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土默特蒙古抗日游击队

发布时间:2025-07-12 04:47  浏览量:1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包括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内的东北三省。“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华中、华南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继而又向我西北、西南及内地入侵。这些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在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中国共产党明确出“动员蒙民、回民及其它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组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投入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人民战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内蒙古的年代,无论是东部兴安四省,还是西部伪蒙疆地域,蒙古族各阶层的抗日活动此起彼伏。

1937年10月,杨植霖、刘洪雄、高凤英等同志组织的抗日开路先锋队于次年发展为蒙汉抗日游击队,在归绥(呼和浩特)周围和大青山一带开展武装抗日斗争。1938年9月,当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敌占区后,蒙汉抗日游击队在土默特旗境内的面铺窑子与之胜利会师,随即编为绥蒙游击大队,与八路军正规部队一

道投入了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内蒙古地区蒙汉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不断粉碎敌人的疯狂“扫荡”,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根据地。

日寇统治时期,在大青山下土默川一带,有许多蒙古族群众与八路军和地方党政人员保持着血肉联系。他们在人力物力上尽一切可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支援抗日斗争,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有的为八路军和游击队搜集敌伪情报,购买军需物资,掩护地下工作者,救护伤病员;有的打入伪军、伪政权中,以合法身份为抗战工作;有的把自己的家作为八路军地下工作人员接头开会的据点或伤病员治病养伤的“家”。不少家庭的子女承担了传递情报、刻印文件、收藏档案等繁重危 险的工作。许多热血儿女弃家参军,拿起武器,奔向疆场,直接抗击日寇。还有许多蒙古族有志青年,一批又一批地不怕路途遥远和艰难险阻,奔赴延安,在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参加了革命队伍,当年的“穷小子”、“放牛娃”成长为抗日军政千部。

下面侧重叙述土默特蒙古抗日游击队、伊盟蒙古抗日游击队57和安北抗日民族先锋总队的战斗历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 向我华北进犯,由于国民党推行不抵抗政策,把祖国大片锦绣河山,拱手让给了敌人,同年10月,归绥、包头相继沦陷,广大蒙汉各族人民陷于日寇残酷的法西斯统治之下,过着悲惨恐怖的奴隶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各族人民多么渴望有一支自己的抗日武装啊!

1938年秋,蒙汉各族人民朝夕期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八路军一二○师一部,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终于由晋西北挺进到大青山一带,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他们的抗日行动,给蒙汉各族人民以莫大的鼓舞,坚定了抗日必胜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1939年,中共绥蒙区委员会决定成立土默特旗蒙古工作委员会,并决定建立蒙古抗日游击队。这对八路军坚持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是十分必要的。中共土默特旗工委一成立,即着手组建蒙古抗日游击队,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开始只有十几个蒙汉族青壮年报名,而且还缺乏富有游击

战争经验的领导干部,于是从中派两名青年,到大青山抗日部队中边战斗,边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游击战的本领。结果派出的一

名同志在跟随兄弟游击队的活动中遭到敌伪军的突然袭 击牺牲了。随着又动员了一名青年去继续学习,在前往大青山的途中,又被伪自卫团抓走,押了8个月才被释放。在游击队组建过程中,遇到不少波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土旗工委向上级汇报后,八路军绥察二支队司令员于占彪决定从大部队中拨给一个班的兵员,随带枪支,作为游击队的骨干,并将他的警卫员徐秉智同志调到游击队当指导员。这样,经过短期的整顿训练,由队长李森同志率领,举起抗日旗帜,战斗在大青山上和土默川平原,不断给敌人以打击。短短数月,游击队人员增加了,装备改善了,随着战果的扩大,日益受到当地蒙汉人民的热诚爱戴。蒙古游击队组建不久,在大青山下的讨合气设伏,俘虏了两个耀武扬威的日本鬼子,其中还有一名小队长。这一小小的胜利,对大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并且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赞扬。

在游击活动中,他们遵照“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方针,充分发挥游击队熟悉地形人情这个有利条件,与日伪军周旋,展开战斗。

李森同志因年岁大,走路爬山比较吃力,1940年土旗工委决定调高凤英(后改名云吉祥)同志接替游击队队长职务。李森同志经由绥东赴延安学习。高凤英到任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游击队发展到近百人,队伍成员中有蒙古族,也有汉族,大部分是农村中有一定觉悟的青壮年。

经过党的教育,他们亲如兄弟,团结战斗,共同抗日,民族关系一直很好。物质生活虽然困难异常,常常缺衣少食,风餐露宿,但都能克服困难,严守军纪,深得当地蒙汉各族人民群众的敬佩和支持。群众供给他们粮食,给他们带路,通风报信,救护伤病员。游击队扎根人民,真正成为人民的子弟兵,和人民建立起血肉的联系。

蒙古游击队配合兄弟部队进行过多次战斗。1941年春,参加朱尔沟战斗,打死一名伪保安队的日本指挥官。为此,《绥蒙抗战》小报还出了专刊,鼓舞了大家的斗志。夜袭察素齐镇的战斗打得也很成功。当时,日伪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物资上封锁很严,到了夏天,大家还脱不了棉衣。为了解决物资困难,一天深夜,他们配合兄弟部队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敌人的重要据点—察素齐镇,把酣睡的敌人包围起来后,用猛烈的火力进行封锁,迫使其困守在据点里,不能任意行动。商人一听我军进城,纷纷打开店门,出售部队所需的物资。战后,部队用十几辆大车将这批物资运回大青山区。这次战斗,由于游击队员多是当地人,地理环境熟悉,在配合作战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把什村西面的狮子山下的伏击战打得也非常利落。敌人的活动,他们早已侦察清楚,为了迷惑敌人,使敌人进人预先设好的伏击圈,先派出部分骑兵故意暴露在敌人面前。等敌人逼近,即佯装惊惶失措的样子,向预定方向退去。当敌人追近伏击区时,青纱帐中顿时杀声震天,火力齐放。敌人发觉中计,扭头便跑,但后路已被封锁伪保安队和警察丢下横七竖八的尸体也来不及收拾,拚命溃逃。

从此,敌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到了1941年夏,蒙古游击队的阵容更加壮大了,活动范围也比较广阔了,不仅配合兄弟部队作战,而且可以单独作战。其中比较大的一次战斗是,在我地下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对伪蒙军的马场进行了袭击。一天夜间,蒙古游击队以急行军的速度来到归绥城西南伪蒙军的马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将守护马场的伪蒙军两个班的兵力,全部缴了械,缴获了100多匹军马。游击队来时是步兵,走时变成了骑兵。蒙古游击队主要是对敌开展武装斗争,同时,在战斗间隙深入群众中做抗日爱国宣传鼓动工作。散发土旗工委印制的抗日宣传品,组织群众性的抗日活动,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协助抗日政权征收粮秣,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购置部队所需的各种物品,多次护送赴延安学习的青年和往返于大青山的人员。有的同志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而壮烈牺牲。他们还派人到伪军中做策反工作,在伪蒙军第六师十八团和韩伍的“防共二师”,都留下这支游击队的工作影响。

总之,土默特蒙古抗日游击队是绥远敌占区蒙古族人民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这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所创建的部队,经过教育和不断的整顿,经过残酷战斗的锻炼,逐步树立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树立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作风。游击队员们的誓言是:不怕牺牲,不叛变,不逃跑,不当亡国奴;严守秘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爱护武器,视武器为生命;爱护群众,不拿群众的东西,遵守群众纪律;服从指挥,下级尊重上级,上级关心下级。这些从实际出发而又简炼朴实的誓言,成为游击队行动的准则,是游击队发展、巩固并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政治基础。土默特蒙古抗日游击队在绥西地区的游击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是突出的,而在蒙古民族中所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它充分发挥了在大青山—土默一带号召蒙古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作用。

转载自乌嫩齐先生《蒙古族入民革命武装斗争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