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言】干部好不好,要看群众认不认
发布时间:2025-07-17 22:55 浏览量:1
“衡量干部业绩好不好,关键要看老百姓口碑好不好。”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谷文昌纪念馆考察时的讲话,为评判干部业绩立下了鲜明标准。
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同时,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又有所不同。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为加强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和路径。
好干部的标准,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具体工作中。
在贵州,就有许多这样的好干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好干部的内涵。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艰苦奋斗,带领村民用钢钎、锤子开凿出一条“出山之路”,后来又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将麻怀村建设成为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朝荣,担任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向荒山要绿地,让瘦土出效益,苦干实干、改天换地,把“苦甲天下”的贫困村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
这些优秀干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苦干实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新时代,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好干部还需要掌握新方法、打开新路子,以新思路解决新矛盾。
在安顺市西秀区罗官村,驻村第一书记汪翔面对村里八成是布依族乡亲,日常交流靠布依语的情况,从一本写满拼音的笔记本开始。一千多个日夜,白天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记需求,晚上对着拼音练布依语发音,他从语言不通的“外来客”,变成了能在田埂上用乡音唠嗑的“自家人”,为开展工作打开了局面。
河南鹿邑县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带着面粉鸡蛋去村民家“蹭饭”,一句“奶奶,我搁你这儿蹭顿饭吃,可中?”把干部的架子“蹭”没了,把和村民的心“蹭”近了,饭桌成了拉家常的“会议室”,筷子间夹出了最真实的村情民意,也“蹭”出了销路,帮村民把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卖到了网上。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浪潮中,还有不少基层干部积极探索新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有的将种植技术要点画成漫画,向种植户耐心讲解;有的利用高清直播“视频诊虫”,把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田间指南。还有许多基层干部紧跟时代潮流,化身“带货主播”,借助直播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以新思路打开新销路,鼓了村民腰包,活了乡村经济。
看似不同的法子藏着同一个道理: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要懂得放下架子、跟上时代,以真心换真心,用接地气又有新意的方式,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好干部的成长,既需要个人努力,也离不开组织培养。
老一辈的榜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谷文昌“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孔繁森两度赴藏,在雪域高原跋涉数万公里,访贫问苦,为藏族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生命践行“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他们用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如同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干部前行的道路。
干部自身要以这些榜样为标杆,在坚定信念引领下,怀揣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满腔热忱,持续提升自我,与广大群众同心奋进。反之,一旦信念动摇,就容易在工作中迷失方向,难以坚守初心。
为民服务,是干部的核心职责。干部得像眷恋湿地的候鸟般,深入基层,把群众需求时刻放在心上,切实解决难题。要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就会和百姓越走越远。
勤政务实,是成就事业的根基。工作成绩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积累,得摒弃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要是热衷于表面功夫、敷衍了事,不仅干不出实绩,还会消耗群众信任。
敢于担当,是面对挑战时应有的态度。困难当前,要勇于挺身而出,积极应对。要是遇事退缩、推诿扯皮,就没法履行好职责,更难赢得群众认可。
清正廉洁,是干部必须坚守的底线。手中权力要用于为人民谋福祉,时刻保持警醒。要是在利益诱惑面前分寸尽失、贪小失大,最终不仅葬送自身前途,还会损害干部队伍形象。
“选对一人,带动一片”。组织部门要做好人才选拔,把品德好、能力强的干部用起来,同时对不良行为加以约束,让肯干者有机会,懈怠者受鞭策。
唯有锻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好干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中流砥柱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