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人精”杨善:靠一张嘴把皇帝从敌营“骗”回来!
发布时间:2025-09-15 10:22 浏览量:8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明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在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之际,一位名叫杨善的官员挺身而出,凭借其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和巧舌如簧的雄辩才能,成功迎回了被俘的明英宗,为明朝化解了一场重大危机。这位杨善,字思敬,大兴人,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明朝官场中以"圆滑世故"著称,堪称明朝历史上最擅长"处世之道"的官员之一。
杨善的仕途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时年20岁,被任命为鸿胪寺序班。鸿胪寺是明朝掌管朝会、宴飨、接待外宾的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外交部礼宾司,序班是其中的低级官职,负责引导官员入朝、安排朝会秩序。杨善"伟风仪,音吐洪亮,工进止",在朝会中表现突出,"每朝谒引进奏时,上目属之",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永乐年间,他升任鸿胪寺右寺丞,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4年),杨善被提拔为鸿胪寺卿,相当于现代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他善于在不同政治环境中周旋,"无论三杨当政时期还是在王振专权时期,都很得势"。在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他升任礼部左侍郎,相当于现代外交部副部长,是明朝高级文官。
杨善的圆滑世故不仅体现在官场上,也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中。据《明史》记载,他在为鸿胪寺序班时,曾与庶吉士章朴同囚。两人在狱中闲谈,章朴提到家中藏有方孝孺文集。杨善立即向狱吏告密,导致章朴被杀,而杨善却官复原职。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杨善为求自保而牺牲他人的圆滑世故。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所俘,明代宗即位,派右都御史杨善、工部侍郎赵荣率随行人员出使瓦剌,却未给予任何诏书和金银。杨善通过变卖家产买了许多奇珍异宝,带着这些宝物出使瓦剌。在与也先的谈判中,杨善展现了其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
当也先问"土木之役,六师何怯也?"时,杨善回答:"彼时官军壮者悉南征,王司礼邀大驾幸其里,不为战备,故令汝得志耳。今南征将士归,可二十万。又募中外材官技击,可三十万。悉教以神枪火器药弩,百步外洞人马腹立死。又用策士言,缘边要害,隐铁椎三尺,马蹄践辄穿。又刺客林立,夜度营幕若猿猱。"(意为: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都在南方,王振邀请皇帝去他家乡游玩,没有做好战备,所以让你们得逞。现在南方将士归来,有二十万,又招募了三十万技击之士,都训练了神枪火器,百步外就能射穿人马。边关要害处埋有三尺铁椎,马蹄一踩就穿。还有刺客如猿猴般灵活,夜间可潜入军营。)
这一番话,杨善故意夸大明朝军事实力,让也先产生畏惧,不敢轻易与明朝为敌。
当也先问"敕书何以无奉迎语?"时,杨善回答:"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意为:我们希望给太师一个美名,让太师主动做这件事。如果写在敕书中,就是太师被迫,不是太师真心。)
这一回答,巧妙地让也先觉得是自己主动放回明英宗,而非被迫,满足了也先的虚荣心。
当也先问"上皇归将复得为天子乎?"时,杨善回答:"天位已定,难再移。"(意为:天子之位已定,难以再换。)又用"尧、舜如何?"来暗示"兄让弟"的典故,让也先满意("尧让舜,今兄让弟,正相同。")
杨善的这些话,既维护了明朝的尊严,又满足了也先的虚荣心,让也先心甘情愿地放回明英宗。也先在杨善的游说下,"大喜","竟许善奉上皇还"。
杨善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雄辩才能,更在于他的圆滑世故。他明白,直接要求也先放人,只会适得其反;而通过满足也先的虚荣心,才能达到目的。
杨善的圆滑世故并非孤例,明朝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人物。
1. "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内阁大学士是明初的名臣,"无论三杨当政时期还是在王振专权时期,都很得势"。他们善于在不同政治势力间周旋,既能维护朝廷利益,又能确保自身安全。杨士奇曾说:"为官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社稷。"但实际在政治斗争中,他们也经常采取圆滑手段,避免与权贵正面冲突。
2. 王振:明英宗时期的权宦,"权倾朝野"。王振善于利用皇帝对他的信任,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自己的权力。他"每出,前驱者数百人,道遇官吏,皆下马拜",气焰十分嚣张。但王振也懂得圆滑处世,他能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策略,确保自己的地位。
3. 徐有贞:在"夺门之变"中,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谋,成功让朱祁镇复辟登基。徐有贞在政变成功后,"自以为功高,颇骄恣",但很快又转而投靠新的权势,最终在明宪宗时期被贬斥。徐有贞的圆滑世故,使他在政变中成功,也使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全。
4. 严嵩:明朝嘉靖时期的权相,"权倾朝野"。严嵩善于揣摩皇帝心意,"每遇进言,必先揣摩上意,然后以迎合"。他通过圆滑手段,成功地在嘉靖朝的复杂政治环境中生存了数十年。
明代官场上,与圆滑派相对的是耿直派官员。海瑞就是耿直官员的极致代表。
海瑞以直言敢谏闻名,甚至准备好棺材再上疏批评皇帝。他的耿直赢得了百姓爱戴和历史美名,但在当时却屡遭贬谪,难以在政治上大有作为。
对比杨善和海瑞,两人走了截然不同的为官之道。杨善圆滑世故,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达成目标;海瑞刚直不阿,坚守原则但往往难成实事。
从个人成就看,杨善完成了迎回英宗的历史使命,自己也获得高官厚禄;海瑞则虽得清名,但政治理想多未能实现。
从历史贡献看,杨善的外交巧辩为国家解决重大危机;海瑞的耿直则树立了道德标杆,影响了后世官风。
杨善的圆滑世故有其积极一面。在外交场合,这种圆滑是必要的智慧和策略。没有杨善的机智应对,英宗归国之路可能更加艰难。
在内部政治中,一定程度的情商和灵活性也是维持政治稳定所需要的。完全刚直不阿往往导致决策僵化和政治分裂。
然而,圆滑也有其危险边界。当圆滑演变为毫无原则的投机取巧,就会损害政治公正和国家利益。严嵩的例子表明,过度圆滑最终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身败名裂。
理想的官员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灵活性。如徐阶,既能在必要时隐忍妥协,又能在关键时坚持立场;如张居正,既懂得政治策略,又有改革理想。
杨善的圆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服务于国家利益这个最终目标,而非纯粹的个人投机。这是他与其他纯粹权术家的根本区别。
杨善回朝后,明代宗并未给予特别封赏,仅升迁为左都御史仍掌鸿胪寺。1457年英宗复辟后,他才因“夺门之功”封兴济伯。
天顺二年(1458年),这位凭借圆滑世故纵横两朝的辩才之士病逝,追赠兴济侯,谥号“忠敏”。他的生平被完整记录在《明史·杨善传》中,成为明代外交史上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印记。
- 上一篇:诗人李增:纪念伟大领袖毛泽东
- 下一篇:这段文字会让你变得 “聪明” 到近乎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