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寻甸首位进士杨中选史话

发布时间:2025-09-09 05:44  浏览量:3

寻甸首位进士杨中选史话

周颖川 整理

自云南开科取士以来,寻甸历史上数百年间仅仅考中了两位文进士,一是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进士杨中选、另一位是道光十六年丙申科进士杨铭柱,可见一个偏远落后地方能考中一名进士有多么不容易。

杨中选(1720-1791):字宣霖,号睛轩,清代乾隆年间云南省曲靖府寻甸州宣化里(今仁德街道)一甲月甲村(又名挖脚村)人。他是寻甸历史上第一位翰林进士,也是寻甸历史上诗作流传后世较多的诗人,因此在寻甸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杨中选四十二岁方才得中进士,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以翰林院庶吉士,为官十几年,最后仍然是七品文林郎。盖因其间两度回乡丁忧,并因赈灾得罪权贵被罢官闲赋,因此他真正做官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心态平和,看淡功名,第二次回乡丁忧后,干脆就不再出仕。执掌寻甸凤梧书院,他学养深厚,专心教书育人,为地方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道光寻甸州志》“乡贤”这样记载并称赞他:“性醇厚,乾隆癸酉解元、辛巳进士,由庶常历任怀柔无极县令,有政声,丁艰归里,掌凤梧书院,教以敦伦崇实为本,居乡则恂恂然,若未尝仕者,乡里莫不薫其德行,至今犹交推不朽”

杨中选出生于书香世家,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其曾祖父杨发秀(1616-1683)例赠修职郎(正八品);其祖父杨大廷、父亲杨灜均为州秀才,在杨中选中进士后,按礼制上两代均被勅封为翰林院庶吉士;其叔叔杨于廷为武定府元谋县教谕(一般应该是举人才能任职教谕);杨中选元配牛氏、继配雷氏均诰封孺人;他的三个儿子中,杨昞为国学生(字延绥,参与了《滇南诗略》的刊订工作);杨曙、杨暿均为州庠生,可见其家族乃书香世家,在清代的寻甸州有相当的社会声望和影响。

杨中选主要生平事迹:

杨中选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四月二十七日,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四月初六日,享年七十二岁。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三岁(雍正10年,1732)补弟子员,二十二岁(乾隆6年,1741)成为拨贡,三十四岁中癸酉科(乾隆18年,1753)云南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四十二岁(乾隆26年,1761)中式辛巳恩科三甲第九十四名进士。

从他乾隆十八年中举至乾隆二十六年中进士来看,中间朝廷还举行了三次(19年甲戌科、22年丁丑科、25年庚辰科)会试,可以推测杨中选不是一次就考中朝士的,应该是参加了一至二次会试才于乾隆二十六年考中。可见虽然在乡试中高中解元,但到了会试不一定就能顺利考中,可知进士考试的难度。

杨中选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约1761秋-1764,规定为三年,但恩科可能不满三年)期满后,大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朝廷准备任命他为县令。此时不幸遇上父亲去世,于是他向朝廷请假回乡丁忧,守孝三年期满后,大约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末或次年(1767)返回到朝廷供职(从京城回乡往返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他1767年-1769年这几年的经历没有记载,可能是在翰林院供职,候选知县。

相传他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受知州舒瑞龙的邀请,参与筹划建造文笔塔。【编者注:舒瑞龙主持修建并亲自撰写《新建文峰塔记》,碑载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1766),数月工竣;而光绪年间重建并由钱登熙撰写的《重新文峰塔记》则记为始建于乾隆甲午年(1774)。笔者认为应以舒瑞龙记载的年份为准,此时杨中选已经丁忧结束,可能准备离家返京或已回到京城,因此他可能只是参与了前期的筹建工作。反过来说,如果杨中选确实参与了筹建文笔塔,那么乾隆三十一年(1766)他仍在寻甸家中,还未赴京城就职。】

根据墓志铭记载,杨中选于乾隆庚寅(三十五年,1770),被外放任直棣怀柔县知县(今北京市怀柔区),但《怀柔县志》的记载却是乾隆三十八年任,【见《怀柔县志》(北京出版社1999.12):“杨中选,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怀柔县知县,籍贯:云南寻甸,举人”(编者注:怀柔县志记载的时间1773年,可能是他在怀柔的最后任职时间,也可能是地方志书记载有误;记为举人,也为错误)】。

杨中选在怀柔职期间,因“地附京畿,时被水浸,民无田之乐,有赋之累,先生求苏民困,往返勘驳,经年乃豁免”。他主持勘查土地,向朝廷申请给农民减免赋税,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因地方时常遭遇水灾,“天子命官议赈,稽察贫民,按户分给,奸胥为梗,籍多挂漏”。他亲自监督发放赈灾粮食,灾民得到了切实的救济,赢得了灾民的爱戴。但也因此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反而被人诬陷在赈灾中贪污,被贬官。因家在数千里之外,他没有返回故里,而是侨寓于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设账训士,靠教授生徒为生。

不久,制台到地方巡查,核查了杨中选在赈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并且感念他的才能。于是向朝廷奏明原因,朝廷重新启用杨中选,改官为无极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知县。他在任无极县知县期间,仍然没有放下教书育人的责任,“吏治之余,仍以育才自任,葺旧书舍,进书生而课之,”“栾人闻风蹑屩至,文化之美,与政声相表里焉。”连栾城学子都跑到无极县他的帐下求学,

但时间不到一年,因家中继母逝世,他必须回乡丁忧。当地老百姓知道他要离任回乡的消息,都争相来送他,给他置办行装,依依不舍相送,场面很是感人。

乾隆甲午年(1774年),回到家乡的杨中选,五十五岁,已经步入老年行列了,虽然身体健康,但他却不再愿意再出仕了。丁忧期满后,专意执掌寻甸凤梧书院,教授生徒以终老。七十岁时与时任寻甸知州的屠绅相识,交往甚密。

乾隆丙午(乾隆51年,1786年)夏,67岁时,与以端禅师共同主持修建卧云庵。——事见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末,附录“以端禅师传”的记载:“……寻甸卧云庵在伏溆拖蓝处,为迤东名胜境,因住持不职,以致摧塌,几成衰草颓垣,师偕杨太史中选,肩起废之任。”

杨中选于乾隆辛亥年(乾隆56年,1791年)四月初六日巳时逝世,享年七十二岁。于当年十月十八日葬于杨氏祖茔葛根凹,又名凤朝山。

其墓碑为传统的三门六柱制式,因地处深山,在特殊年代未被破坏,但墓被盗过,今盗洞仍在。墓志铭为时任寻甸州知州的屠绅所撰。清末云南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方树梅篡辑《滇南碑传集》(卷十六 清守令一)收录了杨中选的墓志铭;《寻甸文史资料》1994年第一辑收录了杨中选墓志铭从“加额者也......”之后的全部文字,并且收录了两侧石柱上的对联内容;2005年出版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也收录了其墓志铭,所录内容出自《道光寻甸州志-艺文四》;另外,由沈燮元编撰的《屠绅年谱》里收录的《杨晴轩太史墓志铭》内容与《滇南碑传集》所录基本一致,仅是后人点校标注的标点略有不同而已。

目前主碑上半部分因有碑额遮档,字迹仍清晰、书写工整,应该是原碑字迹;但下半部分书写水平和刻石水准参差不齐、明显不及上半部分,估计是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导致。或是下半部分字迹疑为后人重新錾刻过,两侧石柱对联文字风化严重,已模糊不清,并且长满青苔。因此导致碑文与《碑传集》所载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方树梅编篡《滇南碑传集》,他一人不可能亲自踏勘到每一座墓碑,碑文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但总的来看,墓志铭对杨中选的生平事迹作了清楚的记载,对后人研究杨中选历史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在杨翰林墓左侧有其继室雷氏的墓,墓碑额上刻有勅封孺人圣旨全文,也是寻甸讫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道圣旨碑文。

本文为方便研究者阅读、使用,特将《滇南碑传集》所刊墓志铭与碑抄墓志铭全文列录于后,标①有下划线的为《滇南碑传集》所刊墓志铭,以下简称“集”,标②为葛根凹碑抄墓志铭,以下简称“碑”

附录一 杨晴轩太史墓志铭:

杨晴轩太史墓志铭

碑心文字:

“皇清勅授文林郞前翰林院庶吉士知直隶怀柔无极县事睛轩杨公墓志 ”

①.予莅任寻甸,簿书少暇,与其贤者游,始识晴轩先生于州

②.予莅寻甸州日,政事少暇,与其贤者游,始识晴轩先生于州

序,爱且重之,谓有古人郭有道之概。今年先生卒,其孤以行状请予

序,爱且重之,谓如古人郭有道之概。今年先生卒,其孤以状来请遂

志序,铭于墓。予方以老成之慭遗为州人悲,因亟表彰之,用昭来许

道之语。予方以慭遗之勿获为州人悲,亟表章之,礼也□状

而示后人。

先生杨姓,讳中选,字宣霖,号晴轩。先世有中者,明嘉靖时由

先生杨姓,讳中选,字宣霖,号睛轩。先世有忠者,前明嘉靖时

应天籍为滇南统制西宾,遂家于州之胡所屯。祖大廷,父赢,称名

由应天□□□统制,遂家于州之胡所屯。祖大廷,父灜,世称

秀才, 并以皇恩赠翰林院庶吉士。

名秀才,并以覃恩赠翰林院庶吉士。

先生赋质颖异,勤学过人,融贯经籍,发为文章。十三补弟子员,

先生赋质颖异,兼视十行,十三补弟子员,于经籍皆融贯,然风

辛酉拨贡,癸酉领乡元,辛巳成进

华藏韫,尤笃于行已孝涕之。□辛酉拨萃,癸酉乡试第一,辛巳成进

士,与馆选,时名日起,顾温温如一黉儁云。既而改官县令,时丁父

艰,匍匐回籍,丧制尽礼,庐墓展思,不以功名之意。易其

艰,匍匐归籍,易尽礼终制,復庐墓展□思,斯不以世俗浮名。易其

莪蒿之非得于天者厚耶。庚寅谒选,筮直棣怀柔令,地附京畿,

莪蒿之戚,非得于天者厚耶。庚寅谒选,人筮直棣怀柔令,地附京畿,

时被水浸,民无田之乐,有赋之累。先生求苏民困,往返

时被水浸,民无田之乐,有赋之累毙也久矣。先生旬嫠□,求苏

勘驳,经年乃豁免。

民困,至往返勘驳,经年乃豁除。至今有以□。

先是方下车,邑患水灾。天子命官议赈,稽察贫民,

加额者也。先是方下车,邑患水。天子命官议赈,稽贫者次第

按户分给,奸胥为梗,籍多挂漏。先生曰:“此令责也,焉可使皇

按户散给,籍多挂漏,缘奸胥为梗。先生曰:“此令责也,焉可使皇

上德意不遍。”躬亲发施,得以民沾实惠。且折狱哀矜,民有涕泣

上德意不遍逮。”躬亲发施,吏无所乾没。且闻折狱哀矜,民有涕泣

不敢仰视者,非仁人之用心而能若是哉!寻以官牍失议左迁。先生侨

不敢仰视者,治仁人之余事哉!寻以官牍失议左迁。先生侨

寓栾城,设账训士,教育殷勤,栾人登巍科者五六辈。

寓栾城。绛账之乐,逾于讼庭。诲士谆然无倦栾人登巍科者暨五六辈。

制府过其地,稔公才,奏请起用,再补无极令。先生吏治之余,仍

制府过其地,稔公才,奏请起用,再补无极。簿书无几,下帷更读,

以育才自任,葺旧书舍,进书生而课之,栾人闻风蹑屩至,

先生仍以育才自任,葺旧书舍,进诸生而课之。栾人闻其风且蹑屩至,

文化之美,与政声相表里焉。未卒岁,复以继母忧告去。民争致大

文化之美,厥与政声相表里焉。未卒岁,復以继母忧去。民争致大

钱为办归装。抵家日,邻人相与叹息曰:“是从游学归者,何有仕宦

钱办还装。抵家日,邻人相与叹息曰:“是从游学归者,何有仕宦

之气象乎!”

之音容乎!”

吾见先生于乡,年七十,步履康健,遇少年且让道,惟待修举

吾见先生于乡,年七十,步履出里门,遇少年子且让道,惟事待

恩明推解者,则又汲汲然为闾里先。吾与先生以道相洽,其官北平

修举恩明觧推者,则文汲汲然为闾里先。始吾与先生以道相洽,其官

时,实心为政,退而讲学,惠于文人,皆得之风雨谐谈中。洵州人

北平时,实心为政。退而讲学,惠于文人,皆得之风雨谐谈中。若此

之典型,不可不传,而传之恐不能尽,盖吾之不欲谀墓也,先生且

州人之月旦,不可不传,而传之恐不能尽,盖吾之不欲谀墓也,先生

知之矣。先生生于康熙庚子年四月二十七日巳时,卒于乾隆辛亥年四

且知之矣。先生生于康熙庚子年四月二十七日巳时,卒今乾隆辛亥年

月初六日巳时, 寿七十二。配牛氏,继雷氏,均赠孺人。子昞,

四月初六日巳时,寿七十二。配牛氏,继雷氏,均赠孺人。 子昞,

国学生。曙、暿,庠生。以是年十月十八日葬先生于祖茔之葛根凹,

国学生。曙、暿,痒生。以是年十月十八日葬先生于祖茔之葛根凹,

一名凤朝山。铭曰:

一名凤朝山。铭曰:

猗嗟耆英,好是翰墨。乡贡弁髦,八砖入直。出为郞官,经术缘

猗嗟耆英,好是翰墨。乡贡弁耄,八砖入直。出为郎官,经术缘

饰。凡有废举,料民是力。拂视归来,族党咸式。怛化骑龙,光华不

饰。凡有废举,料民是力。拂衣归来,族党咸式。怛化骑龙,光华不

蚀。度其山阴,以妥灵魄。松柏秋风,佳城永宅

蚀。度其山阳,以妥灵魂。松柏秋风,佳城永宅。

赐进士第、奉直大夫,知寻甸州知州、署东川府、会泽县事、年家眷弟屠绅拜撰。

附录:

1.内柱对联:

恭挽:

在世文章标翰苑

端敬太史公杨老先生仙逝

终生品望重梧山

朝议大夫前曲靖知府年家眷弟常德拜撰

2.外柱对联:

恭挽杨老夫子:

由禀庠选拨贡,发解元登进士,点词林,秀奔八城,钟间气;

自州乘列郡志,载省纪题雁塔,标国史,名垂千古,著芳声。

门生李文升、潘灿云、陈景堂、刘发祥、马元等同顿首敬题。

编者注:两种版本的墓志铭“碑②”和“集①”内容不同之处:

第一段:

1.碑“予莅寻甸州日,政事少暇”;集为“予莅任寻甸,簿书少暇”。

2.碑“谓如”,集为“谓有”。

3.碑“其孤以状来请遂道之语”;集为“其孤以行状请予志序,铭于墓”。

4.碑“以慭遗之勿获为州人悲”,集为“老成之慭遗为州人悲”。

5.碑“亟表章之”,集前面多一“因”字。

6.碑“礼也□状”句,只有四字,其中一字不清;集为“用昭来许而示后人”。

第二段:

1.碑“有忠者”,集为“有中者”。

2.碑“前明嘉靖时由应天□□□统制”,集为“明嘉靖时由应天籍为滇南统制西宾”。

3.碑“世称名秀才”,集为“称名秀才”。

4.碑“覃恩”,集为“皇恩”。

第三段:

1.碑“先生赋质颖异,兼视十行,十三补弟子员,于经籍皆融贯,然风华藏韫,尤笃于行已孝涕之。□辛酉拨萃,癸酉乡试第一”;集为“先生赋质颖异,勤学过人,融贯经籍,发为文章。十三补弟子员,辛酉拨贡,癸酉领乡元”。

2.碑“易尽礼终制,復庐墓展□思,斯不以世俗浮名”;集为“丧制尽礼,庐墓展思,不以功名之意”。

3.碑“人筮直棣怀柔令”,集为“筮直棣怀柔令”。

4.碑“有赋之累毙也久矣”,集为“有赋之累”。

5.碑“先生旬嫠□,求苏民困,至往返勘驳,经年乃豁除,至今有以□”;集为“先生求苏民困,往返勘驳,经年乃豁免”。

第四段:

1.碑“加额者也。先是方下车,邑患水”;集为“先是方下车,邑患水灾”,无“加额者也”四字,尾多一“灾”字。

2.碑“稽贫者次第按户散给,籍多挂漏,缘奸胥为梗。”;集为“稽察贫民,按户分给,奸胥为梗,籍多挂漏。”

3.碑“焉可使皇上德意不遍逮”,集为“焉可使皇上德意不遍”,少了“逮”字。

4.碑“躬亲发施,吏无所乾没。且闻折狱哀矜,民有涕泣不敢仰视者。治仁人之余事哉。”;集为“躬亲发施,得以民沾实惠。且折狱哀矜,民有涕泣不敢仰视者,非仁人之用心而能若是哉!”。

5.碑“绛账之乐,逾于讼庭。诲士谆然无倦,栾人登巍科者暨五六辈。”;集为“设账训士,教育殷勤,栾人登巍科者五六辈”。

6.碑“再补无极。簿书无几,下帷更读先生仍以育才自任,葺旧书舍,进诸生而课之。栾人闻其风且蹑屩至”;集为“再补无极令。先生吏治之余,仍以育才自任,葺旧书舍,进书生而课之,栾人闻风蹑屩至”。

7.碑“厥与政声相表里焉”,集为“与政声相表里焉”。

8.碑“復以继母忧去”,集为“復以继母忧告去”。

9.碑“民争致大钱办还装”,集为“民争致大钱为办还装”,多一“为”字。

10.碑“何有仕宦之音容乎!”,集为“何有仕宦之气象乎!”

第五段:

1.碑“步履出里门”,集为“步履康健”。

2.碑“遇少年子且让道”,集为“遇少年且让道”,少一“子”字。

3.碑“惟事待修举恩明觧推者”,集为“惟待修举恩明推解者”;少一“事”字。

4.碑“始吾与先生以道相洽”集为“吾与先生以道相洽”少一“始”字。

5.碑“若此州人之月旦”,集为“洵州人之典型”。

6.碑“卒今”,集为“卒于”。

笔者认为,杨中选碑文疑为后人重刻过,《碑集》所收录的内容应比较接近屠绅所撰原墓志铭,但也存在错误之处,因此在使用时应二者综合参照使用。两种版本墓志铭虽然有较多的字句出入,但好在对其生平重要的事迹和年份记载内容没有差异。

附录二 继室雷氏敕封碑:

继室雷氏葬于杨老先生墓左侧,无墓志铭,但碑额刻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诰封孺人的圣旨全文:

附录三 杨中选诗歌:

杨中选善诗,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可惜他的诗作只有少量流传下来,其余疑已散佚。由保山袁文典、袁文揆兄弟于乾隆年间编纂的《国朝滇南诗略》(五华书院藏板,光绪二十六年庚子重刊)版本,卷十四。收录了杨中选的诗歌10首(目录十二首,实录十首),前有诗人简介,每首诗后有笺注,全诗如下:

杨中选字宣霖,号睛轩,寻甸人。乾隆辛巳年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改知怀柔县,被议讲学栾城执经者甚众,即援霸州营田例官无极县旋艰归教援生徒以终。

1.《由昌平还署雪夜途次感怀》

重裘坐肩与,透帷风雪骋。

瑟缩强言辞,戒仆慎度岭。

崇冈白无际,下上凄风紧。

蹬危雪俞深,步滑泥渐泞。

顾瞻众仆夫,单衣少完整。

万有一失足,众命毕俄顷。

服役诚彼分,一官亦萍梗。

行行闻哀鸿,我心益悲哽。

持此念民艰,居安发深省。

笺注:仁者之言,不忍卒读。

凤西云此即立人达人见端处,诗格亦一望苍深老气无敌。

2.《怀古》

金柅堪闲輹,劳薪不作炊。

悠悠长安道,缁尘染素丝。

丝染不可白,况欲返少时。

鼎钟有分定,覆餗良可悲。

量才以报称,玩日空尔为。

笺注:量才以报称,千古名言。

3.《玩菊》

靡草当夏萎,荣朝而瘁暮。

篱菊凌秋发,凝霜而袍露。

草自甘炎热,菊自安清素。

先荣与晚秀,物各视所赋。

凛此岁寒心,坚贞以自固。

穷达第任运,何必伤迟暮。

寄语郭景纯,添作南华注。

笺注:此中解人,正自难索。

4.《古意》

早春寒料峭,晴日相照曜。

深苑静无风,徐看春花笑。

笺注:余司牧寻甸適先生归田非公不至,知其学养深邃,今读各诗有品有识如见其人郑维祉识。

5.《拟秋闺怨宫词》

流萤飞殿角,疏柳淡平桥。

十二栏杆下,月明何处箫。

辇路萦秋草,舞衣叠旧痕。

铅华不敢弃,或恐宴新思。

笺注:风人忠爱之遗。

6.《少年行》

雕弓绣辔猎平津,一剑横秋气自真。

转到小桥沽酒肆,齐声醉唱月如银。

笺注:豪情如画。

凤西云晴轩七绝曲丽深秀,可追明之王李。

7. 《咏史》其一

治安策对着天人,第一江都学最醇。

独惜庙灾参识术,别无粹语答枫宸。

笺注:奇创语不可多得。

8、《咏史》其二

奏记司曹着训词,轻刑用德作良规。

而今始识张京兆,不是深闺但画眉。

笺注:亦平充。

9.《明妃怨》

马上沉吟曲调难,伤心岂独一红颜。

昭阳今夜笙歌月,多少如花倚玉栏。

笺注:与蒙化彭楼霞同一机柚而气韵偏佳。

10.《渔景》

轻舠浅濑兴无涯,湘竹飞烟古岸斜。

醉后短挠横作枕,卧看明月照芦花。

因笔者学识粗浅,并且所能查阅的资料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及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及资料:

1、《滇南碑传集》方树梅篡辑,李春龙、刘景毛、江燕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屠绅年谱》沈燮元编,1958年4月第1版。

3、《国朝滇南诗略》(五华书院藏板,光绪二十六年庚子重刊)版本。

4、《道光寻甸州志》清·孙世榕编篡。

5、《寻甸文史资料》(1994年第一集)

6、清实录高宗朝实录。

7、葛根凹杨氏墓碑、墓志铭。