基层负担,可谓劳民伤财。

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心里有本账。党员干部心里也要有本账,这本账里应该清清楚楚记着百姓的“心上事”。这不禁让人想到焦裕禄“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孔繁森“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和廖俊波“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忠诚担当。

虽然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践行的宗旨和奋斗的目标高度一致——心系群众、为民造福。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如此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人,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人,人民怎能不敬仰怀念!

从政之道,重在“政迹”即实绩。政绩好不好,关键看“政迹”实不实。粉饰“面子”,不如做实为民造福的“里子”。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既需要通过实干去实现,也需要依靠实干来检验。

人民永远记着谷文昌,是因为他不求“显绩”、但求实绩的精神。谷文昌任东山县委书记时,带领干部群众拼搏奋战,建起防风固沙林带,让昔日沙尘滚滚的东山岛变成了“东海绿洲”,使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被百姓赞为“东山翻身解放的带头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

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党员干部创造业绩,要突出实干实绩实效导向,把心真正放在工作上、把工作真正放在心上,奔着问题调查研究,迎着困难探索解题之道。

要发扬“闯”的精神,拿出“拼”的劲头,敢于领任务、主动挑担子,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把每一项工作干成、干好、干出彩。事实证明,脚踏实地工作,俯首为民办事,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在群众心中树起恒久丰碑。

施政之要,难在“小我”成“大我”。“大我”和“小我”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功成不必在我,追求的是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既做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改革发展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也要激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这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唯有把为国担当、为民谋事放在前,把个人“出彩”放在后,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多下潜功、甘利长远,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干出成效,赢得百姓的称赞和爱戴。

作者:蔡建军

文章来源:节选自前线客户端2025年8月29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陈思

网络编辑:张家伟

监制: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