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战场“小白龙”:白乙化骑白马杀日寇,游击队里的传奇战神
发布时间:2025-09-12 15:17 浏览量:7
在 1940 年代的平北草原上,老乡们茶余饭后总爱讲一个传说:有个骑白马的八路军将领,枪法准得能打落飞鸟,指挥游击队把日军耍得团团转,日军见了他的白马影子就发怵,百姓都叫他“小白龙”。这个传说里的主角,不是说书人编的英雄,而是真实存在的平北抗日游击队司令员 —— 白乙化。他从东北大学的书生,变成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战神”,用 30 岁的生命,在幽燕大地上写满了热血故事。
一、从“白面书生”到“抗日先锋”:书桌上的笔,换成了战场上的枪
1911 年,白乙化出生在辽宁辽阳的一个农民家庭。跟村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打小就爱读书,靠着刻苦考上了东北大学预科班。在沈阳读书时,他是同学眼里的“白面书生”:戴一副圆框眼镜,说话温文尔雅,怀里总揣着《呐喊》和《资本论》,聊起救国理想时眼睛会发光。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后来会端起枪,在战场上跟日军拼杀。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白乙化看着校园里升起的日本旗,气得把课本摔在地上:“国家都要没了,还读什么书!”他当即退学,回到家乡辽阳,拉起一支 “抗日义勇军”。那会儿他手里只有几支土枪,队员都是农民和学生,可他凭着从历史书里学的“游击战”思路,竟带着队伍在辽阳山区打了好几场胜仗 —— 比如趁夜摸进日军据点,用鞭炮冒充机枪声吓退敌人,还缴获了两支三八式步枪。
这支“草根队伍”渐渐打出了名气,最多时发展到两千多人。可后来因为寡不敌众,义勇军被日军打散,白乙化被迫辗转到北平。有人劝他“先把书读完,以后再救国”,他却摇头:“鬼子不会等我们读完书再侵略,我得去前线!”1936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派往热河,在那里重新组建抗日武装,这一次,他的目标更明确:要在平北(今北京以北、河北承德一带)给日军扎下一根 “钉子”。
二、平北 “小白龙”:骑白马打游击,日军的“噩梦”来了
1939 年,白乙化率部挺进平北,任平北抗日游击队司令员。刚到平北时,条件苦得难以想象:战士们穿的是单衣,吃的是野菜拌炒面,晚上只能睡在山洞里;日军则靠着飞机、大炮和骑兵,频繁对游击队 “扫荡”。可白乙化有两个 “秘密武器”:一是他的白马,二是他的 “鬼点子”。
他的白马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一个骑兵小队长被游击队包围,白乙化一枪打落对方的军刀,喝令 “放下马投降”。那匹白马通体雪白,跑起来像一阵风,白乙化很喜欢,从此骑着它指挥战斗。平北的百姓老远看到白马,就知道是 “自己人” 来了,久而久之,“骑白马的八路军将领” 成了他的标志,“小白龙” 的外号也越传越广 —— 既夸他骑白马的飒爽,也赞他打鬼子像龙一样勇猛。
而他的 “鬼点子”,更是让日军头疼不已。白乙化最擅长 “声东击西”:日军以为他要打东边的据点,他偏带着队伍绕到西边,把敌人的粮草烧个精光;日军调集兵力 “围剿”,他就把队伍化整为零,让战士们穿着便衣混在老乡里,等日军放松警惕,再突然杀出。
有一次,日军纠集一千多人,想把游击队围在海陀山。白乙化早早就得到消息,他让战士们在山间小道上埋满 “土炸弹”(用罐头盒装满炸药和铁钉),又安排几个会说日语的战士,在山顶用喇叭喊 “日军指挥部被端了”。日军刚进山就踩响了 “土炸弹”,又听到 “指挥部被端” 的消息,顿时乱作一团。白乙化骑着白马,带着主力从后山冲下来,没费多大劲就打垮了日军,还缴获了三门迫击炮。这一仗后,日军在平北流传着一句话:“宁碰阎王,别碰‘小白龙’!”
他不仅会打仗,还特别懂百姓。平北有不少蒙古族和回族老乡,白乙化特意跟战士们约法三章:不拿老乡一针一线,不进老乡的蒙古包不脱鞋,跟回族老乡吃饭绝不提猪肉。有一次,游击队在蒙古包借宿,战士不小心踩脏了毡子,白乙化亲自带着战士给老乡洗毡子、赔不是。老乡们感动得说:“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打仗的队伍!” 纷纷主动给游击队送情报、藏伤员,平北抗日根据地就这样一点点扎下了根。
三、战士眼里的“白大哥”:有枪先给战士,有饭先让老乡
在游击队里,战士们不叫白乙化 “司令员”,都喊他 “白大哥”。不是因为他年纪大(他牺牲时才 30 岁),而是因为他总把战士和百姓放在第一位。
那会儿子弹金贵,白乙化枪法准,却很少给自己留子弹。每次战斗前,他都把自己的子弹分给新兵:“我枪法好,几发就够;你们多带点,别怕鬼子!” 有个新兵第一次上战场,紧张得枪都拿不稳,白乙化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就跟着我,看我怎么打,敢开枪就是好样的!” 后来那个新兵成了游击队的神枪手,总说:“是白大哥给了我胆子。”
冬天的平北零下几十度,战士们冻得手都握不住枪。白乙化把自己的皮袄拆了,给几个冻伤的战士做了护腕;他还带着战士们在山洞里烧火取暖,自己却总守在洞口放哨,说 “我年轻,抗冻”。有老乡看到他冻得耳朵发紫,偷偷给他送了件羊皮袄,他转身就给了伤员:“我骑着马不冷,伤员更需要。”
他还特别重视 “文化”。游击队里大多是农民和工人,没读过书,白乙化就利用战斗间隙,教大家认字。他把 “抗日”“救国”“百姓” 这些字写在树皮上,一边教一边说:“我们不光要会打仗,还要知道为什么打仗 —— 为了让老百姓能读书,能过好日子!” 战士们学得特别认真,有的战士还把字刻在枪托上,说 “拿着有字的枪,打鬼子更有劲”。
四、30 岁的最后一战:白马染血,精神永远留在平北
1941 年 2 月 4 日,农历除夕。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日军却纠集大批兵力,突袭平北游击队的驻地 —— 密云马营。当时白乙化正带着战士们跟老乡一起包饺子,听到枪声后,他立刻放下碗筷,翻身上马:“同志们,跟我上!保护老乡,把鬼子打出去!”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日军仗着人多势众,一步步逼近游击队的阵地。白乙化骑着白马,在阵地上来回指挥,哪里危急就往哪里冲。他一边开枪打敌人,一边喊:“守住阵地!老乡们还在后面!” 战士们见司令员冲在前面,一个个都红了眼,拿着大刀、步枪跟日军拼杀。
就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一颗日军的子弹突然击中了白乙化的胸部。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战士们赶紧冲过去扶他,他却推开大家,指着前方说:“别管我…… 继续打…… 守住平北……” 话没说完,就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一年,他才 30 岁。
战士们抱着白乙化的遗体,哭得撕心裂肺。他们带着悲愤,跟日军拼到最后一刻,终于打退了敌人。战斗结束后,老乡们自发赶来,用最好的木料给白乙化做了棺材,把他安葬在海陀山的向阳坡上 —— 那里能看到他战斗过的平北大地,能看到老乡们的炊烟。
日军听说白乙化牺牲了,曾想挖开他的坟墓泄愤,可老乡们轮流守在墓旁,有的甚至拿着锄头跟日军对峙:“要动白司令的墓,先踏过我们的尸体!” 日军见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五、山河记得“小白龙”:他的故事,还在平北流传
白乙化牺牲后,他的队伍没有散。战士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在平北抗战,后来编入冀热辽军区,成为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1945 年抗战胜利后,当地百姓特意在密云修建了 “白乙化烈士陵园”,每年都有人带着鲜花和饺子来祭拜 —— 他们记得,白司令最喜欢跟大家一起包饺子,最喜欢听孩子们喊他 “白大哥”。
如今,在平北的海陀山、密云马营,还能听到关于 “小白龙” 的传说:老乡们会指着山间的小路说,这是白司令当年带游击队走的路;会指着一棵老松树说,这是白司令当年教战士认字的地方;甚至有老人说,每年除夕,还能看到一匹白马的影子在山间奔跑,那是白司令在守护着平北的百姓。
白乙化不是什么 “常胜将军”,他没有指挥过惊天动地的大战役,却用一次次小胜仗,在平北筑起了一道 “百姓与战士共守” 的防线。他从书生变成战士,从 “白面书生” 变成 “小白龙”,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 “为百姓打仗” 的初心。
当我们今天走进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看到白乙化用过的马鞍、手枪,还有老乡们保存下来的 “土炸弹” 罐头盒,总能想起:80 多年前,有个骑白马的年轻人,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平北,把 “抗日救国” 的信念刻进了每一寸土地。他的故事,不是传说,是实实在在的热血与忠诚;他的 “小白龙” 称号,不是虚名,是百姓对英雄最朴素的爱戴。
你还听过哪些平北抗日的小故事?评论区一起分享,让 “小白龙” 的精神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